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建 何 莉 何 均 毛 燕
(作者單位:巴中廣播電視臺)
自媒體的良莠不齊、信息傳播的泥沙俱下和技術迭代的繁復與迅捷,新聞真相的花式反轉,致使新聞業遭受著巨大的信任危機和受眾斷崖式流失的困境。媒體如何重塑信任?在學界和業界的積極思考和探索下,“建設性新聞”理念應運而生,其在著力解決問題、承擔使命的同時,逐漸演變成一種吸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的用于社會治理與監督的行為模式。目前而言,學界對建設性新聞定義的界定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建設性新聞”是一個西方新聞概念。凱瑟琳·戈登斯是美國著名學者,畢生致力于傳播學研究,并最先提出“建設性新聞”的概念,她認為“建設性新聞”必須在新聞生產過程中加入積極心理學方法,不僅能維護新聞的核心功能,還能使創作的報道更加有吸引力,更具有社會正向引導力。這一理念得到了大部分學者的認可。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原所長唐緒軍認為,“建設性新聞”是一種新型的新聞理念,新聞不只是傳達新聞消息,而是更加著眼于解決社會問題,這是傳統媒體在現代公共生活中的突出作用。
對于建設性新聞的概念海內外學者眾說紛紜。從內涵來講,學界一致認可“建設性新聞”主要的關鍵詞有兩個:一是“積極”,二是“參與”。所謂“積極”,即新聞報道以正面為主,給人以積極的信念和力量,消除恐懼和不安,即便是揭露問題的曝光,也是出于善意的動機和良知的警示,最終目的是推動問題的解決,帶來積極的社會效果。因此,媒體在采用曝光手段的同時,為了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要在曝光之后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如何解決所曝光的問題上,也就是媒體自身要主動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這就是“參與”的含義。曝光只是手段,解決問題才是根本。本文認為,“建設性新聞”理念中的“積極性”本質上是弘揚社會正能量,我國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提出的“正面報道”也是一種正能量傳遞,兩者在精神內涵上具有一致性。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的“正面報道”并不意味著媒體報道要完全摒棄曝光和監督。輿論監督是主流媒體不可或缺的重要職能,推動著矛盾的解決和社會的進步。媒體工作者要履行社會守護者的職責,直面社會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用媒體解決問題。因此,將“建設性新聞”的傳播理念融入輿論監督,讓輿論監督凸顯正面建設性和正向引導性的強大功效顯得尤為重要。
將“建設性新聞”的理念融入輿論監督,必須以創造“積極的未來”為導向,讓輿論監督具有正面導向性和建設性,創造出以“曝光”為手段,以“整改”為目的的輿論監督新模式,讓“建設性新聞”在具體地域上演變成符合地域特色的“建設性監督”。媒體輿論監督的目的應該是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
但是,要解決“急難愁盼”需要執法權和監督權,需要對監督對象形成一定的約束力。因此,輿論監督需要政府部門的介入。媒體的監督權與政府的執法權兩權并用,才能使輿論監督發揮可持續的建設性作用。
近年來,國內各地媒體都在尋找輿論監督的有效途徑。例如,巴中廣播電視臺開辦的《陽光問廉》節目,為了推進公權力實現在陽光下運行,在監督模式上進行了創新,在巴中市紀委的主推下,將輿論監督、紀檢問責和群眾測評三者相結合,使監督模式更加立體,監督效用更加清晰,監督影響力更加強大。
作為四川省地方特色“問廉”活動的源頭,巴中廣播電視臺《陽光問廉》節目在巴中市紀委的主辦下于2015年開播。欄目的宗旨是關注全市各部門在落實黨風廉政建設過程中,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的執行情況,對侵害人民群眾利益的典型問題進行處理,最終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
