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睿,樊晴思怡,韓曉慧
(河南農業大學文法學院)
中國民族樂器分為打擊樂器、吹奏樂器、彈撥樂器和拉弦樂器,常按演奏方式分為吹、拉、彈、打四大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有琵琶、二胡、古琴、阮、簫、笛等。這些樂器在河南省蘭考縣徐場村民族樂器產業發展中均有涉及。徐場村生產銷售的民族樂器種類多樣,以古箏、古琴為主,同時也有琵琶、阮、二胡、揚琴、柳琴等,是名副其實的民族樂器專業生產村。
20世紀60年代初,“黨的好干部”焦裕祿任蘭考縣委書記期間,帶領當地百姓大量栽種泡桐樹以改善生態環境。多年后,這些泡桐樹長大成材,受土質、氣候等自然條件影響,不僅木材紋理通直,結構均勻,不翹不裂,易于加工,而且具有氣干容重輕、耐酸耐腐、隔潮性好、不易變形、聲學性好、不易燃燒、油漆染色良好等優點,特別適合制作民族樂器。徐場村從1985年開始生產民族樂器,是蘭考縣樂器作坊最集中的村。朱乾坤研究團隊(2019)調查發現,徐場村民族樂器產業發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88—1998年),家庭作坊初創,數量較少。少數富有企業家精神的村民開始從樂器廠那里獲得技術,并回村創建家庭作坊,模仿生產。1988年,徐場村村民代士永在蘭考縣創辦第一家制造民族樂器的中州民族樂器廠。2000年前后,蘭考縣外出學習樂器制作技藝的多達幾百人,學到核心技術后回鄉發展,逐漸打造出蘭考品牌。雖然當時徐場村僅有2個家庭作坊,但卻為想要創建家庭作坊的村民樹立了榜樣。第二階段(1999—2002年),家庭作坊數量急劇變化,經營方式發生較大改變。這一時期,民族樂器的常用生產方式在徐場村迅速傳播,市場競爭使得那些擁有技術并善于經營的家庭作坊被保留,其他家庭作坊或中斷經營或轉變生產方式。此外,家庭作坊獲取生產技術的渠道從單一的業緣逐漸多樣化,基于血緣(36.37%)和業緣(45.46%)搭建起了技術傳播與獲取的新渠道。第三階段(2003—2008年),家庭作坊數量增加不多,之前中斷經營的家庭作坊開始重新恢復生產。市場競爭使家庭作坊主更加注重技術基礎的積累,而不單單是產品數量的增加。在此期間,家庭作坊開始擴大生產規模,雇傭周邊村民,形成了一定的民族樂器生產氛圍。第四階段(2009—2016年),家庭作坊數量大幅增加,逐漸形成“小集聚、大分散”的生產格局,產業集群的初步形成帶動了周邊村莊的發展。市場繁榮、政府扶持、媒體宣傳的濃厚發展氛圍,使家庭作坊數量在此期間猛增,產業集群在當地形成。筆者調查發現,截至2021年,徐場村共有105戶600多口人,其中從事民族樂器產業的有近百戶,民族樂器加工企業80多家,是全國知名的民族樂器專業生產村。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實地走訪等方法對徐場村民族樂器產業發展現狀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徐場村民族樂器產業高質量發展受大眾民族文化意識不夠強、發展模式相對滯后、高校相關課程設置不盡合理、民族樂器產業鏈延伸不足以及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等因素影響。
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文化滲透在廣度和深度上有所擴展和延伸,由于部分人的民族文化意識不強,對外來文化全盤接受,甚至出現崇洋媚外的現象,導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忽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社會各界對民族樂器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一些家長更愿意讓孩子學習鋼琴、小提琴、尤克里里等西方樂器,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人數相對較少,這對民族樂器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影響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在當前數字化背景下,民族樂器產業發展未能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目前民族樂器產業未能充分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進行創新發展,仍停留在簡單化的生產、銷售發展模式上。徐場村民族樂器的銷售對象主要是國內客戶,且近幾年受到疫情影響,外貿訂單也有所減少。盡管徐場村民族樂器的銷售渠道較為多元化,如借助淘寶等互聯網購物平臺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民族樂器的銷量,但是對于民族樂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仍然不夠。很多人購買民族樂器只是出于一時興起,對于民族樂器本身及其蘊含的文化了解不夠充分。
高校關于民族樂器課程的開設較少。從專業層面來看,民族樂器課程屬于專業技能課程,但是很多高校的專業必修課程當中只有聲樂、舞蹈等方面的課程,民族樂器課程在專業必修課程中的占比很小。學生難以在學習過程當中接觸并了解民族樂器,對民族樂器的傳承與發展十分不利。即使部分設置有民族樂器課程的高校,也沒有把民族樂器課程作為必修課程,沒有配備專門講授民族樂器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教師。在這種教學情況下,民族樂器課程逐漸被邊緣化甚至在教育系統中被取消。高校學生作為傳承民族樂器的較佳人選,卻不能得到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影響了民族樂器產業高質量發展。
徐場村以民族樂器的制作、銷售和加工為主導產業,涉及古箏、二胡、琵琶、古琴、阮等20多個種類。銷售對象范圍有限,主要面向國內的琴行或老師,少量銷往國外,且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外貿訂單大量減少。家庭作坊的經營模式,產業規模普遍較小,產品差異度小,可替代性強,市場飽和,容易在內部打“價格戰”,不利于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完整產業鏈條。盡管近年來徐場村民族樂器產業鏈有了一定延伸,從樂器制作擴展到樂器展示、演藝、培訓等,但還處于摸索階段。對照國內領先水平的民族樂器企業,徐場村以單一制琴和板材供應為主,對產業的擴展仍集中在較低水平的開發上,會展、觀光、體驗等現代服務業態領域尚未成熟,產品附加值較低,產業鏈的長度及深度不夠,產業化運作和市場競爭力不足,未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充分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一方面,人才隊伍規模較小,數量不足,既掌握生產技術又了解樂器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匱乏。徐場村的樂器制作師傅以本地村民為主,文化素養普遍不高,且大部分由樂器廠培養,培訓內容主要集中在樂器的生產制造工藝方面,對其精細化、專業化、創新化等高層次的培訓較少,使得從事基礎性樂器制作的人員比例較高,而會彈樂器、能辨別音色、制造復雜樂器的高端人員比例較低,人才結構不合理,不利于推動民族樂器產業發展和壯大。另一方面,人才隊伍建設機制不完善。隨著民族樂器產業的不斷發展,對高層次專業人才的需求會越來越大,而當前人才培養機制不夠科學、系統,專業化程度不夠,培養高端技術人才周期長、難度大;對人才的激勵措施力度不夠、支持保障不足,無法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出現人才“進不來、留不住”的尷尬局面。
