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娟

“中國天眼”

中國天眼科考營的小朋友們參觀平塘國際天文體驗館

平塘縣民族中學的同學參加天文科普活動
“天眼”落成那年年底,平塘縣民族中學地理教師楊柱飛和同事開始籌劃組建天文社團。2017年年初,天文社團第一次招新,680多名學生報名,最終60名學生成了第一批社團成員,不過當時他們連一架望遠鏡也沒有。
在距平塘縣城約30公里的通州鎮上,初中物理教師陳禮碧腦海里總是想象這樣一個場景:自己的學生未來走出家鄉上學,外省同學聽說他來自大射電望遠鏡之鄉,就請他講講大射電望遠鏡是怎么回事,結果學生什么都說不出來。這個場景讓他感到作為教師的慚愧。
2017年,平塘縣決定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天文科普教育。很快,這里就迎來了第一位“大佬”的講座——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英國天文學家喬瑟琳·貝爾,來給平塘縣40多名中小學教師講《天眼F A S T宇宙、脈沖星奇觀》。此后,天文界和科技界的大人物不時光顧這座小縣城。陳禮碧聽過幾次專家講座,但一直云里霧里,沒找到入門的感覺。
2017年10月,“全國科技教師天文知識與技能培訓”在平塘縣舉辦,來自北京通州區梨園學校的科技教師伊娜的課,給陳禮碧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深入淺出又很生動,適合作為天文科普教育的范本。這回,陳禮碧感覺總算摸到門兒了。
60名學生成了平塘縣民族中學天文社團的第一批成員,但學校的設備實在太少——直到今天也只有3架望遠鏡。張義妹剛讀高一時,聽說在這個社團能學到很多東西,又聽說它很難進,決心挑戰一下。當時進天文社團,要通過筆試、面試,最后那道壓軸題難倒了一大片人:小豬佩奇在月球上跳,請你根據題目給定的物理量來求月球的質量。
盡管不少師生很有熱情,但對于這個當時的貧困縣來說,搞天文教育實在有些奢侈。介紹天文知識的書籍每本從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天文望遠鏡起碼要幾千元一架。但師生們的熱情猶如信號強勁的電磁波,被一些熱心的“天眼”接收到了。
2017年那次培訓期間,陳禮碧總是向伊娜請教開設天文科普課的問題。伊娜來自北京市通州區,陳禮碧來自平塘縣通州鎮,伊娜提議:“咱們都是通州的,干脆來個南通州北通州的合作吧!”10多天后,伊娜和丈夫尹青松帶著一架望遠鏡來到通州中學,這所鄉鎮中學于是有了第一架天文望遠鏡,這是夫妻倆特意花4000多元買來的一架競賽鏡。
通州中學余下的幾架望遠鏡差不多也是“化緣”得來的。他們最近一次添置設備,是陳禮碧用貴州省科協劃撥的幾萬元經費買的六七架望遠鏡,但還沒有機會帶出去,因為一個裝望遠鏡的金屬箱就要上千元,買完望遠鏡,錢就不夠買箱子了。
平塘縣民族中學的望遠鏡也差不多是“化緣”得來的。在天文教室里, 還擺放著1 0 多臺科普儀器——這也是捐贈的。不論是讀高中的學生,還是讀小學的孩子,都喜歡這間教室。測試平衡能力的平衡儀是孩子們的最愛,墻上還貼著演示視覺錯覺的圖片。演示雙曲線產生原理的儀器,連大人也嘖嘖稱奇。
在大城市的科技館里,這些演示儀器旁常常圍著一群小學生或初中生。地理教師楊柱飛有時覺得懊惱:很多地理現象,只要一演示就能看得明明白白,可是縣城中學缺乏資源,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還是迷迷糊糊。
好在,在天文教育這方面,他們逐漸追了上來。
在伊娜的建議下,北京通州梨園學校和貴州平塘縣通州中學簽訂了合作協議。于是,陳禮碧和他的學生到北京開啟了第一次天文之行,還觀摩了北京市中小學生天文競賽。
陳禮碧第一次帶學生觀摩天文比賽時,主辦方考慮得周到,讓他們先上臺。陳禮碧笑了笑:“要是聽北京的孩子講完,我們連上臺的勇氣都沒了。”“南北通州”的合作開始后,陳禮碧每年都要帶幾名學生去北京參加天文競賽。剛開始,眼看跟北京孩子的差距實在太大了,有的學生想用余下的時間出去玩,陳禮碧堅持:“只要來了,就不能空著手回去。”
在伊娜的印象中,貴州來的孩子“都挺靈的”。這些孩子在幾百人的賽場上都沒露怯,這給她留下很深的印象。這群孩子的鄭重也讓她難忘:北京的孩子參加這些比賽,總像是來玩的,可是這些從幾千公里外特意趕來的孩子,像是在完成一項重要的任務。望遠鏡組裝比賽時,螺絲等小零件拿不穩掉在地上很常見,可是貴州來參賽的孩子從來沒失過手。
伊娜記得,和通州中學一起到北京參賽的貴州學校越來越多。這所鄉鎮中學就像一個小小的磁場,將周圍的學校也吸引了過來。
陳禮碧發現,學生們去北京參加過比賽后,多多少少都會發生變化。有個女生成績一直在380分左右,那次在長城上,陳禮碧看到一個外國游客,便故意跟這個女孩說: “ 老師想跟那個老外合影,你去幫我說一下。”女孩憋得面紅耳赤也不知該怎么表達,她難為情地說:“老師,我還以為我學的英語足夠用了。”這次“刺激”之后,女孩發憤努力,最后總成績竟然猛漲了100多分,穩穩地考入縣里的高中。
短暫的天文教育在越來越多的學生身上留下印記。據統計,從2017年開始,平塘縣已有800余名學生進入大學天文相關專業。平塘縣民族中學2019屆畢業生劉章韜如今就讀于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早在讀高中時,他就確立了目標,以后要從事天文方面的工作,他也是民族中學天文社團的第一批成員。
劉章韜讀高二時便參加過天文知識競賽, 得了貴州省第二名,也是唯一一名來自縣中的學生。那次比賽給劉章韜帶來一次意外的機會:在那年的世界數字產業博覽會上做一次演講,主題是“我與FAST”。回憶起兩年前的那次演講,劉章韜還很激動:他見到了國家天文館研究員、北京天文館館長等“大咖”,還跟他們合了影。
劉章韜的家在平塘縣克度鎮,也就是F A S T所在的鄉鎮。他在家時常到天文體驗館附近跑步,FAST落成那年的國慶節,他第一次近距離看到了這個巨大的射電望遠鏡。高中放假回家時,劉章韜喜歡躺在自家屋頂上,拿一個口徑50毫米的雙筒望遠鏡仰望星空。大山里的夜很黑,星星顯得格外亮。在望遠鏡里,劉章韜感覺到宇宙的浩瀚無邊。他引用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句話描述自己的狀態:“一個人生命中的最大幸運,莫過于在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人生的使命。”
在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大射電望遠鏡晝夜不停地接收電磁波,尋找脈沖星、探索宇宙的邊緣。平塘縣這些小小的天文陣地,則不停地向四周輻射“電磁波”,影響越來越多的人。
棟梁//摘自《中國青年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