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國棟 何 簫
關于村民權利的研究,我國諸多學者從不同學科角度形成了十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村民權利的研究熱度有所下降,侵犯村民權利的研究也被冠以“過去式”,但權利的法律保障及權利救濟依然是當下熱門的話題。因此,本文基于L市D村村民權利現狀,提出了以下優化措施。
在古代中國,隋朝以后的封建皇帝主要靠鄉紳對地方進行治理,政府對鄉村的治理呈現出消極的態度,僅限于治安方面。近代以來,袁世凱和國民政府曾經借助縣治的方式對農村治理進行改造,然而他們都沒有成功。直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逐步建立了人民公社,加強了政府對農村治理的政治控制。改革開放后,我國在農村地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村發展迸發出了活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了農村村民自治制度。從國家層面來看,構建一個穩定發展、良好運行的村民自治制度及相關的救濟制度是迫切需要的。中國農村的村民自治是在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本內容的農村改革過程中,作為人民公社的替代者出現的,但任何一種制度變遷都受歷史前提所規制。所以,從村民本身來看,村民自治制度的出現是空前的,村民對自身擁有的權利及維護權利的意識還遠遠不夠。
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和傳統鄉鎮管理方式的約束,村民行使權利的靈活性很小,權利意識很弱。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由生產隊這個“單位”解決的。當前,雖然村民自治制度建立起來了,農村的管理體制不像過去那樣層層制約,但村民的權利意識仍較弱。
1.村民缺乏必要的公民意識。我國村民自治的發展更加重視自治制度的建立,是一種偏向于制度方向發展的,即村民自治的評價在于對制度好壞的評價,缺乏對村民的體恤。但是,村民自治的發展往往不在于制度的完善與否,而在于“民情”——公民意識。
2.村民缺乏必要的參與意識。民主參與包括村民通過自己的意愿選出代表管理村務的村干部的民主選舉,包括對村干部行使管理權力的民主監督等。從農村實際情況看,村民自治基本上只實現了民主選舉,其余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還有待提升。其原因在于,直接的物質利益仍是驅動村民參與到村務中的最大因素。
基層民主選舉的程序化是選出村民擁護的村干部的前提。基層是最接近群眾的地方,是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鶎痈刹块_展工作的能力強不強直接關系到中央政策的落實,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群眾的權利,關系到黨群關系的提升,關系到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1.選舉中存在的人情問題。當前,從全國大多數農村基層組織實踐中看,民主選舉發展較快。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村民收入提高了。村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大部分人開始注重村委會換屆選舉,不僅關注個人生活的美滿,對村務的關注也更高了。但是由于歷史、宗族等各種原因,大多數村往往是由單一姓氏或者多個姓氏聚居,這種情況尤其在落后農村地區比較多見,長此以往,形成了以宗族為依托的宗族人情。
2.基層農村賄選問題。賄選是伴隨著選舉制度產生的,作為選舉政治的伴生物,在當今各國,選舉丑聞不絕于耳,阻礙了民主政治的良性發展。農村賄選具有發展快、影響深的特點,村民自治制度實行的時間不長,目前正處于成長期,制度建設不完善。國家在賦予村委會權力的同時,沒有形成對權力強有力的監督,例如村務公開制度和村委會罷免制度。村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難以落實。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以及中央對基層農村關注度的提高,特別是在農業稅改革以后,農村的經濟水平迅速發展。但是,農村思想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更加突出,農村思想文化特別是歷史遺留的落后文化給村民帶來的影響并不是可以通過經濟的發展完全消失的。所以,在基層民主建設的推進中,村民的權利意識淡薄,這也成為民主建設的第一道門檻。
基層工作的落實大多是在村一級,村干部又是連接上下的紐帶,村民對村干部作風的好壞是最了解的。所以,對于村干部的選舉應當嚴格選舉程序,防止選舉中的人情問題,嚴打選舉中的賄選問題,避免權力市場化。另外,作為村干部也要提高自己的服務意識,明晰自己的定位,多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想問題,多為群眾辦好事,多替群眾謀福祉,多讓群眾享福利。
權利保障首先是消除體制性障礙。權利和權力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是不平衡的。尤其是中國的村民自治權一開始就是國家賦予的而不是自然發展形成的。所以,制度方面的改進是保護村民權利的重要內容。
改進選舉制度,提高選舉的民主性。改進現行的選舉制度,規范選舉程序,保證選舉的公平性、公正性。具體而言,第一,投票結果應該當場宣布,從程序上杜絕具有賄選的可能性,保證選舉結果的民主性。第二,禁止投“代表票”,委托投票的弊端顯而易見,委托投票在程序上容易造成選舉的不公平,需要進一步優化委托投票的程序,保證結果的公正性。
完善法律制度。由于先天歷史條件的路徑限制,中國農村的村民自治首先是從組織構建開始,有關法律也是從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開始的。村民自治的法律體系還不健全。因此,在村民自治制度的建設中,需要制定相關的程序法,能夠在民主與法制建設中保障村民的自治權利。
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村民權利救濟機制。村民在權利方面的知識是匱乏的,甚至不了解村民自治,不了解村干部的任職期限。所以,當村民自身的權利受到侵犯時,難以運用法律維護自己權利。要在鄉鎮一級建立法律救濟機制,為維護村民權利提供法律救濟。
完善“片長制”,提高村民的信任度。片長制是具有地方特色,便于基層管理所設置的。可以在具有地方特色的片長制上進行完善,使片長的功能深入人心。通過對鄉鎮一級政府的轄區進行合理的劃分,并設置各區域的負責人(片長)以限制村干部的權力,更好地保護基層農民的權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的公民權利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核心在于農民問題,保障和維護農民權利是解決農民問題的重要內容。權利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東西,如果村民權利得不到有效保護而妄談民主與法治,社會將陷入無序的狀態,人民當家作主也將是一紙空談。解決了基層農民的權利問題,不僅有利于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和維權意識,還有利于在新時期加快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