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治理能力的提升直接影響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直接關系國家執政根基,關系社會安定有序,關系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新時代,要求我們更加重視鄉村治理能力的提升。
1.基層黨組織更加堅強有力。聚焦村級黨組織不健全、無村級活動場所或村級活動場所不達標、村集體經濟薄弱、3年以上未發展黨員、村“兩委”班子凝聚力戰斗力不強、有宗族勢力和黑惡勢力殘留、信訪突出等問題,對基層黨組織進行“全面體檢”“把脈問診”,全面提升黨組織的組織力。
2.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發揮。加強黨員日常管理,扎實開展黨組織和黨員基本信息采集工作,理順黨員組織隸屬關系,積極組織開展黨員公開承諾踐諾、設崗定責、結對幫扶等活動。
3.黨建帶群建制度更加健全。健全婦聯、共青團、經濟合作組織等群團組織,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推動群團組織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最廣泛動員組織群眾投身社會主義建設。
1.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持續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不斷向基層賦權,進一步厘清各級黨政機構權責分配,以權定責,明確基層政權職能定位,不斷推進基層政權權責關系與治理能力結構相匹配。
2.積極搭建區域化的黨建平臺。推行機關企事業單位與鄉村黨組織聯建共建,組織黨員干部下沉參與基層治理、有效服務群眾。實現組織聯建、活動聯建、黨員聯管、工作聯商,充分發揮機關事業單位資源優勢,推動鄉村黨建工作創新。
3.下派專業力量助力基層治理。結合全國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下派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和鄉村振興工作隊,脫離原工作崗位,扎根結對鄉村,深入群眾之中,開展走訪調查,聯通資源和需求,精準提供幫助和服務。
1.自治水平進一步提升。完善民主協商機制,聚焦群眾關心的民生實事和重要事項,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不斷完善網格化管理服務,積極引導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
2.法治水平進一步提升。開展法律咨詢進基層活動,積極推進法院、律師事務所等黨員干部走進農村、社區,通過法律援助渠道,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依法制定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讓老百姓真正感受到通過法律可以實現當家作主。
3.德治水平進一步提升。健全村(社區)道德評議機制,開展“最美人物”“身邊榜樣”“三好家庭”等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1.基層黨組織領導力弱化。一些基層黨組織思想懈怠,沒有注重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素質,在基層社會治理中領導力沒有充分發揮。
2.基層黨建融合度不足。部分基層黨組織認知不夠到位,還是秉持著傳統“小黨建”思維,靈活性不夠,并沒有有效融合各個方面的黨建資源,黨建工作虛化、弱化。
3.缺乏創新思維。一些基層黨組織缺乏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不能與時俱進地運用新思維、新辦法、新技術來解決新問題、 新矛盾,仍然固守社會治理就是管控的觀念,思想觀念落后。
1.基層干部隊伍結構不合理。在農村,基層常住人口中年輕人數量越來越少,青壯勞動力普遍外出務工就業,留在農村的大多是老弱病殘者,導致很多村后備力量不足,黨組織建設缺乏年輕的高素質人才支撐。
2.基層干部隊伍履職能力不足。“上面千條線,下邊一根針”是我們最常見到的形容詞。較高的工作強度,使基層鄉鎮(街道)干部無暇提升自我業務素質和能力。
3.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力度不足。一些地方缺乏適用的選人用人制度,也沒有設置明確的崗位職責規范、目標和干部考核標準,有時候考核流于形式,難以提升基層干部隊伍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在日常實際中,村民不同程度地缺乏公共意識,更多從個人、家庭利益出發,在協商時更多考慮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愿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使基層協商無法在基層治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公共責任和公共利益難以有效實現。
1.要加強基層黨的領導。要實現黨組織的全覆蓋與全嵌入,真正成為基層治理的“主心骨”; 在各個組織之中、通過具體工作事務,發揮黨組織與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要積極發展勤于工作、熱愛黨、熱愛國家的優秀群眾加入黨組織,讓黨組織真正成為全社會最優秀人才匯聚一堂的大家庭。
2.要健全黨建制度。要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嚴格議事程序,充分發揮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作用,提高群眾參與積極性,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搖籃。要嚴格執行黨的組織生活制度。定期召集黨員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建活動,抓好“三會一課”制度的落實,積極召開民主生活會,開展主題黨日、黨員干部講黨課等活動,給黨員過政治生日,使黨員教育與關懷落到實處,增強黨員認同感與凝聚力。
3.要創新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基層黨組織帶頭建設學習型組織,支部集體學習與思想互動批評應始終堅持,不斷探討黨組織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在基層治理中所需鍛造的領導能力與領導方式,通過工作標準化、信息化等方法,將黨的智慧領導落在實處。黨組織要加強與“政府+市場+社會”三元主體的互動,不斷探索更符合基層實情的領導機制,不斷通過思維轉換與行動實踐來探索黨在信息經濟時代領導基層治理的制度創新。
1.要“育”好基層干部。要結合當地實際和工作具體內容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開展黨性修養、應急處置、糾紛調解、環境整治、安全生產、普法宣傳等全方位的培訓。強化基層干部實踐鍛煉培育,拓寬基層干部的格局和視野,擇優選拔鄉村振興、綜治維穩、經濟發展等重大任務中跟班鍛煉,培養其在承擔急、難、險、重任務中應對各種復雜局面的能力。
2.要“選”好基層干部。第一,黨的基層組織要選好“領頭雁”。選優配強黨組織書記,選用、選拔人才要考察德與才兩方面,拓寬選人渠道。第二,要把發現了解干部后備人才貫穿日常工作全過程,常態化進組入戶走訪調研,注重聽取老干部、老黨員、鄉賢等先進群體的意見建議,把在群眾中口碑好、年紀輕、素質高的優秀人員廣泛摸排出來,真正找到干部后備人才的源頭活水。
3.要“管”好基層黨員干部。要抓細黨員考核管理。在家黨員及流動黨員對照自己亮出的黨員承諾,每月提供社情民意信息至少一條、實時提供對村委工作意見和建議、報告個人工作和思想狀況,每月定期匯報履職情況,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和評議,黨支部每季度通報黨員履職情況,并將黨員履職情況列為民主評議黨員的重要內容,黨員日常管理得到量化,激勵與鞭策廣大農村黨員切實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1.要完善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以群眾自治組織為主體、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新型基層治理體系,拓寬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范圍和途徑,豐富內容和形式,推動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
2.要提升基層組織和基層群眾的協商意識和協商能力。著力于協商主體傳統統治意識和思維的轉變,培育自由、平等、開放、理性的協商意識和精神;在協商時,要加強溝通和正確引導,使基層群眾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關系,培養基層民眾的協商能力。
3.要著力健全基層管理和服務機制。要充分發揮基層群眾團體組織、社會組織的作用,發揮行業協會的自律功能,依托不同形式的基層群眾自組織和社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方法靈活的平等對話、相互協商、彼此談判、規勸疏導,化解不同利益主體間的利益沖突,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基層自治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