文 高玉冰 晏昱凌 劉芮齊
角膜塑形鏡是近視防控手段中被普遍證明較為有效的一種產品,受到許多眼視光企業的關注。那么,角膜塑形鏡納入集采這一政策是否會落地、是否會在更大范圍內實行,后續可能產生的波動,將給行業帶來哪些連鎖反應?圍繞上述話題,本刊記者采訪了多位行業人士,一起來聽他們的聲音——
眼科醫生 李建波:

自從河北省發布通知以來,無論納入集采的“靴子”是否落地,對于角膜塑形鏡未來市場來說都是利好。此前,角膜塑形鏡并不為大眾所熟知,集采的信號表明國家相關部門認可了角膜塑形鏡對近視防控的科學有效性,這無疑是最大的利好。
另一方面,目前角膜塑形鏡耗材(鏡片)占全部價格的重頭,而后續的護理、復查等醫療成本也計入了產品價格中,一旦納入國家集采,其產品和服務只能分開定價,從而使醫患雙方的利益都能得到合理的維護。相信隨著市場的完善,未來消費者在享受驗配服務的基礎上,角膜塑形鏡也可以擁有更合理的價格和收費模式。
重慶醫學會眼科專委會視光學組副組長 劉波:

角膜塑形鏡納入集采可以看作是一項民心工程,后期會有更多近視患者認識和接受這項技術,對于近視防控的整體發展有著極大的益處。我認為,集采的短期擾動是肯定有的,但長期來看,能夠促使角膜塑形鏡企業更注重技術創新,而不是把資金用在市場推廣上。
重慶杰視眼視光中心負責人 易元梅:

支持集中采購角膜塑形鏡,這樣極大降低了采購成本,讓更多消費者用得起,把近視傷害降到最低,減少高度近視帶來的并發癥,讓兒童青少年的生活質量有所保障。
成都三六三醫院眼視光部 伍曉輝:

公立醫院醫保集采后,角膜塑形鏡的價格可能會降低,但考慮到各項服務單獨收費,總費用是否降低不太確定。假設集采后角膜塑形鏡價格下降,銷量增加,每次復查收取檢查費是否會導致患者依從性變差,流程如何實施、執行到位等,均是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六六配眼健康負責人 李青:

角膜塑形鏡作為被公認的控制近視的有效產品,在醫院的推廣下,產品得到了普及,可以惠及更多人群。同時,對現有近視防控市場產品也會帶來沖擊,如功能性眼鏡、哺光儀等。對民營醫院來說,受公立醫院集采影響,終端銷售不得不降價,利潤空間壓縮,只能將重點轉至提升服務質量上,才有可能保持角膜塑形鏡的利潤空間。
高峰愛視眼科醫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高俊武:

目前,角膜塑形鏡主要的銷售渠道在民營醫療機構,公立醫療相對較少。試想,如果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集采,產品單價下降,醫療服務費用不增,服務質量還不能降低,誰還愿意銷售呢?
角膜塑形鏡在驗配過程中的安全風險相對較大,從醫生和視光師的角度來看,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近視防控類產品,如近視防控類鏡片等,既讓消費者選擇起來更放心,醫療機構也能維持正常的利潤。
大連 范大夫:

相較十幾年前,角膜塑形鏡的價格、品質以及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對于即將可能開啟的集采,無論是廠家,還是經銷商都將面臨重新洗牌。我認為集采對正規機構的影響不會很大,可以借此契機將產品價格和診療服務費分開;那些靠打價格戰,不夠專業、不夠正規的機構反而將無價可降。醫療器械的集采應該從品質和價格上有所區分,不要把低價作為唯一標準,這樣生存下來的產品才能真正達到近視防控的目的。
深圳多視點眼科門診部主任 李自川:

目前角膜塑形鏡主要的驗配機構是民營眼科醫院和民營眼科診所,如果集采,有可能出現角膜塑形鏡價格降低,使用醫保的消費者會越來越多。同時,由于目前是統一收費,集采后可能會借鑒國外的收費模式,遵循集采價格提高診療服務費。一部分經濟條件好的消費者,為避開公立醫院的擁擠會轉向民營醫院或民營診所,但如果民營醫院或民營診所按集采的價格對角膜塑形鏡進行定價收費,就難以覆蓋房租、員工工資等成本。

