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李江濤
眾所周知,上海是國際大都市。在新中國成立前經歷了城市開埠租界買辦經濟的發展過程,形成獨特的經濟形態,在國家總體經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上海長期處于國內領先位置,是城市發展的領頭羊。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浦東的大開發,形成了上海發展的新格局。截至2021年年底,上海實現了GDP4.27萬億,在國內城市中居于首位。
上海市經歷了幾個不同時期的發展特點。2007年前后,習近平同志指出,上海早期扛起改革開放的大旗,以自主創新驅動城市持續發展,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動三二一產業共同發展,注重上海在長三角合作和交流的龍頭帶動地位。上海在發展實施創新驅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成為全球影響力創新中心。2019年,在各級的努力之下,上海市有了新的發展模式,現代化有了新的內涵。上海市的總體定位是國際大都市,有7個指標。核心指標是經濟發達和科技創新。李平2019年在《關于上海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戰略研究》一文中指出,上海要克服創新原動力不足、產業創新體系不新、制造業過重、服務業過老的問題,開展新一輪產業革命,推動上海全球貿易投資秩序的重構,發展國家高層次對外開放。上海市近年來按照習近平同志提出的關于上海的四個放在、五個確保和四個率先的原則。推動上海發展五大中心,包括全球資源配置中心,科技創新策源地,高端產業引領和開放門戶等。
以上是上海市近年來的發展情況。但是伴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伴隨著以生物制藥和芯片為核心的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伴隨著百年大變局帶來的國內國外的機遇和風險,上海市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發展有了新的內容和素材。上海肩負著國內引領,國際領先,彰顯中國的競爭力和大國歷史的使命。所以需要重新來界定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以及發展模式。
按照目前上海發展以及對上海歷史發展的總結,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內涵是構建國際大都市,推動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做全國性的經濟引領,將上海市打造成為經濟發達、科技創新、有文化品位、生活品質、生態環境好,有良好的現代化基礎和現代治理水平高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生物制藥為基礎的高科技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芯片的廣泛應用和新能源汽車的廣泛應用,對上海市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重新來定義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
通過對科技進步、社會發展以及國際國內局勢進行綜合性分析,我們認為,上海要在數字經濟領域體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內涵。
科技進步、社會發展以及國際國內局勢對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內涵提出新要求。上海要打造智慧城市,打造基于芯片構建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新數字經濟形成的新城市內涵。因此上海要在生物制藥的研發、生產、應用以及城市的養老服務等方面,構造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內涵。上海作為區域性發展高地,逐漸承擔全球發展高地,需要重新研究從區域性治理經濟到全球引領發展的新模式。上海的發展視野要立足更高的維度發展和模式,所以上海要重新明確區域發展定位,要重新審視與南通和與蘇州的關系,增強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空間的新內涵。要重新定位上海的產業結構,要解決創新不新、服務過老、制造過重的情況,從而增強上海城市創新的力度、維度和高度,豐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創新發展的新內涵,要考慮到數字經濟帶來的要素內容,要考慮生物制藥等高科技帶來的要素內容,要考慮到新能源汽車和芯片等帶來的要素內容,增強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科技發展的新內涵。總的來說,上海要從區域發展、國際發展和科技發展三個維度重新思考上海的現代化內涵和發展格局。
