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芳,張 珺,韓世范,曹 妍,馮耀清,張 倩,程俊香,陳雨露,呂亞茹
食藥同源是指食物和藥物具有同源性。中醫認為在預防和治療疾病方面,食與藥同等重要,因為食物和藥物在起源、性質、味道和功能上都是一樣的。并且食物和藥物一樣均可以用來保持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促進疾病康復。恰當的食物攝入可以起到補品的作用,幫助人們平衡身體機制,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減緩衰老過程[1]。西醫研究同樣證實,食用某些食物對于疾病的防治效果顯著。據報告食用富含鐵和維生素C的豆瓣菜是對抗缺鐵性貧血的理想方式,因為維生素C可以提高身體對鐵的吸收[2]。隨著食療研究和應用的快速發展及人們對食療理論的深入探究,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營養學相結合及傳統食療配方與現代食品工藝相結合的新型食療產業所生產出的食療食品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3]。
當前世界慢性病形式嚴峻,并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老齡化而日益加重,已成為一個主要公共衛生問題[4]。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的88.5%,其中心腦血管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比例為80.7%,我國防控工作仍面臨巨大挑戰[5]。此外,慢性病病程長、服藥時間長、依從性差,傳統醫療手段對慢性病的治療效果常常不夠理想,而營養補充和飲食建議對慢性疾病的治療有著重要意義。因此,食療護理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其對于降低慢性病發生的風險和治療慢性病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中醫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食療之法,正是治本之法[6]。實驗性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人體并探究各種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等,對于現代醫學科學的建立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食療護理的實驗性研究將兩者完美結合,可用于研究食療食品對于各種疾病的療效及機制,為今后食療護理相關研究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并推動食療護理行業的快速發展。
按照不同的分類方式,醫學研究可分為多種類型。按照應用學科不同,可分為預防醫學研究、臨床醫學研究以及基礎醫學研究等。預防醫學研究是研究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以及人類疾病發生、發展和流行的規律,從而制定預防和控制疾病的方法及策略[7]。三級預防理論是在疾病預防研究[8-9]中應用廣泛的理論,四級預防策略也已在疾病防控工作中發揮巨大作用。詹思怡等[10]完善的五級預防理論框架將進一步為疾病預防工作提供新的理論依據。臨床醫學研究是指通過對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及預后等方面的研究,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水平,從而最大限度上減弱疾病危害、減輕病人痛苦,促使病人恢復健康。基礎醫學研究是以現代自然科學為理論基礎,通過生物學及其他自然科學方法解決醫學問題[11]?;A醫學研究的內容很多,包括細胞學、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病理生理學等,是對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等多個學科基本理論的研究。因此基礎醫學研究是臨床醫學研究的基礎[12],臨床醫學研究是基礎醫學研究發展的方向和保證[13],且兩者的發展密不可分、齊頭并進。
