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照鵬
(作者單位:陜西省綏德縣融媒體中心)
在全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呈現多樣化,能夠更加快捷方便獲知所需信息,且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正因為如此,地方廣播節目的受眾被分流[1],同時因傳播方式、地域、題材等因素限制,發展舉步維艱,因此地方廣播節目創新很有必要,須從內容、形式、地域、及時性、媒體融合等多方面提高節目質量,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
在以內容為王,滿足受眾信息需求方面,綏德廣播的做法有可借鑒之處。追溯綏德廣播的歷史,1951年為綏德專區收音站,只配專職收音員1人;1956年 “綏德廣播站”成立,專職人員有2人;1956年10月綏德專區遷至榆林,收音站交綏德縣委管轄,更名為綏德縣廣播站;1958年后,有了正式編輯、播音員,站內人員增至5人,自辦節目日趨正規,每天固定開辦15分鐘的自辦節目;1959年將吳堡、清澗、子洲并入綏德縣后,人員增至16人,有了專職站長和副站長;1968年開始,每次自辦節目增加到30分鐘。1980年以后,自辦節目的內容、形式、文風都進行了較大改革。在辦好本縣新聞的同時,設置了各種專題節目,有“農業科技”“政策講話”“相信科學破除迷信”“黨的建設”“好人好事光榮榜”“聽眾信箱”等,還配合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增加一些臨時性專題。播出稿件在真、短、快、活、強上有一定改觀,本縣新聞一次播出十多條,一條百字左右。一句話新聞、簡訊時有運用。1982年起自辦節目開辦了“古今人物”“綏德史話”“鐘樓山下拉家常”“名勝古跡”“市場動態”“綏德新貌”“聽眾議論”等體現地方特色的專題節目,頗受群眾歡迎。1984年,綏德縣廣播站更名為“綏德廣播電視局”,廣播系統干部職工發展到83人。1993年初,農村有線廣播桿倒線斷,難以為繼,將開播30多年的有線廣播改辦成調頻廣播,廣播喇叭形同虛設。后來經過多方努力,綏德縣廣播電視局開辦了綏德人民廣播電臺,2010年10月正式開通播音。2020年8月機構改革,成立綏德縣融媒體中心,加掛綏德廣播電視臺牌子,保留綏德人民廣播電臺呼號。
廣播的輝煌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截至1985年底,綏德全縣23個鄉鎮,663個村全部通廣播。全縣安裝喇叭62 714只,喇叭入戶率達到92%。每天兩次播音,以傳達政令、學習政策、組織指揮生產、開展政治思想教育,逢趕集日和星期天中午增播一次文藝節目,內容有秦腔、晉劇、道情、民歌、陜北秧歌等,每星期六晚上還播放幾段舞曲,為各單位舞會服務,活躍群眾生活。
由此可見,縣級廣播電臺的廣播節目已成為本縣新聞報道和文化娛樂的重要宣傳陣地,能夠反映當地群眾的心聲,它與中央臺、省臺相比具有易于接近聽眾的先天優勢,因而地方廣播節目的自身內容質量和本地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地方廣播電臺得以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根本[1]。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在電腦、手機、電視上很容易獲取全球各地的熱點和焦點資訊,但其關注和關心的依然是與自己生活最相關的事情,這正是地方廣播電臺依然能夠生存發展下來的根本原因[2]。特別是縣級媒體融合發展以來,有了融媒體“中央廚房”,能夠做到一次采集,多平臺使用,節目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得以提升。
過去的廣播形式陳舊,缺乏適應新時代的新穎、鮮活等特點,影響和制約著廣播節目的創新[3]。
廣播節目是一門聽覺藝術,如果長時間固定一個模式,也會使人產生聽覺疲勞,所以,主持人要充分挖掘聲音的藝術潛質,打造多種播音風格,避免一種句式、一個語調到底。
廣播以聲音作為媒介,人長時間聽廣播會產生聽覺疲勞,一套節目除15分鐘的新聞內容外,剩下的15分鐘專題性內容或者其他內容編排要獨具匠心。實踐證明,新聞內容與專題性內容或者其他內容穿插編排,能夠使節目形式多樣、異彩紛呈,更好地體現縣級廣播的地方特色。這需要采編者根據本地受眾的習慣,采制大量的“土特產”作主料,輔以天南地北的“舶來品”作“佐料”,編排一些適合本地受眾“口味”的“市場信息”“科技新知”“衛生健康”“經濟論壇”“政策講座”等內容。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就能吸引受眾廣泛關注。另外,節目編者還要做到準備充分、精選提煉,編排得當,防止粗制濫造缺乏整體美感的作品出現在廣播里。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獲取信息的量不斷增大,人們也在選擇自己關心和感興趣的內容,碎片化、短句化的信息更加符合受眾的需要。因此,廣播節目在做好本職新聞宣傳工作的同時,內容上可加大群眾最關注的生活類信息的編排力度,在內容的選擇上精益求精,在欄目的整體規劃上明確定位,保持品位,最大限度滿足聽眾需要。隨著網絡技術的更新和發展,廣播的收聽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人們不僅可以通過收音機收聽廣播節目,還可使用電腦、手機、車載廣播等方式隨時隨地獲取信息,豐富生活。
地方廣播首先服務的是地方,因此其在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基礎上,應根據本地文化特點和聽眾的需求,在內容的采集和節目的編排上呈現地方化、本土化,達到更好地服務本土群眾的目的。
實踐證明,在節目編排中,除了轉播中央臺新聞外,大量編排本地新聞節目和地方性專題節目,才能吸引聽眾,引起共鳴。在地方廣播中,除了以普通話播音的主流節目外,適當開設方言節目,可以吸引本地聽眾收聽和參與互動。同時,縣級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還要不斷提升播音主持水平,增加知識儲備,力求達到語言樸實、親切動聽,以談為主、以播為輔,無形中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提高收聽率,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目前,中國正處于大變革時代,文化正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不同行業、不同人群對文化的需求也不同,所以人們對廣播節目的要求也不同,個性化的要求也越來越突出。因此,對于地方廣播節目的前期策劃,采編制播人員應根據本區域聽眾的文化層次、行業分工和年齡性別等因素,做好充分細致的調研工作,針對不同聽眾人群進行節目細化,比如將節目細分為教育、醫療衛生、食品安全、交通、旅游和財經等版塊,用多樣的節目類型最大可能滿足多層次受眾的需求。全媒體時代縣級廣播電臺在開展宣傳工作時,還需要對自身的發展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即要依托市場調研,明確自身的發展定位。