上海市現代化內涵,要以發展國際大都市作為基礎,形成大上海的發展格局,進一步通過擴散效應來推動長三角的發展;對外,上海要從500強的總部經濟,逐漸發展成基于國際總部經濟之上的國際組織承接地的全球性發展平臺。由此上海要成為新的國際組織的駐扎地、服務地和各類活動的開展地,在原有基礎上形成一個更廣泛的國際組織平臺。
上海現代化要繼續堅持完善原有的城市功能,提升服務業的比重,提高城市文化和生活品質,通過更科學地規劃,增強數字經濟在城市的效能作用,增強生物制藥在城市發展產業的作用,通過新能源汽車整合上海原有的產業,形成上海的發展新格局,由此來重新定義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內涵。
上海現代化要繼承和總結上海在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產業經驗、城市發展經驗、金融發展經驗和國際化大都市的經驗。博采眾長、匯集優勢,上海市要借鑒國際大都市在國際化過程中形成的國際化內涵,國際化產業的格局和國際化的發展模式,取長補短,形成上海國際化發展的新內涵。
上海市發展過程中,社會主義現代化內涵要在區域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區域的重新定位,構建城市發展的核心層、緊密層和擴散層,高度吸引國際組織元素,注入科技和時代元素,形成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內涵,由此構建新型的大型國際都市新發展模式。
根據上述研究,上海市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既包括上海市幾代人努力形成的傳統內涵,又包括吸收時代要素、數字經濟要素、科技要素、國際組織要素形成的現代化內涵。在此基礎上,創造性提出上海市的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并進行重大創新,塑造上海發展新模式。
第一,上海市要以國際化大都市作為基礎性定位繼續發展,堅持國際化路線,按照國際化都市的七大標準發展。
根據國內學者的研究,上海國際化發展包含七大標準,分別是經濟發達、科技創新活躍、豐富的文化品質和內涵、良好的生活品質提、較好的生態環境、完善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現代化治理。這些標準對于推動上海市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構成上海市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和國際化大都市的內涵。這是上海市發展的定海神針。
不難看出,七大標準僅是內部視野,還需要構建外部視野和區域性視野,從而建立起高質量的內部視野和更高維度的國際視野以及擴展性的區域視野相輔相成的發展模式。這是未來的創新賽道和發展空間。
第二,上海國際化大都市要從內涵式建設發展走向外延式創新發展之路。
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豐富和發展帶來上海的新發展模式。未來的上海市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內外并舉。堅持內涵可以為發展打基礎,而外延式發展則可以開拓新路。
對內,整合蘇州、南通,形成新型的經濟區域性發展平臺。打破原有的行政架構,采取經濟合作過渡性的方式,先經濟后行政,形成新上海的發展格局。通過這個發展格局,建立上海發展三層發展模式,即核心層、緊密層和擴散層。建立核心層和緊密層形成密切良性循環,構建大上海的發展格局,為上海成為未來國際組織的承接地打下基礎。實現上海的行政資源和組織資源的擴散。在此基礎上延伸長三角的發展。但是如果僅僅滿足于跨省合作,那么合作效率以及合作緊密度,便會存在很多掣肘和弊病。
當今世界,區域緊密聯盟成為一種潮流和發展模式,無論是東盟和歐盟等都呈現出不同層面的聯盟發展特征。所以必須迅速研究如何將南通和蘇州融入大上海的發展過程中,從經濟一體化發展慢慢走向行政一體化,是長遠的發展趨勢和方向,需要戰略眼光和長遠規劃。
對外,上海要從500強的總部中心慢慢變成國際組織的承接地,迎接世界格局變化造成的新型的國際組織遷移趨勢,把握住歷史機遇和時代機遇。上海市目前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500強總部中心,這是上海市已經取得的成績。而面對世界格局的變化,上海要有承接新型國際組織的戰略規劃,從而形成一個國際組織的新的承接地。同時,上海的金融業要從世界金融格局發展的角度出發,構建國內金融、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組織三位一體的金融發展格局。通過一樣新的發展模式,真正形成上海市新的國際格局,承擔國內中心城市及世界經濟新重鎮的使命。
第三,在產業規劃上,上海要逐步解決傳統制造業比重大、新型產業比重小的問題,推動上海市新產業塑造,產業集群構建,推動上海的產業轉型升級。
上海要將特斯拉以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進行整合和規劃,從而使上海發展成全國新能源汽車的高地。推動上海市大力發展以芯片為基礎的高科技產業鏈,突破高科技“卡脖子”工程,打造高科技產業鏈,使上海市成為國內高端產業的引領城市和高端產業的關鍵部件的生產城市,形成產業高地。同時,面對生物制藥的快速發展,上海市要將原有的制藥產業和藥物研發,以及以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為代表的新型的生物制藥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體系構造出來,將上海塑造成研發基地、生產基地、銷售基地和應用基地,從而完善上海市的城市養老服務功能、生活品質功能,使上海成為國內較高水平的科技策源地,為中國成為第六代世界創新中心提供支撐性作用。