如果說《陽光問廉》的直播曝光是建設性輿論監督的手段,那么就必須尋找“能導向積極未來”的展現監督最終目的的新型節目形態。巴中市為縱深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持續做實《陽光問廉》后半篇文章,構建從問題曝光、全面整改到制度建設的工作閉環,依托《陽光問廉》品牌優勢,立足勞務輸出大市實際,緊盯一老一小的吃住問題,創新開播《眼見為實》全媒體直播節目,節目現場設置了多個環節,首先是紀檢發布相關的問題及整改說明,接著在局長“交貨”環節各相關部門對整改問題的措施方案或者成果予以公布,在媒體連線、群眾見證、書記點評等環節實現各方力量的互動,讓曝光問題的整改成效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切實構建《陽光問廉》曝光典型、《眼見為實》正向引領的監督新模式。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目標。“共建共治共享”,指的是全社會人員要以主人翁的角色共同參與社會建設和治理。將“建設性新聞”理念融入輿論監督“引導積極的未來”的本質內涵就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此精神下,巴中廣播電視臺《陽光問廉》后半篇節目《眼見為實》應運而生。
2021年2月,為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巴中市委市政府將“三小兩房一證”集中治理納入全市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統籌安排,向民生痛點、難點、堵點“亮劍”。2021年6月25日,正式開播了第一期《眼見為實》全媒體直播節目,“解決急難愁盼小問題·贏得民心向背大政治”是第一期節目的主題,緊緊圍繞全市“三小兩房一證”集中治理專項行動,從基層群眾的吃住問題著手,聚焦基層食藥、公租房申請、不動產登記證辦理等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熱點、焦點、痛點問題發力。節目直播期間,贏得了現場嘉賓及直播間里超過20萬群眾的好評和點贊。
為切實滿足人民群眾“親歷”“見證”的需求,《眼見為實》在節目表達形式上進行了創新設計,從第一個環節“紀檢監察現場發布”,到“市級主責部門‘一把手’報告整改進度和成效”,再到“一線執紀執法人員現場講述”“‘兩代表一委員’、群眾代表、媒體代表實地觀察、現場質詢”“市領導現場點評”,每一個環節都貫穿著“為群眾辦實事”的理念,讓群眾了解問題治理的過程和問題治理的成果。此外,對某一類問題相關部門下一步的治理計劃和目標也會現場公布,這贏得了群眾的信任,監督取得了很好的實效。例如:采取視頻傳輸設備4G直播連線,讓觀眾現場觀摩不動產登記證頒證和公租房搖號辦理的現場實況;邀請一線執紀執法人員、學校校長、幼托機構代表、學生家長代表、小診所、小賣部經營業主等暢談“集中治理”的切身感受等。在治理的過程中,節目組把群眾力量嵌入治理工作之中,首先是進行問題摸排,然后將線索移交紀委部門,倒逼相關部門進行亂象整治,最后相關部門對典型問題建章立制,以此逐步構建起以紀檢監察專責監督撬動主責監督、職能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貫通融合、同向發力的建設性監督格局,監督的效力漸次釋放。
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重視新聞輿論工作,提出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四力”理念。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更是強調,要增強“四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
如今,巴中《陽光問廉》已成為四川省紀委監委、省委宣傳部首肯,巴中市委、市政府重視和信任,傳媒業界和學界認可,老百姓歡迎和喜愛的輿論監督“麻辣燙”品牌。《陽光問廉》節目曝光問題,《眼見為實》節目促進整改,兩檔節目共同發力,構建建設性輿論監督新模式。這種新模式的構建是主體責任落實的新抓手,是紀委服務大局的新舉措,不僅營造了媒體輿論監督的新生態,更是探索出了群眾參與自治的新路徑。在打造建設性輿論監督品牌的路上,巴中廣播電視臺《陽光問廉》欄目團隊對“四力”有著深刻的踐行和體悟。
