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加快,法治化治理成為農村社會治理的主要手段。雖然我國農村社會治理的法治化建設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由于歷史、發展、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仍存在一些問題。這就需要立足根本,從實際問題出發,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進行完善,推動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進程,早日實現鄉村振興。
推進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會使農村社會治理更加規范,進而完善農村社會治理中的不足,實現農村社會治理制度化,發揮出法治在解決農村社會問題中的作用,為最終解決“三農”問題和實現鄉村振興作出重要貢獻。農村社會治理實現法治化,能彌補我國依法治國的短板,有力推動依法治國進程,對實現全面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
在農村地區,社會治理問題較多,群眾法治意識淡薄,治理中主觀意識過重。這種狀況嚴重制約了法治思想在農村的傳播,使群眾對黨的領導產生誤解甚至不滿。由于國家法治建設的不健全,農村社會治理缺乏法治色彩,所引發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越積越多,尤其是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更為復雜。我國非常重視依法治國和農村問題,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很多累積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社會治理的法治化色彩逐漸濃厚,農民的法治意識得到了加強,對黨領導的滿意度大幅提高。
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需要規范,而法律制度就是其規范建設的基本依據,是推進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基本保障。但是,由于我國各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建設和執行存在很大差距,法治治理的規范性不足,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農村基層的法律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部分地區忽視法律現實,不能真正體現群眾需求,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由于基層組織的法治意識不強,法制化難以有效貫徹,嚴重影響了治理效果。第二,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農村法治化治理的主體地位和職責的規范性建設存在較大問題,導致治理缺乏監督,影響農村法治化治理建設。第三,村規民約等柔性管理程序和內容的不規范,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制化的治理效果。
離開法治隊伍談法治化治理是行不通的,但是目前我國基層法治人才比較缺乏,沒有穩定的法治工作隊伍,這是農村法治建設不足的重要因素。具體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農村執法力量比較分散,由于經濟原因,農村地區很難留住人才,導致執法程序和標準不規范,影響治理效果。其次,司法工作沒有很好地和農村實際相結合,程序多,效率低,群眾不愿意走法律途徑。第二,由于現在農村人口流失嚴重,致使依法自治能力不足。
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離不開相應的物質保障。目前來看,我國多數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不足和當地經濟發展有限有著直接的關系。首先,農民群眾的收入水平提高有限,單靠農業發展很難滿足他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外出務工是不少農民增收的主要手段,這樣他們就沒有時間參與法治化學習和治理。其次,地方政府的資金支持有限也是造成法制化治理不足的主要原因。最后,農村市場經濟發展不足,缺乏融資渠道。此外,農村優勢資源得不到利用也影響了資金的進入,沒有資金保障,法治化治理就缺乏發展基礎。
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離不開法律法規的支撐,只有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才能實現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的目標,才能改變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規范性不足的問題。第一,完善地方法律法規來規范農村社會治理。面對農村地區選舉不規范、村委管理不透明、監督不到位等問題,各地區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不斷規范立法程序,使立法程序更加科學化、系統化,形成完善的制度框架,確保法律貫徹落實。完善行政程序立法,解決治理主體不明確的問題,使治理主體明確各自職責。第二,借助村規民約來促進農村社會治理。法治社會除要有法律的強制約束力外,還要發揮村規民約的柔性管理作用。村規民約的制定,要符合國家法律要求,要保障制定主體的廣泛性,保障村民的集體利益。對于過時的、不符合時代發展的內容要及時修正。同時,還要嚴格村規民約的執行流程,確保村民遵規守約。
要加快推進農村社會治理的法治化進程,就要提高治理主體的法治化意識、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工作能力。要建立一支法治化工作隊伍,為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提供人才,加強法治化工作力量。第一,要培育農村基層干部的法治思維,通過相關業務的培訓和正面典型的宣傳帶動作用,逐漸改變基層干部的人治思想,讓他們掌握法治知識和法治工作的手段,提高農村社會治理成效。第二,具備了法治思維之后,要逐漸提高基層干部的法治能力,使他們嚴格按照行政決策的程序進行決策,實現農村社會的良好運轉。基層干部在面對群眾之間的矛盾,要從群眾利益出發,采用人性化的手段,耐心地利用相關法律知識化解他們之間的矛盾和問題,幫助他們排憂解難。
農村社會治理的法治化建設離不開持久的經濟支撐和物質保障。因此,要推進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進程,就要夯實物質基礎,為法治化治理做好后勤保障。第一,農村地區法治基礎薄弱,各地要加強農村法律服務供給,主動為農村提供與農民利益相關的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詢,切實解決農民群眾關心的現實問題,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還要加快農村司法基礎設施的建設,設置司法所,擴大司法服務的范圍,切實為農村法治化治理服務。第二,法治化治理離不開資金的保障。各地區要根據實際情況,讓法治資金向農村傾斜,加大農村法治資金的支持,用于法治宣傳、法治文化建設和人才的培養,在資金的支持下逐漸建立完善的、得到群眾認可的和符合國家法治理論的法律法務體系,切實為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服務。
法治是農村社會治理的重要方式和發展方向,是國家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相較于城市,農村社會問題多且復雜,治理的難度也比較大,社會治理的法治化進程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推進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的進程中,要做好存在問題的調研工作,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完善,提高農村社會治理的法治化能力,切實解決農村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