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娟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才對鄉村振興的支撐作用。近5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有提及鄉村人才振興相關內容。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人才下鄉;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
山東煙臺是農業強市,“十三五”以來,煙臺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獲得高質量發展?!渡綎|省統計年鑒—2021》數據顯示,2020年煙臺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10713411萬元,位列山東省第一位;第一產業增加值為572.74億元,也位列山東省第一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5元,位列山東省第三位。煙臺市農業農村發展要更好地發展,需要足夠的人才作為支撐,但煙臺市目前存在鄉村人才總量不足、鄉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農村對人才返鄉缺少吸引力等現實困境。[1]
煙臺市鄉村人才總量,尤其是青年人才隊伍存在不足。長期以來,我國實施的非農化發展戰略不斷加速“三農”問題凸顯,固化的城鄉二元結構不斷加劇農村人力資本流失[2]。煙臺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內容顯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4780207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7.3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321909人,占全市總人口的32.69%。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相比,城鎮人口增加928782人,鄉村人口減少794868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2.04%。城市同樣對人才充滿渴望,近年來,各城市紛紛出臺優惠人才政策,更是加速了人才向城市流動。一方面是優越的城市生產生活條件和優惠的人才政策,另一方面是投資周期長、風險大又收益少的農業生產困境,導致鄉村地區招攬人才方面往往處于劣勢。多種因素匯集,造成煙臺市鄉村人才總量不足。
一方面是鄉村人口數量的不足,另一方面是鄉村人口質量的下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根據2021年煙臺統計年鑒數據分析,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比例,第四次人口普查約為7.16%,第五次人口普查約為8.96%,第六次人口普查約為11.45%,第七次人口普查則增長到18.12%??梢钥闯?,煙臺市全市范圍內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而在農村地區,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相比城市地區更加嚴重。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勢必影響鄉村人才質量。青年人全部或部分脫離農業生產,一些年輕人甚至喪失了農業生產技能。而體力上老年人無法較好地完成繁重的農業勞動,腦力上老年人開展農業生產和鄉村管理,往往過度依靠經驗,不能較好地掌握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對新的農業科學知識接受能力弱,導致農業生產率下降,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使鄉村人才振興后勁不足。而且,煙臺各鄉鎮地區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也出現“老齡化”問題,“青黃不接”問題凸顯。[3]
2021年煙臺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0年煙臺市地區生產總值為7816.42億元;農業總產值為1071.34億元,占比約14%;2020年煙臺市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9434元,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5元,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約是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2倍;2020年煙臺市城鎮居民年人均消費支出31843元,農村居民年人均消費支出15407元,城鎮居民年人均消費支出約是農村居民年人均消費支出的2.07倍。煙臺城市和鄉村地區在經濟發展、收入水平等方面差距較大,城鄉發展不均衡。相較于發達的城市,煙臺農村地區交通、教育、醫療等供應不足,基礎設施、村居環境等方面存在短板。而且從情感上講,很多父輩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跳出農門”,對鄉村人才有一定的誤解和偏見,不愿青年人留在農村創業或者生活。這些都導致煙臺鄉村地區對人才缺少吸引力。有些人才到鄉村地區工作,是為了豐富閱歷,增添履歷,長期留在鄉村地區的真的不多。一些因鄉土情懷返回農村的人才,也因農村地區創業配套設施的缺乏而離開。
煙臺市統籌推進各類鄉村人才的建設,實施人才返鄉工程,培育新時代“新農人”,回引在外優秀人才,努力解決農業農村發展“后繼無人”的問題。在人才培育、人才引進、人才使用、人才激勵等方面持續發力,為煙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煙臺市2012年開始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該工程為煙臺市培育了眾多農業經理人、合作社理事長、家庭農場主等農業人才,這些鄉村人才成為推動煙臺市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2018年開始,煙臺市公費農科生定向培養工程開始實施,截至2022年2月中旬,已經累計培養公費農科生177人,首批實習學生已經報到。2019年成立煙臺市鄉村振興學院,打造了鄉村干部教育的良好平臺。2021年煙臺市高素質農民培訓人數為5564人[4]。2021年啟動“鄉村振興”(焊工)技能提升行動。煙臺市域內符合參訓條件的農村勞動力、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在定點簽約機構可免費參加焊工培訓。
