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鋒
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肥皂泡》,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一篇情趣共生的美文,同一單元的課文還有《童年的水墨畫》《剃頭大師》《我不能失信》,它們共同的人文主題是童年的真善美,同時還承擔著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和寫出身邊有特點的人等語文要素學習的任務。具體到《肥皂泡》一課,學習的重點是理解冰心把本來普普通通的肥皂泡寫得那么美妙,而理解的方法就藏在表達的秘妙中。
細品課文,我們可以看出,冰心是按照由實到虛指向美這樣三個部分寫吹肥皂泡的情形的,其間處處洋溢著濃濃的愛意和美好的夢想,讓人越讀越喜歡讀。
一是肥皂泡的過去:濃郁的母愛。課文開篇點題,“吹肥皂泡”從小時候的很多種游戲中脫穎而出,也為下文的寫作埋下了伏筆——怎么玩和為什么愛玩。雖然冰心說吹肥皂泡是她最愛玩的游戲,卻并不急著玩這個游戲,而是將吹肥皂泡的起因娓娓道來。天氣陰雨不能外出玩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母親,她懂得陰雨天“肥皂泡不容易破裂”。在“總教”這個看上去平常的說法中,透出的是母親對孩子們濃濃的愛意:一個“總”字,說明母親一直把孩子的玩放在心上,一個“教”字體現母親在玩上重視親子教育——讓孩子會玩、能好好玩。不僅如此,準備吹肥皂泡的過程,體現的依然是母親那份濃濃的愛意。課文中提及的碎肥皂、木碗、竹筆套管等物品,在今天看來算是很平常的東西,可放在一百多年前,應該都是很難得的物品。且不說木碗,即使碎肥皂、竹筆,也是一般人家難得一見的,何況是用來做玩具呢。在這些文字中,肥皂泡還沒有吹出來,可是母愛已經早早地飄散在其中了。
二是肥皂泡的現在:歡樂的球兒。剛一露面的肥皂“泡兒”,冰心就用“球兒”來代表。泡兒應該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比如下大雨時池塘里不斷冒起的水泡,只是水泡留存的時間都比較短;球兒相比較而言就是一種稀罕的東西了——在一百多年前,以體育用品為主可以反復地長時間地玩的各種球兒,對于普通的中國人來說,是聞所未聞的,更不用說去玩了。正是這種差距,冰心將吹出來的肥皂泡比作球兒,一方面給人一種新奇的感覺,喚起人們的關注,另一方面是想在可以長時間玩這個點上讓泡兒和球兒合二為一。接下來,重點寫玩吹肥皂泡。在不同的玩法中,肥皂泡變成的球兒也不一樣。當我們把竹筆套管“輕輕地一提”,輕圓的小球就“軟悠悠地在空中飄游”——順著手提的方向往前走;當我們用扇子向上扇動,“輕清透明的球”就“能飛得很高很高”;當我們“扇得好”,一個大球會分裂成兩三個“玲瓏嬌軟的小球,四散分飛”;當我們吹得太大、扇得太急,“脆薄的球”會扯成長圓的形式,這是最吸引人的時候——球體的那種“顫巍巍的,光影零亂”非常特別,但更“懸著心,仰著頭,屏住呼吸”,擔心中有希望,快樂中有向往。每一次吹出的肥皂泡,形成不一樣的球兒,都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新的快樂。
三是肥皂泡的未來:美妙的夢想。肥皂泡在不同的玩法中變成了各種各樣的球兒,雖然很美麗也帶給我們無比的快樂,但是避免不了破碎的結局,這對于喜歡肥皂泡的我們,不能不說是一種難以彌補的遺憾。但把它比作“一串美麗的夢”后,奇跡出現了,它“輕輕地飛起”時,不僅僅是圓滿、透明、美麗,而且有了自由!所以它能夠飛到天上去,“輕輕地挨著明月,渡過天河跟著夕陽西去”;還能夠“輕悠悠地飄過大海,飛越山巔,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個熟睡中的嬰兒的頭發上……”這時的肥皂泡,就由美麗的球兒進一步變成了神奇的夢,它能夠任意馳騁。這顯然不是現實中的肥皂泡,而是理想中的肥皂泡;與其說這是肥皂泡的理想,不如說就是“我”的理想。因為在孩子的世界里,那些得不到的美好的東西,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通過夢想來實現,方便、快捷,又能自得其樂。