第四,在城市管理和資源配置上,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基礎上,發展和形成現代大型城市管理和運作的新發展模式。
在大型城市,特別是特大型城市的管理方面,上海走在全國和全球的前列。面對上海的發展規劃和城市發展機會,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方面是上海原有居民的居住、發展、創新的空間設計和生活場景設計。另一方面是上海的城市發展機會和城市發展需要會吸引國內不同層面的人才進入上海,并在上海就業發展、生活置業。同時伴隨著上海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對國際化高端人才的需求,上海必將成為世界新的人才聚居地、創業初始地、技術孵化地。這些人才的流入,對上海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也為上海城市的管理模式帶來新的挑戰。
配置不同層面的城市人才,完善城市的各類功能,實現城市的管理和服務水平質的飛躍是重要的課題和任務。上海能否將最一流的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發揮好,營造新的城市管理和國際氛圍是上海新內涵的體現。
上海城市管理的新內涵對于完善城市各類功能、提高上海的城市發展空間、構筑新型的國際都市的發展模式是極其重要的內容。
第五,確保日常監管效率的標準化,建立突發事件的高效率應對機制,適應特大型國際都市的發展需要。
面對國際國內的復雜局面和各種突發事件的出現,如新冠肺炎疫情、重大“黑天鵝”事件、突發的災難等,特大型城市的物資儲備和物資保障能力以及重大物資的區域協調能力是關鍵。上海要成為日常管理規范、服務標準化、城市功能完善、生活舒適的大都市,也要成為高水平應對大型突發事件,包括大型沖突事件等的城市。總的來說,上海要成為立體發展的城市標桿。
基于以上對上海市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內涵的解讀和對新發展模式的分析,我們有以下基本結論:
第一,經過歷史的發展,上海市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已經十分豐富。面臨新經濟、高科技、生物制藥和復雜的國際變局,上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內涵要進行豐富和發展。因此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是以國際化大都市為基礎,在原有內涵的基礎上增加數字經濟賽道,增加生物制藥賽道,增加上海市作為國際組織承接地的內涵,拓寬上海市的發展區劃,從而使上海市具有新的發展空間和新的發展格局。
第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內涵的基礎上,上海市的發展模式有著明確的發展新思路。
首先,進一步夯實國際大都市的發展基礎,著力發展數字經濟、生物制藥、新能源汽車、“卡脖子”工程、產業鏈整合,真正將上海打造成科技策源地和科技創新中心。
其次,通過先經濟整合再行政整合的模式,形成以上海為核心,與南通、蘇州進行整合的發展思路,拓展上海市的發展空間。此外,使上海市從原有的500強總部中心,變成國際組織的承載地和金融組織的承載地,完善上海作為世界都市的發展格局。
再次,上海要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繼續完善服務規范,力求打造出功能標準、精細化管理特色突出的大型國際都市。
另外,關鍵一點,上海要成為立體發展的國際大都市。既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又要具備高水平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還要具備資源儲備能力、跨區域調配資源能力,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的手段,形成新型大型國際都市發展的模式。
綜上所述,我們對上海市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內涵和上海市新發展格局進行了總體研究和分析。后期需要在上海市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內涵和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建立新的規劃。此規劃既要對原有的規劃進行繼承,也要基于新理念,建立新的發展模式和新的規劃。我們相信按照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內涵和新的發展模式,上海市會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