基于對徐場村民族樂器產業高質量發展問題的研究,筆者認為提高民族樂器產業發展水平要從增強大眾的民族文化意識、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切實做好民族樂器教育教學工作、延伸民族樂器產業鏈、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入手。
要促進民族樂器產業高質量發展,就要做好民族文化的傳承,加強民族文化學習,提高大眾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水平。增強大眾的民族文化意識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層面,要積極引導大眾廣泛學習民族樂器相關知識及技藝,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定期開展民族文化知識教育普及活動,幫助大眾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喚醒大眾的民族文化意識,從而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弘揚民族文化的實踐中來。學校層面,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使學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同時充分利用校內資源更多地為學生提供了解民族文化的途徑,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舉辦音樂會、民族文化講座和文化藝術展演等,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加深其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個人層面,每個人都應當從自身出發,樹立民族文化意識,加強對民族文化的學習,日常生活中多關注民族文化相關資訊,主動了解民族文化的發展動向,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自覺做民族文化的傳承者與弘揚者。
一是互聯網在銷售民族樂器的同時,對于民族樂器的發展歷史及彈奏技術等也要進行宣傳和推廣,讓更多人能夠了解民族樂器,這樣不僅能增加民族樂器的銷量,還能助推民族樂器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高校相關課程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民族樂器課程的興趣,全方位加強民族樂器資源在教學中的融合與應用。
民族樂器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內容,應當讓青年一代了解和學習民族樂器,尤其是高校學生。要讓民族樂器在教育領域內得到普及與推廣,高校應合理增設民族樂器課程。一是做好教材編寫工作,在教材中增加與民族樂器發展歷程和文化有關的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二是對相關課程教師進行統一培訓,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
一是創新民族樂器產業組織經營模式。徐楊村應充分整合區域資源,打造產業集群,推動原來的分散生產經營模式向集約化、規?;较虬l展。深入挖掘發展潛力,按照資源開發型、市場優勢型、產品升級型不同類別,實行分類指導、逐戶推進,加快壯大產品加工業群體規模,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產業鏈,創造更高的市場收益與社會價值。二是優化民族樂器產業鏈運營環境。充分發揮徐場村在民族樂器產業上的自然優勢、資源優勢、文化優勢,引進民族樂器精深加工相關配套企業,為新興服務業態提供良好的條件。充分利用政府給予的資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技術升級、品牌建設宣傳方面的投入,為民族樂器產業鏈向高端延伸提供發展動力,以實現民族樂器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整合政府、高校和龍頭企業的力量,針對市場需要,結合實際,開發有利于民族樂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課程、資源,對技術人才進行培訓,將理論與實踐培訓相結合,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專業化水平提升培訓。定期聘請專家學者開展講座、舉辦經驗分享會,對技術人員生產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給予指導和幫助,為生產的深入推進提供專業保障。二是完善人才引進機制。聘請民族樂器產業領域的專家學者,組建專業技術團隊;與高校聯合設立大學生實踐基地,招聘藝術類高校優秀畢業生,鼓勵更多優秀人才下鄉返鄉創業。三是完善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充分利用政策扶持,通過創業項目補貼、降低稅收、拓寬產業融資渠道、完善基礎設施、給予專項人才財政支出等優惠政策,適當提高人才的薪酬待遇,完善獎勵制度,設立專門的人才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和鼓勵人才的引進、培養和獎勵重大科研項目成果。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中國民族樂器中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和較高的審美價值,應積極推動民族樂器產業創新發展,為中國文化繁榮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