按照有無人為施加干預措施,可將醫學研究分為觀察性研究與實驗性研究[14]。觀察性研究,又稱非實驗性研究,是在自然狀態下對研究對象的特征進行客觀、真實地觀察和記錄,并以其為依據對結果進行描述和對比分析。在觀察性研究中,研究者不能主動人為地對研究對象施加干預因素,也很難做到隨機化分組或隨機抽樣。因此,在醫學研究中,觀察性研究主要用于觀察和記錄人群疾病或健康狀態的分布特征,同時對該人群的分布特征進行分析描述,并進一步探索影響疾病或健康狀況的因素并估計因素作用大小[15]。觀察性研究按照有無專門設計的對照組可進一步分為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16],描述性研究包括個案調查、病例分析、病歷報告、現況調查和橫斷面調查等,分析性研究包括隊列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常見的觀察性研究為橫斷面研究、病例對照研究以及隊列研究[17-18]。
實驗性研究是指在排除其他非干預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后,根據研究目的人為地對受試對象(包括人或動物等)施加干預措施,并推論干預措施的效果[19]。實驗性研究中包括類試驗、動物實驗、臨床試驗及現場試驗。類實驗,也稱準實驗,是指因實際條件所限未能隨機分組或者沒有設立平行對照組的實驗,其目的是在沒有隨機化的情況下評估干預的效果。相較于其他實驗性研究,類實驗具有以下特點:①因實際情況不允許進行隨機對照試驗時,可采用準實驗研究獲得因果證據;②與隨機對照試驗相比,準實驗成本更低,可更快獲得證據;③而相較于觀察性實驗,準實驗采用了盲法,避免了非盲法實驗的參與者對實驗結果的影響[20]。準實驗有3種設計類型,包括非等效控制組的前后設計、中斷時間序列(ITS)和階梯設計[21]。動物實驗指在實驗室內,為了獲得有關生物學、醫學等方面的新知識或解決具體問題而使用動物進行的科學研究。近年來,許多學者對動物實驗的損益進行了分析,以求探討出是否動物實驗在將來仍作為臨床前研究[22-23]。毋庸置疑,動物實驗在實驗性研究中的重要性仍不能被忽視,因此改善動物福利[24]、在教學和研究中審慎地選擇和使用動物是全人類所期待的。臨床試驗是指任何在人體(病人或正常人)進行的試驗藥物、器械或新的治療方案等系統性研究,以證實或揭示試驗藥物、器械及新的治療方案等的作用及不良反應,或探索試驗藥物在人體中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規律等,目的是確定試驗藥物、器械和治療方法等的療效與安全性[25]。臨床試驗一般分為Ⅰ~Ⅳ期臨床試驗。臨床試驗有多種研究類型,如隨機對照試驗、自身前后對照試驗和交叉試驗等,單一的試驗設計必定無法適應所有狀況,因此應根據研究目的設計出最佳的試驗類型[26]。如交叉試驗是同一受試對象按照一定的干預順序先后接受多種干預措施的研究方式,且在研究中通常通過“洗脫期”的方式來避免多種干預措施間的相互影響,該研究類型是一種更有效、更便宜的研究方法,最大的優勢在于其所需的受試對象總數較其他研究類型更少[27]?,F場試驗是以尚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為研究對象,在社區(一定區域內的人群)或現場環境下進行的試驗,根據現場試驗接受干預的基本單位不同,可分為社區試驗和個體試驗。社區試驗接受干預措施的基本單位是整個社區或某一人群中的各個亞人群,個體試驗接受處理或某種預防措施的基本單位是未患所研究疾病的個體。
醫學研究也可以按照研究成果的不同,分為探索性研究和發展性研究;按照研究層次的不同,可分為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隨著科學研究的持續發展,醫學研究并未只局限于對動物和人的整體研究,逐漸開始在細胞水平上深入研究基因、代謝物、蛋白、脂類、糖等分子水平及各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為人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2.1 食療護理與實驗性研究的關系 早在遠古時期,便有“神農辨藥嘗百草”的神話傳說。表明原始社會中人們經歷艱難的嘗試,才能找到食物、發現藥物并驗證其作用[28]?!耙陨碓囁帯毕敕ǖ某霈F正是“嘗試”在食療護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體現。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實驗方法開始應用于各個領域,從此能夠采用科學的方法建立理論與經驗的聯系。