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醫藥大學 彭帆
杭州市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決策部署,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全面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和城市數字化協同融合發展,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于2018年10月印發了《杭州市全面推進“三化融合”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數據驅動、創新引領、融合帶動,堅持不懈抓數字產業化,持續提升創新能力和產業能級;集中攻堅抓產業數字化,全力推動數字技術與全產業各領域的深入融合;全面系統抓城市數字化,以城市數據資源深度開發利用為支撐,打造多元參與、成果普惠的數字治理“杭州模式”。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大力支持浙江省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2個月后,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印發了《杭州爭當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城市范例的行動計劃(2021—2025年)》。如何通過數字經濟助力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杭州要堅決扛起浙江省會城市的責任擔當,遵循特大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在爭當城市范例中奮力開創“大杭州、高質量、共富裕”的發展新局,以“城市之窗”展示“中國之治”,以“杭州之答”回應“時代之問”。
但目前國內學術界針對浙江省或杭州市進行的數字經濟如何助力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不多,現有研究數量的稀少和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形成鮮明的對比。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僅圍繞“共同富裕”問題、“數字經濟”問題或“數字化改革”問題等進行,針對性不強,研究不夠深入。國外學術界針對數字經濟問題的研究成果較多,但研究視角較為分散,主要包括數字經濟的變革與管理、全球數字經濟的危機與希望、數字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政府對數字經濟的支持和管理、數字經濟下的企業創新等內容。總之,目前已有研究成果為本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論指導與實踐啟迪,但在以下幾個方面仍有繼續深入探討的空間:一是針對目前杭州市的數字經濟發展現狀研究不夠系統;二是數字經濟的難點研究成果較少,尤其缺乏數字經濟在助力杭州共同富裕問題上的研究;三是對于杭州市數字經濟如何助力共同富裕路徑的針對性研究并不多見。
關于數字經濟的概念,當前學界并無統一標準,參考一些學者對數字經濟概念的界定(金環、于立宏,2021)[1],結合數字經濟的內涵和基本特征,本文將數字經濟定義為“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為核心,以數字化平臺為載體,主要研究生產、分銷和銷售都依賴數字技術的商品和服務,由此帶來了整個經濟環境和經濟活動發生根本變化的經濟系統。在技術層面包括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興技術,在應用層面包括“新零售”“新制造”等。經調查研究,目前杭州市數字經濟發展現狀如下:
第一,數字發展理念超前,為助力共同富裕提供向導。杭州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在發展理念上,將數字經濟定位為“一號工程”,不斷推動實踐、制度和理論創新。在2016年舉辦G20杭州峰會期間通過的《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中,杭州首次將“數字經濟”列為G20一項重要議題。以城市大腦創新城市治理,成功打造全國城市數字治理典型范本。首推“企業上云”“健康碼”成為全國抗擊新冠疫情的利器,誕生了全國首家互聯網法院。杭州市委、市政府出臺的《杭州市全面推進“三化融合”,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行動計劃》提出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舉措。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堅持創新驅動,爭取在數字經濟前沿基礎和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重點產業領域數字化轉型、社會治理數字化應用等方面領跑全國乃至領跑全球的重要理念。在這些先進理念的助推下,為杭州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向導。
第二,數字產業蓬勃發展,夯實共同富裕基礎。杭州市持續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數字產業蓬勃發展。根據《杭州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創新案例研究報告(2021)》相關數據,2019年,杭州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3795億元,占GDP比重達1/4,同比增長15.1%,連續21個季度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2020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29萬億元,同比增長15.4%,實現增加值4290億元,同比增長13.3%,占GDP比重達到26.6%,數字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力量。數字安防產業入選國家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杭州入選全國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城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綜合競爭力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2020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4290億元,增長13.3%,高于GDP增速9.4個百分點,占GDP的26.6%[2]。