煙臺市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龍口市獲評2021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鄉村地區向美麗宜居方向邁進,良好的生活環境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留在鄉村。完善針對鄉村人才的資金支持政策,在專家服務基地經費資助、專家服務基地經費保障、創業場所租賃補貼、個人創業擔保貸款、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一次性創業崗位開發補貼、培訓補貼等方面都有相應的資金支持。實施“三支一扶”計劃,每年選拔一定數量的高校畢業生到基層鄉鎮單位工作。鄉鎮學校招聘時在戶籍、參考比例、招聘方式等方面均有相關規定。
基層高級職稱實施“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制度,鄉鎮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實行直評直聘相關政策。例如,2021年煙臺市共有43名人員通過農業技術基層副高級評審,20名人員通過基層副高級工程技術職務評審。直評直聘政策的實施,給基層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參評晉升機會,提升了部分鄉村人才的成就感、幸福感、歸屬感,減少了鄉村人才的流失數量。煙臺市以農村義務教育學區為單位,實施農村學校特級教師崗位計劃;開展“萬名干部下基層”行動,選派的干部扎根基層,服務基層,助推農村地區高質量發展。
煙臺市蓬萊區出臺“雁歸工程”獎補政策,分類資助返鄉創業人才;建立了本土人才動態管理臺賬,動態管理本土大學生、退役軍人等本土能人。龍口市黃山館鎮青年農民創業園,政府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系統化培訓,并做好跟蹤服務。開展煙臺市鄉村之星選拔工作。市鄉村之星在管理服務期內,每人每月可領取政府津貼1000元。舉辦創業、鄉村面藝師、蘋果主題文化創意設計等面向鄉村農民的技能大賽、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煙臺市實施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分類評價鄉土人才,更好地肯定職業農民的技術水平、專業能力,激勵了一批“田秀才”和“土專家”。2021年度共有79名人員通過農民中級職稱評審。
煙臺市需牢固確認人才引領鄉村發展的戰略地位,引才育才并舉,用才留才并重,與城市相結合,打好引才、留才、育才組合拳。
各級黨委政府要統籌兼顧城市和鄉村人才建設,協調鄉村人才振興和城市人才聚集[5]。將人才振興放在鄉村振興的首要位置,制定人才政策要有針對性,避免籠統。通過政策引導,在煙臺廣大鄉村地區形成珍惜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煙臺市在實施鄉村引才行動的同時,要給予回鄉人員最大限度的政策保障。一方面,為人才在鄉村筑牢干事創業平臺,用優質農業產業、項目吸引人才,讓人才相信在煙臺鄉村必定會“英雄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用優秀人才助推農業產業、項目的發展。
可巧用情感引才,發送“給在外游子的一封家書”,激發在外成功人士、本土大學生反哺家鄉的情感、意愿;提供崗位時不拘泥于形式,滿足個性化需求。面向城市吸引人才時,充分發揮新鄉賢的作用,吸引退休公職人員參與鄉村振興,為煙臺鄉村振興匯聚“人氣”。加大對典型鄉村人才的宣傳力度,擴大優秀鄉村人才知名度,讓其他人才看到奮斗目標。從單位入手,掃除體制機制政策障礙,暢通高層次人才向鄉村自由流動的渠道。完善專家服務基地、鄉村人才驛站等的建設,多種形式搭建城鄉人才交流平臺。
防止“重引輕留”問題出現,“事業留才” “環境留才”“服務留才”并重,政策、服務、配套等聯合發力,將人才留在鄉村。現今很多鄉村人才,包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實用人才、農業服務人才等,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他們中很多人經歷了城市的生活環境,對生活設施標準的要求比傳統意義上的農民高。要繼續加大對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以城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創造能夠將人才留在鄉村的生活環境[6]。
加強宣傳煙臺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讓更多的人看到鄉村的“好”和便利,吸引人才“自愿來”。要幫助人才找準自身發展定位,看到發展機會,提高待遇,在稅收、融資、用地等方面提供幫助,讓善作為、敢擔當的優秀人才在鄉村能夠大展宏圖,進而提升人才自身價值,達到人才愿意留在鄉村的目的,實現面對城市優惠人才政策也“不愿走”的目標。
做好農業農村產業發展、鄉村公共服務、鄉村治理、農業農村科技等方面人才的培養工作,充分發揮高等教育機構、職業教育機構、黨校(行政學院)、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企業等各類主體在鄉村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培養人才要緊貼農村需求,各方發力,打好精準牌,促進“傳統農民”向“技術性工人”轉變。具體課程設置合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制訂短期、中期、長期鄉村人才培養計劃,短期主要是教授農業生產技術,幫助村民成為“土專家”;中期主要是培養農業農村專業人才;長期需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最終滿足鄉村振興的人才需要。尤其要注意農民培訓工作與新產業、新業態的有效銜接,在鄉村旅游、農村電商、民宿康養等方面為農民提供更加專業的培訓。將人才“培養好”后,更要“發展好”,做好人才持續性服務,強化人才的輻射帶動引領作用。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組織基層黨支部書記、村干部的培訓活動,繼續選派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引導人才弘揚、繼承我國傳統耕讀文化,逐步打破城鄉文化之間的藩籬,引導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深度融合。注重鄉村人才技能培訓的同時,培養鄉村人才高尚的精神追求,組織鄉村文化活動,防止鄉村人才精神貧困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因素。做好人才跟蹤服務,加大人文關懷力度,解決鄉村人才在生產、生活中的困難。每年舉辦高質量的創意、技能等大賽活動,做到培養一批、激勵一批、發展一批。鼓勵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參加農機培訓,用農業機械代替部分體力勞動,促進老年人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提高農村人才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