20世紀時,由于自然科學的進步,醫學牢固地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在技術上有了空前的進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各種生物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疾病機制等生命活動過程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因此藥物和食物能夠以更加科學、理性的實驗方法應用于疾病治療中[29]。因此可見,實驗性研究在食療護理的應用及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實驗性研究是食療食品安全和有效應用的前提,無論是傳統中草藥、常見食物原料及加工產品,還是功能食品、代餐食品等,國內外學者均進行了眾多實驗以驗證其療效,從而為食療護理在全社會的推廣及應用提供了理論及實踐證據。其次,實驗性研究推動著食療護理向更深、更廣闊的領域發展。但是在進行食療護理的實驗性研究時應注意:①由于歷史人文、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及風俗習慣等的不同,不同國家[30]、地區間的人群之間存在飲食習慣差異,此外相同地區的個體之間也會存在著廣泛的飲食模式差異[31]。因此,在進行食療護理的實驗性研究時,應該充分考慮不同國家、地區、個體之間的飲食差異,設計出合理的食療方案、進行有針對性的食療護理。②沒有單一的試驗在所有可能的實驗設計中都是最佳的,應根據特定的食療護理對象選擇不同的實驗設計方法。比如,現實生活中進行實驗性研究時,存在著社會倫理、政治或財政方面的限制,并且真實環境中也很少存在對照,而準實驗有設計成本低、所需資源少、設計方案更加可行等優點,從而能夠在保證醫療保健實踐、項目和政策的干預有效性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因此,在進行實驗設計時,需要護理人員考慮到所面臨的挑戰,做出深思熟慮的決定[32]。③食療護理涵蓋的食療食品的范圍十分廣泛,并且食物間作用極其復雜,可能存在配伍禁忌、中毒劑量等問題,因此動物實驗結果不能完全機械地、不經分析地用于臨床,臨床試驗的結果也無法直接大規模地應用于社會。
2.2 實驗性研究在食療護理相關研究中的應用現狀
2.2.1 類試驗在食療護理相關研究中的應用現狀 個體被隨機分配到干預組和對照組的隨機對照試驗是評估因果關系的金標準,因此是大多干預研究的首選。但是在現實世界中,由于實際、倫理、社會或后勤等因素的限制,干預的隨機分配或者干預完全在調查者的控制下可能是難以實現的,如提供公共衛生干預措施時,僅一半的個人或地點獲得干預措施是不可能被接受的[33]。因此,類實驗研究在實驗性研究的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在食療護理相關研究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9年,張倩[34]研究了代餐飲食主導的生活方式管理對2型糖尿病防治的效果。選取132例在延安大學附屬醫院診治的2型糖尿病病人,根據病人意愿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干預組病人給予代餐包,并輔以個性化餐單、有氧運動、一對一健康指導的綜合干預手段;對照組病人給予降糖藥物、傳統的糖尿病飲食及有氧運動,兩組的干預時間均為42 d。試驗結束16 d后,對兩組病人停藥、減藥情況及干預前后體重、身體脂肪率等各項指標變化情況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對2型糖尿病采用代餐飲食主導的生活方式管理可以有效減重、控制血糖、調節血脂、減輕胰島素抵抗,并可在干預期間停藥或減少降糖藥物的劑量。2020年,許江華[35]應用中醫食療聯合柴胡疏肝散治療胃潰瘍,該研究中對納入研究的胃潰瘍病人采用就診單雙號順序分組,屬于類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相較于僅給予中醫食療組,中醫食療聯合柴胡疏肝散組治療胃潰瘍在有效率、安全性等多方面評分較高。
2.2.2 動物實驗在食療護理相關研究中的應用現狀 一直以來,動物實驗對一般保健和醫學的科學進步至關重要,并且其在食療護理領域同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各界對動物倫理等問題的重視,研究者要科學合理地進行實驗設計、以人道和負責任的方式使用動物,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實驗動物的痛苦和折磨,獲得真實有效的食療護理實驗結果。
