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晶晶
“創設真實情境”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中,“情境”可以理解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需要通過語言運用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的所有場所;“真實”則強調運用語言解決問題是可以真實發生的。有了上述認識,教師才能在語文教學中,積極創設促進學生語言實踐活動的情境,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喚起學生已有的語言學習經驗,進而促進學生通過語言運用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在實踐中育人為新一輪語文教學改革找到了有效路徑。在實踐中育人,就要創設真實情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一是從知識建構看真實情境創設。首先,在創設情境教學中,涉及情境化教學。情境化教學的一個重要作用體現在學生能夠有效增進“前理解”。所謂“前理解”是指學習主體在理解活動發生之前已經具有的綜合性認識,包括對理解具有導向和制約作用的語言、歷史、文化、思維、價值以及預期等多種因素。以小學生為例,他們在學習某一內容之前的知識經驗、學習體驗、社會閱歷等都屬于“前理解”的內容,同時又是他們用于理解和探索新的學習情境的前提和基礎。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真實情境,需要重視豐富學生的“前理解”,為學生融入情境開展學習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是從學科學習看真實情境創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由此可見,創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對學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教師要將生活邏輯與學科邏輯進行有效對接與轉化,形成適合學生的學習邏輯,這就需要在課堂中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使課程內容、語文學習、學生生活互相融通。
教材是師生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平臺,自然也是教師創設真實情境的重要抓手。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充分挖掘教材提供的情境因素,有效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形成直接服務于課堂教學的真實學習情境。
一是借導語頁創設單元整合教學情境。導語頁安排在每個單元首頁,用以引導學生進行單元學習,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大家注意比較多的是單元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容易忽略導語頁的整體布局尤其是畫面內容的價值。從整體上設計的畫面,關注學生心理特點,畫面內容能夠引起學生共鳴,喚起學生投入情感體驗與學習之中。這些導語頁呈現的內容,體現了編者意圖,為教師創設與教學目標匹配的教學情境提供了優質資源。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導語頁,位于上半部分的“人文主題”是“美麗的校園,成長的搖籃,夢想起航的地方”;下半部分的語文素養學習目標有“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體會習作的樂趣”;導語頁的整體畫面是草地上的一只大蝸牛馱著小女孩前進。小女孩一手拿著鮮花,一手伸出來接著落下的雨滴,睜大了眼睛。對此,教師可以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大蝸牛馱著小女孩去哪兒呢?他們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嗎?”一方面引發學生對畫面新鮮感的關注,另一方面促使學生想象新鮮的組合帶來的效果,為學生進入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學習預熱。
二是借教材表達與交流創設交際情境。在統編教材中,口語交際與習作都屬于表達,編者十分重視對表達情境的描述,以呈現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形成表達需求。但是,編者呈現的情境與班級學情之間往往有一定的距離,也就是說教材中設定的情境具有普遍性,缺乏針對性,因而需要教師以此為抓手,結合班級學情進一步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樂于交流。如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習作“我的奇思妙想”,編者在習作要求中提示可以創設的情境有“會飛的木屋”“水上行走鞋”“會變大變小的書包”。筆者讓學生討論:想不想寫教材設定的奇思妙想,說出理由;想寫教材以外的哪些內容,也說出理由。經過討論,學生認為教材中的奇思妙想有些大眾化,不想寫。既然是“我”的奇思妙想,希望寫自己平時最想獲得又難以實現的東西?;谶@樣的學情,筆者創設的真實情境是:把自己想寫的奇思妙想用一個短語寫出來,想好具體寫哪些內容,在小組內交流,如果有重復,互相比一比,看看誰的想法更加符合奇思妙想的特點。在這樣的情境創設中,學生互相交流、比較,能夠保證每個學生都努力去思考自己的奇思妙想。
三是借課后練習題創設語言運用情境。統編教材的課后練習是編者精心設計的綜合性訓練,其中就包含有在真實的情境中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和運用方面的訓練內容。對此,教師可以適當加以改造,創設真實情境,組織學生開展語用訓練。如《趙州橋》課后練習2的要求是“假如你是導游,試著運用下面的詞語,向游客介紹趙州橋”。這樣的課后練習,教師在落實的時候,不能簡單地讓學生用上“世界聞名、雄偉、創舉、美觀”說說趙州橋的相關特點就完事,而要創設一個游覽的情境:學校準備組織學生到趙州橋去旅游,為了節省資金,不在當地找導游,而在我們當中選一名小導游,你該怎么向大家介紹趙州橋呢?這樣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落實語言運用的訓練目標。
在課本以外、在課堂之外有很多值得學生學習的語文資源與情境,校園和社區舉辦的文化交流活動,突發的公共事件,都可以用來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
一是根據社會生活創設閱讀情境。學生在校園外的生活中,能夠學到課本中、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包括語言運用方面的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選擇適合學生參與的社會活動來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如每年9月第3周是“推普周”,教師可根據當年的“推普周”活動主題、活動任務,安排班級學生積極參與“推普周”活動:我要在家里堅持講普通話,讓爺爺、奶奶改正容易讀錯的字音;我要走上街頭,尋找一處有問題的牌匾、廣告用語,記錄下來;我要用普通話為低年級小朋友講故事,等等。教師創設這樣的學習情境,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真正參加“推普周”活動,而且能夠使學生在活動中開展語言運用的學習實踐,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是根據突發事件創設表達情境。如今年春天,學校因疫情不能開學,學生一律居家開展線上學習活動。針對這樣的突發事件,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如何做到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等等。教師把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梳理,形成線上學習的建議,公布在班級群,讓家長監督。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情境在課堂中的作用,重視從教材出發、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創設真實情境,幫助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提高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