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煒,馮萍津,楊 萍,指導老師:朱慶軍
(1.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省中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帶狀皰疹是常見的皮膚疾病,主要由感受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是一種皮膚表面出現成簇水皰,痛如火燎,呈帶狀分布的疾病。皮疹通常位于身體的一側,不超過人體正中線,多見于腰部。目前臨床多采用抗病毒、營養神經、止痛等對癥治療,雖然可在較大程度上緩解患者疼痛,但有一定的毒副作用[1]。該病屬于中醫“蛇串瘡”“纏腰火丹”或“火帶瘡”等范疇[2]。清·祁坤《外科大成·纏腰火丹》載:“俗名蛇串瘡,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皰,痛如火燎。”歷代醫家認為,該病病因主要有內外兩個方面,內因多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外因則多為感受濕熱之邪。治療時應以清熱利濕、行氣止痛為原則。
朱慶軍主任醫師,安徽省中醫院干部針康科主任,研究生導師,從醫20余載,治驗豐富,對治療帶狀皰疹有其獨到的見解。朱師認為,帶狀皰疹的發生根源在于肝,致病因素多為感受濕熱之邪,應從肝論治,輔以清利濕熱。朱師將針刺療法與藥物療法相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取得顯著療效,現將其針藥并用治療帶狀皰疹的經驗淺析如下。
1.1 以夾脊穴為基礎,配合開四關 朱師在臨床實踐中常將夾脊穴與太沖、合谷相配。夾脊穴位于督脈與膀胱經之間,經氣相通,故夾脊穴兼具兩經主治。督脈司陽氣運行,氣行則血行,故督脈具有調節氣血之功。足太陽膀胱經以背俞穴為樞紐,與臟腑相聯系。因此,夾脊穴可調節臟腑氣血,治療多種疾病。現代解剖學理論認為,夾脊穴分布于脊神經的后支,針刺時針感可沿脊神經傳導至脊髓后根神經節,使反射抵達患處,發揮消炎止痛的效果。賈海忠教授提出,人體除了一條帶脈是橫向之外,還有多條橫行的經脈——緯脈,即每對神經與其所控制的部位之間的一種橫向的連續性聯系[3]。朱師借鑒賈教授的緯脈理論,認為每段夾脊穴可以治療相應的橫向問題,因此治療帶狀皰疹時可選取相應部位的夾脊穴,如位于腰部的帶狀皰疹選擇對應的腰夾脊穴,發于胸脅部者則取胸夾脊穴。因此,朱師常將夾脊穴作為針刺治療帶狀皰疹的基礎選穴。合谷位于虎口,為人身氣血之大關,具有調節氣血、通經止痛之功。太沖位于肝經循行線上,可平抑肝陽、疏肝行氣,主司肝經的氣血運行[4]。合谷、太沖意為“開四關”,此二穴一陰一陽,一升一降,具有調氣、調血、調神、止痛之功,治療帶狀皰疹具有獨特療效[5]。
1.2 基于龍眼、制污,點刺放血 點刺放血屬于瀉法的一種,可引邪外出,具有清泄熱毒、活血化瘀、調和臟腑氣血、恢復人體功能之功。朱師依據“菀陳則除之”及“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說,臨證時運用三棱針點刺治療多種疾病,療效頗佳。治療帶狀皰疹時,朱師取龍眼、制污為主穴,頭部皰疹加刺太陽、耳尖、大椎,軀干部加刺膈俞、膽俞,上肢部加刺尺澤或曲澤,下肢部加刺委中、豐隆。龍眼位于手小指尺側第2、3骨節之間,囑患者半握拳,于橫紋盡處取穴。該穴位于手太陽小腸經的循行線上,心與小腸相表里,心五行屬火,主血脈,因此點刺龍眼放血具有瀉心火、清熱毒、活血脈之功,治療帶狀皰疹具有獨特療效。制污位于拇指背第1節中央線上,共3穴。制污,顧名思義,制約污穢,可治療惡性腫瘤、久年惡瘡或惡瘤術后創口流污不止、不收口、不結痂等[6]。該穴位于肺經的循行線上,肺主皮毛,故可治療皮膚病。