讓孩子遠離近視,是所有家長的心愿。而角膜塑形鏡無疑是助力實現這一愿望的有效途徑之一,但由于其收費不規范以及價格高等原因,讓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如今,角膜塑形鏡納入集采可謂是一場“惠民運動”,牽動著數以萬計消費者的神經,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消費者的看法——
此前,《中國眼鏡科技雜志》與中鏡傳媒微信公眾號共同發起“關于角膜塑形鏡的集采,你怎么看?”的線上調查,通過第三方平臺共回收580份有效問卷,雖然樣本量不大,但經過數據篩選與分析,也可以洞察時下消費者對驗配角膜塑形鏡的認知與態度。
問卷數據顯示,超過82%的消費者支持配戴角膜塑形鏡,其中,“能夠有效控制近視度數的增長”“只需夜間配戴,不影響白天的學習和生活”“不會上下晃動和起霧”是受訪者選擇角膜塑形鏡的重要因素。針對角膜塑形鏡的了解途徑,75%的消費者通過“眼科醫院醫生普及”,57%的消費者分別通過“網絡信息了解”和“親朋好友普及”。
值得關注的是,超8成消費者在關注角膜塑形鏡集采的新聞報道后,對集采前景持非常樂觀的態度,紛紛表示“利國利民”“樂見其成”。集采之外,超9成的消費者更關注角膜塑形鏡“專業技術及服務品質”的問題,排在后面的依次為“產品質量及安全標準”“收費模式”“成本調整”。綜合來看,消費者對驗配角膜塑形鏡出現了明顯的需求升級,尤其不再完全依賴于“價格是否便宜”。
“晚上配戴,白天摘眼鏡”的角膜塑形鏡,戳中了許多家長不想讓孩子戴眼鏡的痛點。但比起摘戴復雜、清洗程序繁多等問題,角膜塑形鏡的價格才是其擴大市場規模最大的“攔路虎”。不少家長忍痛一擲千金,為孩子花錢“買度數”;也有一部分家長,在居高不下的價格面前搖擺不定。
“醫生建議配角膜塑形鏡,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這個必要。”自從兒子近視后,王先生便四處向親戚朋友打聽,并在網絡上尋求建議。之所以猶豫不決,一是考慮到產品價格較高,二是孩子的近視度數比較低。在聽說角膜塑形鏡納入集采后,王先生表示,等價格下降后可以讓孩子體驗一下。
毫無疑問,對消費者來說,角膜塑形鏡納入集采安撫了許多因孩子近視而焦慮不已的父母心。但納入集采并不意味著能滲透所有目標消費者,況且,其具體價格、收費模式以及執行方式還沒有落地,一些家長仍在角膜塑形鏡與其他近視防控方式間徘徊,無法立即作出判斷。
王女士從同事口中得知了角膜塑形鏡這一近視控制產品,同事的女兒從8歲開始一直戴到18歲,10年間近視度數增長僅100度。“雖然不希望看到孩子的近視度數越來越高,但這個價格對我們來說實在太貴,一直沒舍得給孩子配。”關于角膜塑形鏡納入集采后是否會使用,王女士表示,取決于具體價格,“孩子還在讀小學,兩年一換的話,用到成年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前不久,傅女士帶孩子在眼科醫院檢查出近視。她表示,之前在了解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產品時也有考慮過角膜塑形鏡,但因價格太高,最后還是打了退堂鼓,“雖然集采可能會使角膜塑形鏡價格降低,但后續費用依然是個難題。一切都是未知數,相較于角膜塑形鏡,我比較傾向于購買性價比和安全性更高的傳統框架眼鏡。”
除了價格高昂外,與角膜塑形鏡配套的醫療服務費用也成為消費者的支出大頭。“角膜塑形鏡本身重要,醫療機構的準確驗配和后續服務同樣重要。”一位名為“豆子麻麻”的家長表示,“集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門檻,讓更多兒童青少年近視群體受益,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與此同時,醫療機構也應加強角膜塑形鏡驗配服務的專業性與針對性,對孩子進行嚴格的醫療化管理,驗配是醫療服務的開始,而非終結。”
科學驗配角膜塑形鏡需要重點關注兩點:有效性和安全性,而定期復查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驗配后的復查很重要,而一些醫療機構無法提供有效的后續服務。經過集采之后,或許能讓更多消費者通過正規渠道購買角膜塑形鏡,但驗配機構也要對產品質量和服務進行嚴格把關。只有將嚴謹的專業檢查流程以及精準的配鏡參數結合在一起,角膜塑形鏡才能發揮出最大價值,孩子的近視控制效果才能達到更理想的狀態。”來自四川的陳女士如是說。
實際上,一副小小的角膜塑形鏡背后既包括了產品,又包括了從驗配、生產、交付、后期隨訪等一系列的綜合服務。基于此,這對驗配機構的設備、規模、服務環境及視光師水平都有了更嚴格的要求。“蔓蔓青蘿”是一位寶媽,她的女兒苗苗已經戴了15個月的角膜塑形鏡,她介紹,角膜塑形鏡本身價格不菲,再加上后期護理、隨訪復查的費用,算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只要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我們總是愿意為之買單。通過此次集采的信號,希望醫療機構能提供更專業、更優質的服務,讓消費者真正享受高性價比,物有所值的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角膜塑形鏡行業規范管理及安全標準建設也被備受關注。“角膜塑形鏡雖然成為了國內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的主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還缺少成熟且規范的驗配監管機制,導致很多消費者在驗配角膜塑形鏡時頻頻被一些沒有資質的機構所‘坑’。”來自河北省的胡女士表示,“隨著角膜塑形鏡集采政策逐步落地,市場需求將持續增長,各地在加強監管的同時,也應嚴格核實驗配資質。”
針對行業規范標準的問題,未來更需要通過政府部門、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合力攻堅。其中,行業通過標準來規范企業的行為,政府監管部門要加強對角膜塑形鏡產品的監管力度。同時,第三方機構組織要參與市場監督,盡到應有的社會責任等。此外,一位名為“文柳”的網友建議:“希望未來在角膜塑形鏡集采進程中,消費者委員會及消費者代表能夠參與,做好集采制度建設、跟進保障和監督落實等工作,進一步規范醫療機構執業行為。”
在近視防控領域,角膜塑形鏡價格居高不下,普通消費者迫切需要卻又無法負擔。如果納入集采,讓產品惠民,從而提高產品滲透率,擴大近視控制的消費市場,無疑是極大的利好。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未來集采范圍的逐漸擴大,消費者在關注價格下降的同時,也對產品質量、驗配技術和服務成本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視光師科學、規范、安全地開展角膜塑形鏡診療,醫療機構提供專業及個性化的便利服務,如此才能推進行業向標準化,規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