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靜

穿過山間的層層綠色,鮑春來在一個晴朗的日子來到貴州干堰小學,并快樂地“輸”了三場比賽。這個羽毛球世界冠軍,先是在籃球場上被身高1.3米的小個子搶斷,又在民族特色運動“押加”中輸給了3個干農活的孩子。最后,在他擅長的羽毛球課上,他一個人“一挑五”,一個扣球失誤,把勝利讓給了對面興致濃濃的小學生們。在公益紀實節目《閃光吧!少年》中,羽毛球世界冠軍鮑春來成了干堰小學的“臨時體育老師”,他并不在意勝負,而是希望學生們明白,“運動不僅是輸贏和對抗,最重要的是享受快樂”。
對孩子們來說,體育運動是酣暢淋漓的,也可以激發學習的動力。
楊偉只有1米3的個頭,梳著一個“鍋蓋頭”,在貴州干堰小學讀六年級。
別看他個頭小,打起籃球卻絕不含糊。他有勇氣,彈跳力也不錯,上籃的技術很熟練。今年5月的一個下午,在色彩斑斕的“未來運動場”上,他搶斷了身高1.9米的鮑春來的運球,三步上籃一氣呵成,投進了贏得比賽的關鍵一球。
干堰小學校長趙高友驚奇地發現,楊偉“用他平時沒有的拼勁把那個球搶了下來”;鮑春來覺得這個小孩“很不一般”——投籃的時候,他尤其自信。
籃球彌漫在楊偉生活中的各個細節。家中的電視機壞了,他不能經常看球賽,卻依舊能說出自己的偶像是歐文、科比和詹姆斯;他每天6點鐘起床,做完早飯后,抱著一個籃球去上學,放學后,再一路拍著籃球回家;在學校,他一下課就去運動場練球,放假的時候也在練習。由于身高的原因,他的手掌十分嬌小,但“拍球久了,并不覺得困難”。
位于畢節市七星關區長春堡鎮的干堰村,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貧困村,這里的教育資源也常年落后,很多學生上學途中需往返近兩個小時的山路。
今年二月,楊偉的父親因肝硬化去世,留下他和兩個正在上中學的姐姐。母親撐起了整個家庭的開支,有時甚至困難到家里吃不上飯。但他的籃球夢想仍舊被小心翼翼地保護著。楊偉如今擁有兩個籃球,第一個球打壞以后舍不得扔,被好好保存起來。第二個球是母親花31元錢買的,現在與楊偉幾乎形影不離。
趙高友曾被楊偉的天分所震驚。他第一次見到楊偉打球,是在一次籃球比賽上。那時楊偉讀五年級,跑過來問他自己能不能參加。趙高友看到他的身高,并不太相信,但決定讓他試試,沒想到一鳴驚人。楊偉上場之后,連進6個球,全校師生都為他鼓掌,他成了運動場上的王者。
自此之后,趙高友讓楊偉加入自己的社團,給他制定訓練計劃。楊偉每天手臂下夾著籃球,上下學路上都走得飛快,利用這段時間來訓練體力。
開始打籃球之后,楊偉變得愛笑了,成績從班上倒數一路進步到中上等,如今能做到籃球學習兩不誤。以前,楊偉基本不理會同學和老師的招呼,一提到父親就哭。趙高友覺得籃球或多或少成為一種發泄渠道,疏解了楊偉的悲傷。
趙高友的教育觀是直面人生,毫不諱忌直指學生的艱難處境和自身問題,他希望孩子通過學習和運動,勇敢抵抗命運的風雨。他對于基礎教育的重視,正是源于自己的個人經歷。
17歲時,趙高友的父親在采煤時被火燒傷,他因為照顧父親落下學業中途輟學。高二輟學的趙高友,選擇通過體育改變命運。他找到一位體育老師,請求他帶自己訓練。老師說如果他能考上本科就不收錢,考不上本科要收300塊錢。2009年,他成功考取遵義師范學院體育專業。
2013年大學畢業后,趙高友成了一名老師。2018年2月,他來到干堰小學,下決心“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