在制污點刺放血,不僅能泄熱毒、祛瘀血,還可促進局部皮膚的愈合,治療帶狀皰疹效果佳。朱師臨證時常根據皰疹所發部位輔以相應的配穴,如耳尖放血,取心與耳相通之意,從心論治,治療痛證;委中放血,取其利濕活血之功,調節氣血。此外,朱師亦常取蛇頭、蛇尾放血。蛇頭、蛇尾為皰疹的一頭一尾,蛇頭為帶狀皰疹最初出現的部位,蛇尾為皰疹延伸的末端部位,在蛇頭、蛇尾放血,可阻斷皰疹的傳播路徑,此即“截法”的應用。《靈樞·周痹》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脫之。”“遏”即截之意,指截斷氣血的運行,阻止病邪的發展。1.3 善取血海、曲池,以調節氣血 曲池為陽明經穴位,血海雖為脾經穴位,但脾胃互為表里,陽明經多氣多血,故朱師常選取此二穴作為治療帶狀皰疹的主穴,以促進氣血的流通。曲池位于手陽明大腸經,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主皮毛,故曲池可治療皮膚疾病。《針灸甲乙經》曰:“傷寒余熱不盡……曲池主之。”由此可見,曲池既可解表邪,又可清里熱。針刺曲池可清除機體熱邪,從病因治療帶狀皰疹。研究表明,曲池為強壯要穴,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7]。對曲池進行一定強度的刺激,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扶正祛邪,恢復健康。血海是脾經所生之血聚集之處,故名血海。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血匯聚于血海,因此血海可治療與血相關的全身疾病。帶狀皰疹實際上是一種血熱性皮膚病,針刺血海可調節機體血液的運行,促進疾病痊愈。正如《勝玉歌》所載:“熱瘡臁內年年發,血海尋來可治之。”風為百病之長,中醫認為風邪是皮膚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依據“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理論,針刺血海可推動血液的運行,促進風邪自滅,消除致病之因,從而治療皮膚病。
2.1 以帶狀皰疹自擬方為基礎方,注重從肝論治 歷代醫家對帶狀皰疹的病因皆有不同論述,可歸為3類:肝經郁熱、脾虛濕蘊、氣滯血瘀。朱老借鑒他人經驗,結合其多年臨床實踐,認為帶狀皰疹的主要根源在于肝。木克土,肝氣過亢則乘土,易致脾虛。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水濕內蘊,郁而化熱,浸漬表皮;或因情志不暢,肝郁氣結,血行受阻,郁而化火,熏灼肌膚,發為皰疹。因此,該病應從肝論治。朱師自創帶狀皰疹方,將其作為治療帶狀皰疹的基礎方,臨證時依據患者的舌苔脈象進行加減。方藥組成:柴胡10 g,枳實10 g,桔梗10 g,赤芍10 g,瓜蔞子30 g,橘絡10 g,青皮10 g,夏枯草10 g,白花蛇舌草20 g,丹參10 g,姜黃10 g,連翹10 g。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可引諸藥直達病所;枳實、青皮、橘絡疏肝破氣,恢復肝之條達;丹參、赤芍清熱涼血、活血止痛;姜黃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瓜蔞子清熱化痰,桔梗祛痰排膿,可消濕熱之邪;夏枯草、連翹、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諸藥共用,肝火瀉,濕熱清,熱毒解,血脈通,肝氣暢,疼痛止,則諸癥自愈。若痛甚可加徐長卿、延胡索,水皰多者可加木通、車前子,脾虛者可加茯苓、白術。