《陽光問廉》作為輿論監督節目,每天都有群眾來信、來電、來訪,每一個線索都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因而實地走訪調查核實是節目的重要環節。欄目記者深入調查研究,走進基層一線、田間地頭、新聞現場,獲取一手信息,把實踐當作最好的課堂,把群眾當作最好的老師,通過實地走訪了解,更好地摸清實情,把握現狀,為輿論監督獲得真實的線索。
為了促進問題整改,節目組在全媒體直播期間還會派出4G直播小組前往問題現場。如在2017年第三期節目《平昌縣青云鎮石院村:新居缺廚衛 脫貧戶住危房》中,貧困戶的房屋處于滑坡地段,房屋地基塌陷,多處墻體傾斜,依靠木棒支撐。年底修好的新房不通水電,甚至連廚房和廁所也沒有,根本無法入住。直播前幾個小時,4G直播小組直接來到貧困戶家里。當地黨委政府知情后,馬上組織施工隊,連夜加班施工。第二天,縣委書記又去了這幾戶村民家中看望,隨后,全縣投入9000多萬元整改同類問題。
著眼于大局大勢,才能找到新聞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陽光問廉》欄目記者始終保持洞察時勢的敏銳觀察力,善于發現、善于辨別。高度重視關注民生熱點、發展痛點和社會焦點,及時掌握社情和民情,練就敏銳“眼力”。在實際工作中會遇到不少問題,如在各縣區提供問題線索時,一些知情者只把一些細如芝麻的小線索提供給暗訪組。在這種情況下,能否從表象的小線索中發現深層次的問題,是對暗訪組能力水平的一種考驗。所以,欄目記者對各種遮遮掩掩的最好辦法就是,用火眼金睛通過A線索發現“A+問題”,甚至是B問題,打被問廉的縣區和當事人一個措手不及。
作為四川省“紀檢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的“麻辣燙”品牌,《陽光問廉》這檔讓人紅臉出汗的“麻辣”節目潤物無聲地傳遞溫度,以建設性理念“引導積極的未來”。《眼見為實》節目以創新的節目環節設置,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檢驗工作成效、回應群眾關切,彰顯了全市各級各部門“信仰堅定的政治底色”“勤勉敬業的奉獻底色”“為民實干的擔當底色”,讓實事辦到了群眾心坎上。這得益于欄目組以真摯的情感和睿智的思想切實履行了輿論工作者肩負的職責和使命。
在輿論監督中,欄目組既身臨其境摸查問題,又跳脫局部看全局,與上下左右展開聯系。不墨守成規,敢為人先,大膽創新。從《眼見為實》節目形態來看,各級各部門紛紛立足當下實際、展示成績、總結不足、描畫藍圖;讓主責部門一把手面向群眾現場交卷、落實整改、作出承諾;讓群眾現場閱卷、見證變化、參與監督。面對面反饋、面對面答復,用最直觀的方式把“敢”字寫在前面,把“干”字落到實處,把“民”字放在心上,讓輿論監督起到正向效應。
新聞的生命在于真實。如果講述不到位、有偏差,即便案例真實,也會給人刻意夸大、站不住腳的印象。好筆力能找準受眾的利益關注點,形成思想共鳴點,讓群眾聽了說“我也遇到了,有同感”,官員看了想“我工作沒做好,有責任”。
建設性的輿論監督更重要的是提出解決方案促進問題的解決。寫作的表現手法、遣詞造句、行文風格都會影響節目呈現效果。《陽光問廉》欄目記者遵循“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的原則,用群眾習慣的語言,群眾樂于接受的風格闡述觀點,努力做到寫得實、寫得新、寫得活,拉近與群眾的距離,發揮輿論監督的最大效應。
《陽光問廉》節目不只是一檔電視節目,更是紀檢監督的延伸,是涵養清風正氣開展警示教育的鮮活素材。2021年6月,《眼見為實》全媒體直播節目,既讓人民群眾監督整改、見證變化、現場閱卷,又讓主動作為履職盡責的官員獲得展示的平臺。《陽光問廉》曝光典型問題,“麻辣”問廉推動責任落實,正面引導春風化雨弘揚主旋律。2015年至今,從“推廣”“推進”,到“深化”,再到“持續深化”,與全國各省市相比,四川對輿論監督的重視程度之高、推行力度之大,讓全國傳媒同行羨慕,目前已吸引廣東、山東、陜西、甘肅、貴州及四川省內數十余個地市(州)到巴中廣播電視臺實地考察。《陽光問廉》已然成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川名片,也成為建設性輿論監督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