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高瞻遠矚提出的重大戰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戰略得以成功實施的重要舉措之一。2016年以來,河南省安陽市緊跟國家和河南省政策,充分利用中央、省、市財政資金,劃分多個層次、通過多個渠道、采取多種形式,大力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充分調動全市各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取得突出成就,受到了廣大農民和社會各界的關心關注。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實現有集體經濟收入,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占比75.1%。
安陽市致力實施一批高質量集體經濟項目,重點向鄉村振興試點村、集體經濟薄弱村、黨建示范村傾斜。通過資產租賃、鄉村旅游、光伏帶動等方式探索拓寬了集體經濟發展途徑,在果蔬種植集中的鄉鎮注重冷鏈物流的建設,在糧食主產區注重發展高質量規模化農業項目。2016年以來,安陽市共有236個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爭取到扶持資金,中央及省資金投入14421萬元,市縣財政配套資金3485萬元,村民自籌資金307.86萬元,社會資金投入1946.6萬元,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1434個,貧困村中由村黨組織創辦合作社899個,試點項目的引領帶動效應顯著。
雖然安陽市已逐步實現村村都有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但是由于基礎薄弱、人才短缺、觀念落后、融資困難等一系列因素制約,村級集體經濟在各村之間發展的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同時,在一些村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還面臨許多困難,例如,發展模式較少、人力資源不足、項目資金缺乏等。這些困難既是個別村莊的個性問題,也是多個村莊的共性問題,但制約安陽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還是共性問題。
整體來看,安陽市的村級集體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創新出一些發展模式。但是,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與村干部的個人能力有著緊密聯系。一些村干部年齡偏大,見識不足,知識缺乏,膽子較小,經歷較淺,這導致他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思路僵化,缺乏對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創新的能力或意愿,“等靠要”思想嚴重。
由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存在政策配套不足和政策銜接斷檔的情況,使村里有能力、有闖勁兒、有意愿的集體經濟帶頭人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被過去的政策束縛了手腳,不敢放開膀子大干一場。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人才是基礎、是關鍵。一切好的思路都需要人去想、人去做,一切困難都需要人去克服。因此,能否吸引大量優秀人才投入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事業當中,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這一事業的發展走向。在這個問題上,安陽市一些農村面臨的形勢并不樂觀。有些村子年輕力壯者大多出去打工,留守村民老齡化嚴重;有些村子人口稀少,有能力的都搬到城市居住,村莊逐步空心化;有些村子缺少“領頭雁”式的人物,沒有能人帶領村民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還有的村缺乏懂市場、懂農業、懂專業等知識型、專業型人才,甚至缺乏勞動密集型產業所需的勞動力。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扶持資金數額少,資金到位不及時也是較為突出的問題。安陽市百萬元以上的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絕大多數資金都要靠村里自籌,融資難度較大。還有很多村需要以個人名義貸款籌集啟動資金,貸款人的還款壓力很大。有的村項目投資大,扶持資金只能做個配套;有的村項目扶持資金遲遲不能到位,滯后現象嚴重;有的村有項目,但缺乏啟動資金。此外,由于一些縣區、鄉鎮自身財力有限,能拿出來扶持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的資金相對不足。
安陽市各鄉村經過“三資清查”發現,村集體手中掌握的資源資產主要是零散的可利用資源和開發利用價值不大的荒山、閑散地等資源性資產。產業發展同質化明顯,很多村都是光伏項目、土地復墾補償和國儲林項目,政策依賴性強,可持續性差,“造血”型的產業項目亟待探索和開發。
產業謀劃方面存在跟風現象,部分村自身產業發展思路不明確,在項目管理方面,重立項,輕管理,村級集體經濟盈利水平較低。多數參與生產經營決策的村干部存在認識和能力不足的問題,很難發揮集體資產的最大使用效益,集體資產的運作效率和經營效益較低。區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業園區,通過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辦法,多渠道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而靠開發有限自然資源的村,隨著國家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收入來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縮,增收后勁不足。
土地資本化流轉渠道不夠順暢,這個現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土地性質變更審批繁雜、困難。農村集體土地在土地性質、用途的轉換及變更上,均需要履行相應的審批手續和嚴格的法定程序。土地性質變更的審批涉及規劃、國土資源、財政等多個部門,很多需要省級審批,審批通過難度大,耗時長。
二是土地流轉整合度不高。農地資本化流轉是新時代激活農村創新發展活力的內在要求,但一些村面臨土地流轉困難的問題。有的村民擔心流轉三五年不流轉了,所以不接受;有的村民對土地有深深的情結,不肯流轉;有的因為需支付較高的流轉費,村里不愿進行流轉。
政策銜接和落實存在真空地帶,造成項目辦理周期長,個別地方出現反復審批的情況。部分村集體對本身的定位不清晰,沒有很好的產業發展規劃,甚至不結合自身實際,缺乏對村莊的長遠規劃和對擬建項目的統籌考慮。有些村因沒有充分考慮項目設計和建設環節的可行性,導致項目卡在了手續審批上,以致出現爛尾現象。還有的項目立項后,因為監督監管不到位,進展拖拖拉拉,使其中的個別工程無法如期啟動,導致扶持資金被收回。
市級層面由分管部門進行指導,由于各縣(市)區情況有較大不同,因此市級層面主要把握好總路線、制定好總方針、做好總規劃、進行總統籌,由各縣(市)區負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主要責任,具體主導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各縣(市)區統籌規劃本地區產業發展方向,監督考核各鄉鎮(街道)落實情況,將其作為年底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對工作完成不好的鄉鎮給予相應懲罰。
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受到多個部門政策的影響和制約。推進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科學、健康發展,需要建立統籌協調機構。要以黨建為引領,由各地區組織部門牽頭成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促進班。統籌發改委、財政局、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自然資源局、林業局、住建局、大數據局等部門協調工作,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加強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減少行政成本。將各部門職能優勢和專業優勢充分發揮,最大限度挖掘和及時解決遇到的困難,達到“1+1”大于2的效果。
當前,已探索出“黨建引領型、電商助力型、鄉村旅游型、飛地合作(園區建設)型、龍頭帶動型、資產租賃型、服務創收型、特色農業型”8種較為成熟的發展模式。各村應該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研究自身發展優勢,進行科學規劃。各村可以創新發展模式,也可以采用這8種模式中的一種或幾種,深挖自身優勢和潛力,充分打造特色,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進行深度專攻。由于大多數村缺乏發展資金,一般不要多種模式同時發力。
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是一項長期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這就要求各地要始終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建立和不斷完善管理機制,著眼長遠發展、規范化發展、專業化發展。同時,加強監督,嚴格執行獎懲制度,給各級干部肩上壓擔子,強化責任倒逼,形成一分布置、九分督導的氛圍。對完成工作任務的干部及村集體給予適當獎勵,樹為先進典型,對未完成目標要求的個人和集體,按照規定進行相應的懲罰,懲罰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動工作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