冰心的作品深受兒童喜愛,除了充滿母愛、躍動童心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明白如話的語言表達。但本篇課文編者在課后練習中明確提出“課文中有一些句子不容易讀懂”,因而把“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作為本課學習的語文要素予以強調,在學習中我們需要注意什么呢?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不容易讀懂的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畢竟冰心的這篇文章成文較早,一些當時的說法與現在有很大的區別,因而成了現在的學生難以讀懂的內容。對這種不容易讀懂的詞句如“竹筆套管”等,一般可以采取還原、比較的方法,聯系時代背景說清楚相當于現在的什么東西就可以了。其二,課文中關于“球兒”的多種表達,出現了一些學生不容易讀懂的說法,只有理解了這些說法,學生才能讀懂這些表達。
一是讀懂“球兒”的系列描寫。球兒在課文中是肥皂泡的代名詞,每一串肥皂泡的吹出,都會帶來各種各樣的球兒,對這些球兒,冰心給出了不同的表達。梳理課文,球兒有這些獨特的說法:輕圓的球兒、輕清透明的球面、玲瓏嬌軟的小球、脆薄的球、光麗的薄球、輕清脆麗的小球。含有這些獨特說法的句子,就是課文中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本來各種各樣的球兒既不透明又不能飛起來,但為了與各種各樣既透明又能飛起來的肥皂泡相匹配,冰心就給各種各樣的球兒加上了相應的修飾語。細細品味這些修飾語,我們可以發現冰心在文本表達上的一個重要秘妙。對此,我們必須從系統的角度進行解讀,而最后的“輕清脆麗”是對球兒的所有修飾語的總結,理解了它問題就基本上迎刃而解。在理解“輕清脆麗”的時候,我們必須一個字一個字地聯系上文中相關的表述:“輕”,與肥皂泡本身有關,可以飄游在空中,就是“輕”的表現,“輕圓”主要也是說這方面的;“清”,即清亮,表現的是肥皂泡的那種透明狀態;“脆”,是很容易破碎的一種性質,“薄脆的球”就更容易破碎了;“麗”,有美麗的意思,“光麗”就是更漂亮了,用來形容肥皂泡當然是表達那種無比的可愛。乍一看還有“玲瓏嬌軟”需要理解,“玲瓏” 意為嬌小靈活,這里用來形容由大的肥皂泡分成的多個小泡兒可以更自由地飄游,“嬌軟”說的是肥皂泡本身的情狀,柔軟又容易破碎,這樣一來似乎又可以與“脆麗”合并理解了。看上去“輕清脆麗”修飾的是球兒的特點,實際上寫的正是肥皂泡的多種特點的集合。這種集合,讓作者玩肥皂泡的情趣不斷涌現而樂此不疲。
二是讀懂想象夢境的神奇。這些“輕清脆麗”的球兒,都免不了破碎的命運,只有當她們借助新的想象進入“美麗的夢”,才不再有破碎之憂。理解了這個前提,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中不容易讀懂的句子:“借著扇子的輕風,把她們一個個送上天去送過海去……落到一個熟睡中的嬰兒的頭發上……”就不難讀懂了。事實上,肥皂泡既不能飄到天上去,也不能飄過大海去,更不可能在天上“挨著明月,渡過天河跟著夕陽西去”。但是,以孩子的心思和想象,肥皂泡“有時能飛得很高很高”就像在夢里一樣是可以飛到天上去的,不受現實的種種限制。冰心借助想象和夢境,在一種虛化的表達中,把自己的快樂、驕傲和希望寄托在肥皂泡上,這才是“最愛玩”吹肥皂泡的原因所在。
總之,教師指導學生破解了文本表達內容與形式方面的秘妙,課文中那些不容易讀懂的句子,就不僅能夠讀懂,而且可以朝著真善美的層面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