2020年,王明月[36]通過構建皮膚光老化小鼠模型,研究潞黨參對光老化皮膚組織中相關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IL-15及其受體表達的影響,以及對MAPK/ERK1/2信號通路、PI3K/Akt信號通路的影響。研究者將90只SPF級昆明小鼠隨機分為空白對照組,模型對照組,潞黨參高、中、低劑量組,VE對照組,Anti-IL-15組,MAPK抑制劑組,PI3K抑制劑組9個組別。除去空白對照組,其余8組均進行了皮膚光老化造模。并在造模成功后,各組分別灌服相應的制劑。試驗結束時,研究者采用了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小鼠皮膚組織中IL-6、TNF-α、IL-15水平;免疫熒光法檢測小鼠皮膚組織中IL-15、IL-15R水平及共表達的情況;Western-blot法和免疫組化法(IHC)檢測小鼠皮膚組織中IL-15、IL-15R、MAPK、PI3K等的蛋白表達水平。經過各組比較后獲得的結論為潞黨參具有抗皮膚光老化的作用,并且其可能的作用機制是潞黨參可以降低光老化小鼠皮膚組織中相關炎癥因子的表達,直接或間接降低炎癥因子及其受體對MAPK和PI3K信號轉導通路相關基因和蛋白的影響。2021年,Zhang等[37]通過結腸轉錄組測序研究食品級κ-卡拉膠對肥胖小鼠的肥胖抑制作用。實驗中,將肥胖小鼠分為飼料中添加5%食品級κ-卡拉膠飲食干預組及不進行任何干預組。6周干預結束后處死小鼠,提取小鼠結腸組織RNA進行結腸轉錄組測序,并分析組間基因表達差異。結果表明:5%食品級κ-卡拉膠干預肥胖小鼠后,與對照組相比共有345個小鼠結腸基因出現異常調節,分別有173/172個基因上調和下調。對差異基因進行功能富集分析,結果顯示:差異基因主要富集在糖、脂和能量代謝等途徑上,上調基因主要參與脂質代謝、脂質消化吸收和糖代謝通路;下調基因主要參與脂質代謝功能,包括脂肪酸氧化、脂肪細胞因子釋放、脂質分解代謝、脂質消化。這些結果表明,5%食品級κ-卡拉膠攝入可引起肥胖小鼠的脂質代謝基因表達發生明顯變化,其中脂肪細胞因子、脂質生成、脂質吸收和轉運的基因水平降低,脂質分解和氧化的基因水平增加??傊@篇研究說明:5%食品級κ-卡拉膠具有抗肥胖和減緩脂質蓄積的作用,其機制可能與卡拉膠具有調節脂質代謝相關基因有關。
2.2.3 臨床試驗在食療護理相關研究中的應用現狀 人體臨床試驗是以患病或健康的人為研究對象一種實驗方法。試驗過程中無疑存在著各種難以預見的風險,可能會損害受試者的生命安全、身體及心理健康,因此保護受試者合法權益及獲得受試者知情同意十分重要。我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八條規定,人體臨床試驗“應當依法經相關主管部門批準并經倫理委員會審查同意,向受試者或者受試者的監護人告知試驗目的、用途和可能產生的風險等詳細情況,并經其書面同意”。接受食療食品的受試者在試驗過程中同樣存在風險,因此與食療護理相關的人體臨床試驗必須遵守相關的規定。
2017年,張麗[38]通過給予代謝綜合征病人禁食療法及低熱量代餐包,研究其對代謝綜合征病人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影響。試驗中將符合診斷標準的40例代謝綜合征病人隨機分為對照組(CT組)和低熱量代餐組(LMP組),兩組均完成標準禁食療法后,LMP組進食低熱量代餐3個月,CT組進食健康飲食3個月。禁食療法前后及飲食干預3個月后比較兩組的體質量、腰臀比、血壓、心率、血糖、胰島素、血脂等指標,結果顯示:LMP組病人體質量、收縮壓、總膽固醇、三酰甘油、超敏C反應蛋白、血尿酸等指標均明顯低于CT組。因此得出結論,禁食療法后使用低熱量代餐包3個月能夠顯著改善代謝綜合征病人心血管危險因素。2021年,刁沛思[39]研究食療聯合加減黃芪湯對功能性便秘的治療效果。研究中將收治于廣州市番禺區中醫院的98例功能性便秘病人采用抽簽法分為兩組,參照組僅給予加減黃芪湯,研究組在加減黃芪湯的基礎上同時給予食療護理,即根據病人的體質加入不同種類的食物,如氣虛便秘病人提供小米、黃米、大麥等食物,并且為研究組病人提供食療指導。觀察指標和判定標準為對比組間的臨床表現緩解情況和總體療效,臨床癥狀主要包含腹脹、排便不易、排便未盡感以及排便時間和糞便性質;療效評定包括:①顯效。病患臨床表現全部消除,間隔時間在72 h內,便質與正常接近;②有效。臨床癥狀和便質明顯改善,排便間隔時間明顯縮短;③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或病情惡化。按照總療效=(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進行計算,結果顯示,研究組腹脹、排便不易、排便未盡感等便秘臨床癥狀得分均低于參照組,且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參照組。因此該研究說明,對功能性便秘病人采用食療聯合加減黃芪湯能夠顯著緩解病人的臨床癥狀。