2.2 活用外治法,效法古驗方 帶狀皰疹的病變部位在皮膚,采用外治療法,可使藥物直達病所,加強療效[8]。朱師基于經典,效法古驗方,善用外治藥物治療帶狀皰疹,臨證常選用二味拔毒散、六神丸、季德勝蛇藥片等。二味拔毒散出自《醫宗金鑒》:“此散治風濕諸瘡、紅腫痛癢,疥痱等疾,甚效。”該方主要由白礬、雄黃組成,具有燥濕解毒之功。研究表明,二味拔毒散具有鎮痛、抗炎作用[9],因此該方治療帶狀皰疹有獨特療效。六神丸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季德勝蛇藥片為季德勝先生的家族秘方,起初主要用于治療各種蛇毒,后經過不斷實驗,其功效主治逐漸擴大。季德勝蛇藥片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生肌、抗炎、抗病毒之效[10],可用于帶狀皰疹的治療。臨證時朱師常囑患者任選1種,根據皰疹的范圍,將藥物研成細末,然后加冷開水調成糊狀,敷于患處。
患者,女,50歲,2020年7月4日就診。自訴:左側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4 d。患者近期因家事終日煩悶,4 d前自覺左側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未予重視。晨起發現疼痛部位出現聚集性水皰,水皰明亮,遂前來就診。查體:患者下腹部及腰骶部出現紅斑及綠豆大小水皰,呈帶狀分布。刻下癥:患者自覺燒灼樣疼痛,伴口苦口干、心煩易怒,納寐差,小便黃數,大便燥結難解,舌紅苔黃,脈弦數。中醫診斷:蛇串瘡;肝經郁熱證。治法:清熱利濕,活血止痛。擬帶狀皰疹方化裁。組成:柴胡10 g,枳實10 g,桔梗10 g,赤芍10 g,瓜蔞子30 g,橘絡10 g,青皮10 g,夏枯草10 g,連翹15 g,徐長卿20 g,龍骨10 g(先煎),牡蠣10 g(先煎)。7劑,每日1劑,早晚溫服。選取龍眼、制污點刺,輕輕擠壓,使毒血流出。另取夾脊穴、血海、曲池、合谷、太沖針刺,以瀉法行針,留針30 min。同時囑患者冷開水調敷二味拔毒散,敷于患處。1周后復診,患者疼痛已明顯減輕,患處水皰已破潰干涸,二便較前改善。遂再予原方6劑,水煎內服。輔以針刺治療,取穴血海、曲池、合谷、內關、太沖、三陰交,常規針刺。2020年7月18日三診:患者已無明顯癥狀,皰疹已基本痊愈,睡眠仍欠佳,欲鞏固治療。遂僅予針刺治療,取穴血海、曲池、神門、內關。囑患者晨起鍛煉,保持心情舒暢,飲食以清淡為主。
按語:該患者左側下腹部及腰骶部出現紅斑、水皰,呈帶狀分布,故辨為蛇串瘡。患者因家事煩悶,心情不暢,肝氣郁結,郁而化火,火毒外溢肌膚,發為皰疹,伴見舌紅苔黃,脈弦數,故辨證為肝經郁熱。朱師初診時先行點刺放血,目的在于祛除患者體內的熱毒之邪。而后取夾脊穴、血海、曲池、合谷、太沖等施以瀉法,夾脊穴以左側腰骶部夾脊為主,根據緯脈理論,以消炎止痛;合谷、太沖開四關,可疏泄肝膽之氣;血海配伍曲池可調節血液運行。中藥給予清利濕熱、活血止痛之劑口服,予帶狀皰疹方化裁。患者訴疼痛難以忍受,故加徐長卿止痛;夜寐欠佳,遂加龍骨、牡蠣鎮心安神。配以二味拔毒散外敷,加強清熱解毒之功。二診時患者皰疹癥狀已明顯改善,但自覺寐差。睡眠不佳,精神不振,會引發焦慮,加重病情,遂朱師輔以針刺治療。三陰交可寧心安神,正如《針灸聚英》所載:“不得臥兮……并治三陰交一穴,通宵得寢定安然。”內關位于手厥陰心包經,心藏神,故內關可治療神志病。三診時患者已基本痊愈,夜寐改善不明顯,遂再次針刺神門、內關,以調神安志。
朱師治療帶狀皰疹時,針刺以夾脊、血海、曲池為主,輔以開四關,或加用放血療法。在針刺的同時,配合藥物治療。內服藥物秉承治未病思想,多從肝論治。外用藥物則以經典為指導,效法古驗方。朱師針藥并用治療帶狀皰疹,療效顯著,為臨床治療帶狀皰疹提供了一種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