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粉,李 穎,王松齡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2.河南省中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2)
抽動-穢語綜合征又稱小兒多發性抽動癥,亦稱TOURETTE綜合征(簡稱“TS”),主要發生于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是以反復、迅速、突發、刻板的運動與發生抽動為主的神經精神障礙。臨床多以表情肌、頸肌或上肢肌肉迅速、反復、不規則抽動起病,表現為擠眉眨眼、咧嘴、聳鼻、仰頸、扭肩等,后癥狀逐漸加重,出現四肢及軀體的爆發性動作如踢腿、跺腳等。30%~40%的患兒因喉部肌肉抽搐而發出重復爆發性無意義的單調怪聲,如犬吠聲、喉鳴聲、咳嗽聲或清嗓子音等,半數有穢褻言語等,其中抽搐在精神緊張時加重,入睡后消失。由于上述癥狀的出現,導致患兒注意力下降、記憶力減退,但神經系統檢查除不自主運動表現外,一般無其他陽性體征。
抽動-穢語綜合征的臨床特征為慢性、波動性、多發性運動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發聲和語言障礙,該病有病程持續時間長、部分患者可延續至終生、反復發作的特點。若在患者兒童與青少年時期不能進行有效治療,則嚴重影響其心智發育和學習成績,嚴重者會影響其成人后社會交往能力及就業活動。該病短期可應用西藥治療,如泰必利、氟哌啶醇等抗精神藥物,獲得較好的療效,但需較長時間維持。中醫藥可調節患者全身陰陽和臟腑功能,縮短治療時間,提高臨床療效。
王松齡教授,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主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醫師承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50余年,臨證經驗豐富,醫術精湛,在診治心、腦血管病與神經科急重疑難癥方面造詣頗深。王教授對抽動-穢語綜合征研究較多,并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治療體系,現將王教授治療抽動-穢語綜合征經驗總結如下。
中醫古代文獻中對該病雖無明確記載,亦無相對應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癥狀可歸屬于“抽搐”“肝風”“慢驚風”“瘛疭”“筋惕肉”等范疇。該病病因與先天稟賦不足、產傷、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調等因素有關,多由五志過極、風痰內蘊而引發。中醫臨床各家對該病的認識各不相同。徐濤等[1]認為該病病位主要在肝與肺,主張清肺利痰、平肝息風、肝肺同治。王素梅教授認為抽動-穢語綜合征病位在肝、脾,主要病理因素為風、痰,治宜祛風化痰、平肝補肺[2]。成肇仁教授認為該病病位在心、肝,病機關乎五臟,立法當以調肝為本[3]。劉焯教授認為,該病病位在肝,病理因素為風、痰、火互結,致使肝風內動,外風引動內風而發為抽動[4]。汪受傳教授從脾腎論治該病,認為其是由小兒先天不足、后天失養,而致肝腎陰虛、心脾兩虛而發[5]。可見,該病病位主要在肝,與心、脾、腎密切相關。王松齡教授認為該病主要病位在肝。肝主筋,全身筋脈的正常活動有賴于肝陰血的滋養,筋得其養,則運動靈活有力;若肝受損,則出現筋脈攣急、肌肉抽動、關節活動不利等癥。
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肝藏血,肝血依賴于腎精滋養,腎精又需要肝血的不斷補充,兩者相互依存、互相資生;若先天腎精不足,則導致肝腎陰虛,虛風內動。脾為后天之本,又小兒臟腑嬌嫩,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后天失養易致脾胃虛弱,日久化生痰濁,或反侮肝木,致痰濁化風。小兒為“純陽”之體,加之飲食不節,易致積熱傷中[6]。因此,王松齡教授根據該病的病因病機分為3個證型進行論治,即積熱傷中、擾神化風證,肝腎陰虧、虛風動越證,脾虛侮肝、痰阻風動證。
2.1 積熱傷中、擾神化風證 《醫學源流論》言:“小兒純陽之體,最宜清涼。”說明小兒易患熱病,多從陽、從熱。小兒易被飲食所傷,積久內生痰熱,擾動心神則煩,濁邪沖咽則穢語頻數,痰熱擾動則口面、肢體抽動。治宜清熱降濁息內風,方藥以升降散、黃連溫膽湯、五虎追風散化裁。其中升降散(出自《傷寒溫疫條辨》)升清降濁、疏風散熱,黃連溫膽湯(出自《六因條例》)清熱燥濕、理氣化痰,五虎追風散(出自《史全恩家傳方》)祛風解痙、通絡止痛,三方合用可清熱降濁、息風止痙、理氣化痰、行氣通絡,適用于積熱傷中、清濁失序、痰郁風動、氣血瘀滯、經脈拘急、肢體瘛疭引起的肝風抽搐病證。癥見皺眉眨眼、張口歪嘴、搖頭聳肩、肢體抽動頻繁有力、喉中發出異常語音、精神緊張、煩躁易怒、大便不稀或干結、舌質偏紅、苔黃或呈黃膩、脈弦略數或呈弦滑略數等的“內風抽搐”病證者均可應用。方藥組成:僵蠶9 g,蟬蛻8 g,大黃3~6 g,姜黃9 g,黃連片6 g,竹茹15 g,枳實10 g,浙貝母15 g,茯神12 g,天麻10 g,鉤藤12 g(后下),全蝎6 g。