2.2.4 現場試驗在食療護理相關研究中的應用現狀 作為實驗性研究的最后一個階段,相較于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與食療護理有關的現場試驗的研究還相對較少。2020年,贠航[40]進行的一項隨機對照社區干預試驗研究表明,藥食同源代茶飲對社區高血壓病人血壓及腸道菌群具有明顯的改善效果。該研究將符合納入標準的140例社區高血壓病人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維持常規治療和原有生活方式不變,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同時增加藥食同源代茶飲干預12周。通過對社區高血壓病人干預前和干預后12周血壓、腸道菌群、糖脂代謝、肝腎功能和生活質量等指標的測量以及對干預期間病人藥物使用和生活方式等依從性情況的了解,研究者得出結論:藥食同源代茶飲干預具有改善社區高血壓病人血壓水平的效果,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目前我國已經構建了相對完善的動物實驗、臨床試驗等實驗性研究法律法規或標準體系,如我國頒布的《實驗動物管理條例》以及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等均明確規定了實驗動物管理的標準[41]。2006年我國科技部出臺的《關于善待實驗動物的指導性意見》,也使我國在關注實驗動物倫理及福利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改善[42]。此外,保健食品及代餐食品相關標準的發布,使我國的食療規范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食療護理行業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在我國的發展日益壯大,同時也展露出一定的弊端和不足,如我國食療護理行業缺乏專業的人才隊伍,食療護理研究及從業人員的準入制度也尚未形成;并且相關研究發現,我國居民對食療的認知水平不高,食療相關知識缺乏,食用頻率也較低[43-44]。除此之外,實驗性研究如何與食療護理相結合,實驗性研究應如何規范應用于食療護理領域,我國應制定什么樣的法律法規等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這些問題的解決可推動實驗性研究在食療護理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得食療護理煥發出新的光彩。
未來,我國政府應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標準體系,以形成符合我國現狀的國家或行業管理標準及行政監督體系,促使實驗性研究更加規范化、系統化地應用于食療護理領域。同時加大監管力度,使各項管理更加規范化、嚴格化。另外,我國應在培養食療護理人才方面加大經費投入,并加強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的培養,設立食療護理相關研究的專項基金,有計劃地建立一批重點實驗室,并設立國家級食療護理研究的研究中心,從而實現食療護理人才重點培養的目標,使食療護理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另一方面,我國食療護理是有巨大市場需求的,但居民知識處于缺乏科學教育階段,使食療護理無法發揮出其重要作用,因此大力開展知識宣教活動,促進食療護理的推廣和普及,提高食療行業的地位和影響力無疑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實驗性研究與食療護理的同步發展及完美融合,必將極大程度上使食療護理產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本文對實驗性研究的相關概念、食療護理與實驗性研究的關系及實驗性研究在食療護理相關研究中的應用現狀進行了綜述,并總結我國實驗性研究及食療護理行業可能存在的不足。筆者認為我國實驗性研究在食療護理行業中的規范化應用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國政府應高度重視實驗性研究在食療護理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并聯合社會各界采取相關的措施,從而推動食療護理行業的快速發展和長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