趙高友首先開始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他每天早上都要檢查學生們的手和衣服是否干凈,類似的事情做了四五年。他同時重視學校對日常生活的保證,食堂的工人是趙高友親自招聘和管理,并引入一套符合衛生條件的食堂運作標準流程。飯菜做好了,趙高友要提前品嘗,是否做熟,是否合胃口。“孩子也要先吃飽飯才有力氣學習。”
學習成績和精神追求是更進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嘗試運用體育理念管理學校,于2019年開始逐步優化課間操活動,2020年開啟了學校首屆體育藝術節。
來到干堰小學沒多久,就有學生跟趙高友說:“校長,電視里面看到人家球場是綠色的,有顏色的,我們這里怎么沒有。”這件事成了趙高友的執念, 正巧,他了解到騰訊“智體雙百”為城鄉孩子提供100個“未來運動場”的計劃。
“未來運動場”的援建人員真的來了, 2 0 2 2 年, 學校的球場終于由土灰色變成“ 和電視里一樣的球場”了。他說:“我們的孩子以后可以出去說,我們干堰小學的球場是全鎮最牛的球場。”完工的第二天,整個球場里,老師和孩子全部鋪開站滿,幾乎沒留什么空間,“哪怕下雨他們都在上面跑。”
體育的作用正在讓干堰小學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在此之前,這所“糟糕”的學校成績一直都是倒數的,如今他們的總體排名在全鎮的前十名之內。
于趙高友而言,體育是一個窗口,他從中窺見學生們的性格與變化。在和鮑春來交流教育理念時,趙高友常提到一個名叫張亞奇的孩子。這是一個考試能拿全鎮第一的男孩,而在籃球場上則遇到了勁敵楊偉。
事事都要做到最好是一個優等生的思路。趙高友則擔心他進入社會后會被挫傷,“爭第一沒錯,但也要有一個度。你出去以后面對的是成千上萬的人,不可能處處是第一。假如以后遇到挫折怎么辦?容易走出來嗎?”
他明白張亞奇的性格和家庭有很大關系。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張亞奇在五年級之前沒見過父親,由于母親常年在外打工,張亞奇一直由伯娘帶著。通過體育教育,趙高友希望張亞奇能養成正確的輸贏觀。
在關于教育理念的討論中,鮑春來更多地持樂觀態度。在他的觀察中,楊偉和張亞奇能通過體育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在節目的采訪中,張亞奇承認學校里籃球打得最好的是楊偉。但他和楊偉一樣,有著成為籃球運動員的夢想。
鮑春來的到來,讓干堰小學的學生們知道了體育不僅僅是體育, 除此之外還可以有很多東西。雖然鮑春來是羽毛球世界冠軍,但他還可以跟學生們一起打籃球,對新鮮的東西一直保持著學習精神。
鮑春來離開干堰小學的那天, 很多孩子都哭了。在離開前,鮑春來給干堰小學買了一臺電視機,因為有的孩子家里沒有電視,看不了喜歡的運動比賽。
在楊偉變得愛笑的同時,他的好朋友張亞奇認為籃球拉近了兩人的關系。他形容楊偉以前內向,“現在話變多了,很開朗,玩的時候他會先想到別人,再想到他自己。”張亞奇則感覺自己的“勝負欲降低了”。在和鮑春來相處的幾天里,他聽這個世界冠軍講自己的故事,覺得勝負變得不再重要,“開心就好”。
對于那個格外遙遠的夢想,兩個孩子都顯得有些許松弛。“成為職業籃球運動員”的夢想還是掛在嘴邊,但張亞奇覺得可能性不大,“那有點不現實。后來我就想能考上大學,盡量考上一個心儀的大學。”小個子楊偉則說:“打不成職業也不會怎么樣,就自己打自己的籃球。”
“自己打自己的籃球,那這個會不會不開心?”
“不會啊,因為有籃球的陪伴。”
在那個“未來運動場”上,他們都有著各自的未來。
大浪淘沙//摘自博客天下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