2.2 肝腎陰虧、虛風動越證 《素問·六節藏象論》載:“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即腎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腎生骨髓”,腎充則骨髓充實,骨骼強壯,運動捷健。王松齡教授認為,該證病因為先天腎精不足,日久肝腎陰虛,致虛風內動。治宜育陰息風養肝腎,方藥以一貫煎、大定風珠、止痙散化裁。一貫煎(出自《續名醫類案》)滋養肝腎,兼以疏肝,主治肝腎陰虛、氣機不舒之證;大定風珠(出自《溫病條辨》)滋陰柔肝、濡筋息風,主治神倦瘛疭陰虛風動證;止痙散(出自《流行性乙型腦炎中醫治療驗方》)通絡止痛、祛風止痙,主治頸抽拘急、四肢抽動之證;加天麻加大息風止痙、潛陽定搐之力。全方有滋養肝腎、育陰息風之功,適用于陰虛風動的抽搐、慢驚風、筋惕肉、瘛疭等病證,癥見口出穢語、擠眉眨眼、聳肩搖頭、肢體震顫、睡眠不寧、五心煩熱、性情急躁、形體偏瘦、大便干結、舌質紅絳、少苔或光剝、脈細力弱等表現的抽動-穢語綜合征患者均可應用。方藥組成:生地黃10 g,枸杞子10 g,當歸10 g,北沙參20 g,白芍10 g,龜甲10 g(先煎),阿膠珠10 g,牡蠣30 g(先煎),甘草片6 g,全蝎6 g,蜈蚣1 g,天麻8 g。
2.3 脾虛侮肝、痰阻風動證 《素問·玉機真臟論》有“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旁”之說,其中脾精濃厚者化營化血,輕清者化衛化氣,故又有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之論,脾精不足則既乏化營生血之源,亦缺生衛化氣之本。后天失養致脾胃虛弱者,日久化生痰濁,或反侮肝木,致使土壅木郁,痰濁化風。治宜健脾緩肝消風痰,方藥以緩肝理脾湯、牽正散加減。緩肝理脾湯(出自《醫宗金鑒》)緩肝理脾、扶土抑木,主治脾虛侮肝、痰濁化風證;牽正散(出自《楊氏家藏方》)去白附子,加天麻,有祛風化痰、通絡止痙功效;二方合用,有健脾緩肝、扶土抑木、祛風化痰、止痙通絡之功,對脾虛肝郁、痰濁動風的“肝風抽搐”有較好的療效。該方適用于肌肉抽動無力,時發時止,時輕時重,喉中時有吭吭作響,聲低力弱,精神倦怠,胸悶氣短,嘆息脅脹,食欲不振,睡臥露睛,形瘦性急,面色萎黃,聲低力弱,大便稀溏,舌質淡,苔白或微膩,脈沉無力或兼細滑等表現的“內風抽搐”病證。方藥組成:黨參片12 g,白術20 g,茯苓15 g,麩炒山藥30 g,陳皮12 g,清半夏9 g,白芍10 g,甘草片6 g,鉤藤10 g(后下),全蝎6 g,僵蠶10 g,天麻10 g。
患兒,男,4歲5個月,2018年10月30日首診。主訴:間斷性右側面部抽動5 d。患兒5 d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面部不自主抽動,同時伴有異常喉音,間斷性發作,伴有雙手指尖疼痛,情緒急躁,有輕微強迫癥狀,大便干結,納差,眠可。既往有輕度佝僂病史。顱腦CT:未見明顯異常。西醫診斷:抽動-穢語綜合征。中醫診斷:痙病(積熱傷中、擾神化風證)。辨證:腸胃積熱,升降失調,引動肝風,清竅不利。方藥:升降散、五虎追風散、黃連溫膽湯加減。組成:僵蠶6 g,蟬蛻5 g,姜黃5 g,大黃2 g,全蝎3 g,蜈蚣1 g,烏梢蛇4 g,天麻4 g,鉤藤4 g(后下),黃連片3 g,膽南星2 g,瓜蔞3 g,炒白芍5 g,甘草片2 g。28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2018年12月6日二診:患兒服藥后右側面部抽動頻率較前明顯減少,上方加麩炒枳實5 g,予28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2019年1月3日三診:服藥后患兒上述癥狀明顯改善,仍有大便干,上方大黃加至3 g,予30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2019年2月14日四診:患兒服藥期間無面部抽搐及穢語發作,現仍有大便難,3~4 d 1次。首診方去炒白芍、甘草,加白術10 g。予28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2019年4月18日五診:患兒未再出現面部抽搐及穢語癥狀。將上方配制成藥丸服用半年,以防復發。
按語:本案患兒屬積熱傷中、擾神化風證,在臨床較為常見。小兒“脾常不足”,且飲食不知自節,易為乳食所傷。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多過食肥甘厚味,胃腸難以消化,易致胃腸積熱,升降失調,引動肝風,經脈拘急,肢體瘛疭。故應用升降散以升清降濁、疏風散熱,配合黃連溫膽湯清熱燥濕、理氣化痰,五虎追風散祛風解痙、通絡止痛。加膽南星清火化痰息風,瓜蔞潤腸通便,炒白芍平肝止痛,蜈蚣、烏梢蛇息風通絡止痙。二診時加麩炒枳實破氣消積。三診時患者仍有大便干,增加大黃用量瀉下通便。四診時患者癥狀明顯好轉,大便仍干,故去炒白芍、甘草,加白術健脾益氣。
抽動-穢語綜合征起病年齡為2~12歲,誘因可有疾病后或情志失調或家族史。該病臨床癥狀以抽動為主,或伴有怪叫,抽動或可受意念控制,暫時不發作,病程多呈慢性,實驗室檢查多無異常。家長平時應關愛患兒,重視其心理狀態,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切忌打罵,心理安慰配合中藥湯劑方能藥到病除[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