第三,數字治理水平全國領先,輻射長三角數字化發展。2019年國務院批復并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同時還要求要“協同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共同推動重點領域智慧應用”“合力建設長三角工業互聯網”。[3]可見,數字經濟可作為實現長三角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帶動區域數字經濟一體化發展。在數字企業、數字平臺數字技術或是數字服務等方面,杭州都走在了全國前列。比如,一大批如阿里巴巴、海康威視等數字經濟企業、經濟基地和平臺,正引領浙江省成為長三角甚至全國的互聯網產業,杭州作為浙江省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正努力從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轉變、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拓展,打造數字經濟產業化示范區[4]。杭州首創了“健康碼”“親清在線”等數字平臺,實現了決策科學化、治理高效化、服務精準化的目標。同時,杭州綜合運用新一代數字技術,讓市民能夠享受到更優質、更貼心、更便捷的城市服務,提升了城市數字治理的水平。杭州的輻射帶動能力強,長三角地區數字治理水平顯著高于全國。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大力支持浙江省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2個月后,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印發了《杭州爭當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城市范例的行動計劃(2021—2025年)》,如何通過數字經濟的改革與發展,助力浙江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深入分析了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認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全面發展的富裕,是公平正義的富裕,是差別有序的富裕[5]。當前,杭州的數字經濟發展蒸蒸日上,但對于助力共同富裕的實現和發展仍存在一些難點。
第一,數字經濟結構不平衡,阻礙“全體人民的富裕”。共同富裕的“共同”二字主體是全體人民,而不是少數人、一部分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追求的共同富裕,目標是惠及全體人民,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目前杭州的數字經濟發展呈現出產業“軟硬”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企業發展不平衡和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特點。近年來,服務業數字經濟營業收入是制造業數字經濟的兩倍多,資本青睞于模式創新等生活消費服務領域。余杭區、濱江區和西湖區數字經濟占全市數字經濟比重的絕大多數,而其余各區、縣(市)占全市比重僅為個位數,數字經濟主要依賴龍頭企業,阿里系、海康系、網易系、新華三系、大華系五大龍頭營業收入占全市總量的一半以上,杭州市區的數字經濟發展較為領先,而縣、鎮、村三級的數字技術和數字化發展水平還有待提升。這就造成了數字經濟僅為發展較為領先的一部分人造福,而沒有普惠到全體人民。
第二,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尚有差距,阻礙“全面發展的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因此,以高質量發展為驅動,實現全面發展的富裕,將為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共同富裕首先應該是生產力的問題。目前,杭州將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作為數字經濟的發展目標,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無論在標準的制定、產業鏈的完整度、強企引育作用的發揮都存在一定問題,行業標準的制定或修訂很大程度上能確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話語權,推動產業鏈整體做大做強,杭州作為“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在引領標準、規則方面尚需努力。目前,各地都在全力搶抓數字經濟重大機遇,競爭日趨激烈,城市間、區域間產業發展重疊度較高,“中國互聯網企業100強”中,杭州上榜企業為4家,不及北上廣深,杭州領跑面臨壓力。
第一,加速數字鄉村建設,縮小城鄉數字差異。習近平總書記說,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6]。一方面,杭州鄉村的發展一直位于全省和全國的前列,但與城市相比,鄉村在數字教育、數字醫療、數字衛生、數字養老、數字救助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要打造共同富裕的美好社會,需要加速數字鄉村建設,縮小城鄉數字差距,推動鄉村共同富裕。只有鄉村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陣地,杭州才能在共同富裕問題上真正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具體來說,要提高鄉村的數字化能力,建立健全市、縣、鎮、村四級聯動機制,重點培育打造一批數字鄉村樣板鎮和樣板村,要完善鄉村數字化服務,發展數字旅游、數字康養等新業態。大力推廣數字服務終端應用,加快醫療、救助、養老、文化、就業、教育等領域實現一站式數字服務。要提升鄉村數字化治理水平,加快鄉村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社會管理等領域的數字技術應用,促進鄉村治理數字化發展。
第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高強企引育作用力。共同富裕需要先進生產力的支撐,而企業創新帶動企業發展所創造的巨大生命力對助力共同富裕有著重要意義。企業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創新,企業是最活躍的創新主體。但目前,杭州距離“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尚有一定差距,數字強企數量仍占少數。因此,要大力培育扶持數字經濟的創新型龍頭企業,同時重視對中小微數字企業的扶持,增加強企數量,提高企業數字經濟競爭力。具體可以通過數字企業牽頭,建設一流的、數字化的國家或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數字平臺,支持企業設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級博士后創新數字實踐基地,支持企業創設技能大師工作室、工匠人才創新數字工作室等,轉化科技創新成果,加快企業的數字產業化速度,提升產業化質量。
第三,借助亞運會平臺,加快一流數字化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目前,隨著5G、AI、大數據等新興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杭州亞運會的籌備、宣傳和舉辦等內容及方式有了更多的選擇。杭州亞運會是向世界展示中國、展示浙江、展示杭州的重要機遇。在亞運會即將舉辦之際,憑借“重要窗口”,實現“數字杭州”,對于審視自身、提升形象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方面,可以借助亞運會平臺,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尤其需要重視農村,讓農民也能通過亞運會平臺受益,充分享受到優質普惠的教育、醫療、養老、幼托、社保、文體等公共服務。
第四,提升數字文化治理能力,助力人民精神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6]。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文化經濟在助力共同富裕上也應該起到重要作用。開展數字文化治理有利于更好地處理數字文化與實體文化、傳統文化與新興文化之間的關系。要更好地實現政府和社會公眾、社會組織的互動,更加注重多主體之間的參與感。應該大力發揮社會主體的力量,建立新的數字文化治理模型,提升數字文化治理能力,在提升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同時,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