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雨
這是地球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天。在公元前6600萬年,塔尼斯的一個尋常早晨,毛茸茸的翼龍幼崽剛剛被孵化出來,它正張開翅膀學習獨立飛行。與此同時,3000公里外,一場早已注定的毀滅即將到來。
比珠穆朗瑪峰還要大的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正以70000千米/每小時的速度接近地球,當它撞擊地球的一瞬間,所釋放的威力相當于一顆原子彈爆炸的10億倍。總量超過3萬億噸的巖石在超高溫爆炸中被噴射到空中,有的在平流層經過冷卻變為玻璃質顆粒,有的則脫離地球引力,落在月球上。而沖擊波的速度還在以每小時近千公里向外推進。
留給塔尼斯的時間所剩無幾。
撞擊發生后13分鐘,12級強度的地震波傳來,塔尼斯的地表開始晃動,噴射物顆粒如雨點般降落,10米高的巨大涌浪頃刻席卷而來。30分鐘后,沙灘已不復生機,而災難遠未結束,此時的大氣層像一個正在高速運轉的烤箱,地震、涌浪、山火,地球上的生命無處可逃。不到兩小時,涌浪留下的淤泥覆蓋了整個塔尼斯,世界的面貌徹底改變了。
這是紀錄片《恐龍:最后一日》所講述的恐龍滅絕的最后一天。在3年多的時間里,攝制組跟蹤拍攝了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德帕爾馬及其團隊在塔尼斯的考古全過程。在片中,配合著“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的解說,拍攝組利用最先進的視覺特效和虛擬制作技術為觀眾呈現出恐龍滅絕前的最后一天。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但目前發現的恐龍化石尚不能證明這一結論。而羅伯特團隊在位于美國中西部地獄溪組地層東北角的塔尼斯發現的一系列新證據,讓撞擊事件的始末變得逐漸清晰。
塔尼斯在6600萬年前是一片低洼的漫灘沼澤,河流縱橫交錯,樹木叢生,許多包括恐龍在內的巨型爬行動物在此生活著。在如今能夠標記白堊紀-古近紀界線的沉積巖層中,羅伯特團隊發現了富含銥元素的橙色碎片,“銥是一種地殼中非常罕見的元素,在行星中卻很普遍。”這意味著,塔尼斯所形成的巖層很有可能來自外太空,也就是那顆撞擊地球的小行星。
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扭曲在一起的淡水魚、陸生脊椎動物和其他海洋生物的遺骸被挖掘出來。幸運的是,羅伯特團隊發現了兩個保留完好的噴射物顆粒,它們被封存于一顆琥珀之中,經過檢測,這兩個顆粒的化學元素分布與希克蘇魯伯撞擊點的樣本完全吻合。
至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非常肯定的結論:塔尼斯地區與小行星撞擊事件確有聯系。羅伯特團隊還在巖層中找到大量恐龍化石:小霸王龍的足跡、三角龍的皮膚、仍在孵化的翼龍蛋化石以及成年霸王龍的牙齒等。這些化石都說明那時的塔尼斯地區恐龍繁盛。那么新的問題來了,如何要證明恐龍是因為撞擊才滅絕的?
已有的化石只能證明恐龍在白堊紀末期已經滅絕,只有找到一只死于撞擊當天的恐龍化石,才能補足證據的最后一環。見證歷史的一刻隨之出現,羅伯特發現了一條完整的奇異龍的腿,膝關節、小腿、腳趾、皮膚、肌肉都保存完好。從來沒有人發現過撞擊發生一千年內死亡的恐龍遺骸,經過專家研究,排除了這只奇異龍因獵殺、疾病等因素傷亡的可能,因此,它很可能死于撞擊引發的涌浪,它目睹了災難到來前的一切。
與塔尼斯的遭遇類似,地球其他地方也被大火、地震、海嘯所摧毀,即使是幸存的恐龍也會因為食物稀缺而餓死。此后長達10年多的時間,地球都被籠罩在半黑暗之中,擅長挖洞、體積較小的動物往往更易存活下來,直到大氣中的塵埃落地,陽光重新普照大地,生命重新繁榮起來。
或許人們會對恐龍滅絕感到遺憾,但如今,有許多動植物也正面臨滅絕的危險。人類的破壞力或許并不弱于那顆給恐龍時代畫上句號的小行星。問題是,人類能否智慧地運用自身能力,盡最大努力去保護地球上的物種。因為和我們一樣,地球也是它們的家園。
資料來源:《看天下》、物種日歷微信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