相較于中央級和省市級的融媒體而言,縣級融媒體廣播本身的傳播范圍較小,所面對的受眾主要是縣域內的群眾。基于此,在開展宣傳工作時,縣級融媒體廣播要凸顯其地域性特點。只有先明確自身的發展定位,才能夠為后續廣播電臺宣傳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同時,縣級融媒體廣播在對新聞內容進行選擇的時候,也需要基于自身的定位,報道更多群眾所關心的內容,吸引和滿足更多受眾。
與此同時,縣級融媒體廣播還應加強與聽眾的互動,聽取不同層級聽眾的意見和建議,比如針對不同的節目開設各自的微信公眾號和開發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在節目評論區與聽眾互動,最大限度傾聽不同層級聽眾的反饋意見和建議,不斷提升節目質量和受眾的滿意度。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背景下,要想進一步增強新聞報道的及時性和動態性,媒體就應加快信息采集和傳播技術升級的步伐,簡化新聞的生產流程,縮短新聞的采編制作時間。廣播現場直播的優勢是由它本身的特性決定的,主要是同步性、現場感受性、不可預見性,在傳播成本上也具有一定的優勢。這一節目形態在廣播中發揮著極大的傳播作用,贏得了大量聽眾,特別是在融媒體時代環境下,廣播直播能把新聞現場的實況同步傳送至相隔遙遠的不同角落,受眾“零時差”地了解相關新聞事件,極大地擴大了傳播效應。對突發事件報道,廣播的便捷優勢更加明顯,記者只需通過一部電話就可以實現現場直播報道,使信息很快傳播給大眾。比如,2017年7月26日綏德縣發生百年一遇的洪災,綏德縣廣播電視臺雖然也受到災害的影響,但仍然保證了廣播電視節目的正常播出,尤其是利用廣播進行新聞直播,讓受眾及時了解災情和救災信息,為救災和恢復正常生活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受眾還可以通過電話、網絡等直接參與到廣播直播活動中,實現傳播者與接收者的雙向交流,使傳播在由點到面和由點到點的交融互動中進行,這種積極的人際傳播給廣播現場直播增添了滲透力和親和力。廣播動態直播要求新聞記者要將現場實況和口述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現場感,也最能體現出記者的素質。
縣級廣播電臺作為縣級融媒體的一部分,推動縣級融媒體的發展是其任務之一。我國網絡發展十分迅速,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互聯網對于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較為深入。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說,沒有一種媒介具有孤立的意義和存在,任何一種媒介只有在與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自己的意義和價值[4]。“廣播+互聯網”的融合本質上是依托廣播伴隨性等不可替代的核心優勢,在新業態語境下適時放大,真正實現廣播的價值。
在融媒體環境下,新媒體技術的突飛猛進給廣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新的媒介融合體系的構建,需要突破媒體自身平臺的發展障礙,借助國家廣播電臺數字化網絡化建設的產業發展政策,在廣播內容、傳輸渠道、終端設備等方面進行大膽嘗試與創新,以更新穎的形式與新媒體進行融合。首先,有效整合縣級融媒體的電視臺和廣播電臺,實現“兩臺合作”,優化頻率頻道結構,避免節目同質化和惡性競爭,進一步提升節目質量和傳播能力,統籌協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進廣電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其次,推進廣播電臺網絡化。廣播媒體應充分依靠國家產業政策支持,加快技術平臺升級改造,建立數字化網絡化的多媒體資源平臺,為廣播走媒介融合之路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用互聯網思維構建節目框架,樹立“聽眾就是用戶,節目就是產品”的互聯網意識,精準策劃、精準設置、精準投放、精準到達,增強節目欄目黏性,提高傳播效率。再次,加強廣播與手機、MP4、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移動終端的全方位融合,實現用戶隨時隨地接收廣播節目,實現廣播節目網絡化,擴大受眾面。最后,廣播以模塊的形式入駐新媒體平臺,如廣播電臺借助新媒體平臺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號、視頻號、抖音號等與聽眾進行互動,建立實時交互式播出系統平臺,定期推送個性化內容,并進行分類推送和用戶管理,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和直觀的 服務。
毋庸置疑,地方廣播節目的創新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不斷完善技術、內容、平臺、人才、體制機制等資源配置,堅持內容為王和地域優先,創新發展模式以提升“造血”能力,因地制宜,以提高基層服務能力。同時還要大力度改革體制機制并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多維度考核和監督,及時發現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從而調整發展策略并實現地方廣播節目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臺要生存發展,必須在節目采編、傳播形式等方面進行創新:第一,要以內容為王,滿足受眾的需求;第二,積極有效應用新技術,使節目形式、傳播方式多樣化;第三,注重本地內容,加強與本地受眾的聯系;第四,強化廣播動態直播報道,確保新聞及時性充分發揮;第五,加大媒體融合力度,積極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讓地方廣播節目充滿強大的生命力和無窮的吸引力[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