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市水文中心 安兆利
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改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現代人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在平時的工作中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綱領文件支持生態文明建設。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解決我國水土流失的重要內容。為此,文章立足社會水資源利用實際情況,從水土保持監測機制的打造、水土保持監測制度的完善、水土保持監測方法和標準的建設等方面探究如何在生態文明建設大背景下提高水土保持管理工作成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受地理位置、資源利用、氣候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城市地區出現水土流失的現象遠遠要比鄉村嚴峻,水土流失對生態文明建設所造成的影響具體表現如下:第一,引發地質災害。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需要深入開挖和回填土石方。這個過程中會加大高陡邊坡的數量,且在土方開挖不當的情況下還會出現比較多的廢棄土體。在遭遇暴雨天氣時就會引發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嚴重威脅周圍民眾安全,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第二,環境污染日益加重。在城市出現水土流失問題之后,會使得比較多的表層土進入到水體中,由此會使得土壤中的養分快速流失。在此期間還會將土壤中的化肥、農藥等污染物帶入水體中,加劇了水體污染。第三,阻礙城市防洪工作的開展。城市建設中水土流失的出現還會堵塞城市排水管道和橋梁涵洞,最終降低排水管渠的過水能力,嚴重威脅到城市的防洪安全。
一般情況下,林木花草的根部能夠固定土壤的作用,在此期間,林木花草還能夠有效攔截水流,規避因為地表徑流較大所引起的水土流失問題。可以發現,植物在提高土壤下滲能力、增加土壤濕潤度方面的水土保持作用比較明顯。在出現大規模降雨的時候,林木會減少水源的流動數量和流動速度,最終會大大削弱降雨對植物的不利影響,達到涵養水源的目的。
水土保持的實現需要種植大量的林木花草,這些林木花草會有效吸收空氣中的毒害、粉塵物質,最終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不僅如此,一些植物還具備遮擋的功能,通過遮擋會降低風速,減少空氣中的粉塵擴散。
坡面的治理是水土流失保持的重要工作,也是改善土壤質量的重要舉措,通過積極有效的坡面治理能夠提升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改善土壤的綜合肥力,特別是對于沙礫土和黏性土來說,通過開展坡面治理能夠更好地增強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質量。
林木花草的種植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舉措,通過積極的水土保持工作能夠有效增加自然環境中的林木種類和林木數量,進而促進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另外,通過林木花草的種植還能夠為動物、生物創設良好的生存空間,使得瀕危滅絕的動植物重獲新生。
黨中央針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印發了一系列意見和文件,在文件中確定了生態文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統計監測,打造涵蓋所有資源環境要素的護監測網絡體系,及時反饋和披露各類環境信息,將生態環境監測定位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上,明確生態文明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思想、原則和任務,并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引入計算機系統。
站在國家發展的視角確定生態環境監測總目標:第一,實現生態環境、重要污染源監測的全覆蓋?;谶@一發展目標的水土保持牽扯到水土流失的面積、水土流失的強度、水土流失的危害性、水土流失的發展變化。在了解以上信息之后,將這些參數信息納入生態環境綜合監測體系。第二,打造天地一體化、上下密切配合、資源共享性高的水土流失監測網絡體系,提高水土流失監測工作成效。第三,實現監測和監督管理工作的密切關聯,監測工作的開展要對水土流失監督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數據信息支持。水土流失是生態退化的重要體現,水土流失的情況能夠反映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同時,水土流失也是生態環境改善、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為了保證水土流失監測工作的順利開展,國家相關部門需要加快成立水土流失監督管理部門,按照社會公共服務建設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來調整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基本內容。
水土流失是各類生態退化的集中體現,水土流失會反映出該地區的生態狀態,更是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重點工作?;谏鐣l展對水土保持提出的要求,水土保持監測未來服務的方向要在遵循國家標準的情況下為廣大民眾服務,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調整水土保持監測方案和計劃,從而為國家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業優化布局、水土資源流失治理等工作的開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按照國務院對水土保持工作發展提出的要求,為了保證水土保持監測的精準性,需要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來快速獲取相關信息,并使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對這些信息進行整合管理,實現生態環境監測和環境監管聯動發展。各個區域的水土保持監測數據信息會為水土保持法律規定的制定提供支持,從而提高水土保持監測的社會適應性。
社會的進步發展使得人們產生了強烈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在這一愿望的影響下,對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水、空氣以及周圍環境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水土流失會限制城市的進步發展,不利于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社會公共服務的完善。
基于社會發展對生態文明、環境保護工作的要求,相關人員需要站在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地開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按照人本化的原則來調整水土保持工作,根據人類社會發展需要調整水土保持計劃。另外,由于水土保持是一項系統化、全面化的工程,其中涵蓋大量的學科信息,政策性較強,為了確保這項工作順利實施,其發展不能夠單一地依靠水利部門,而是需要在政府部門的統一領導下強化水土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通過有效的水土保持來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在多個部門的密切配合下創造出多層次、多樣化的生態產品,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效益。
結合社會發展對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所提出的要求來進行水土保持監測機構站點的建設,明確劃分各機構成員的工作職責,統籌安排各部門人員的工作。同時,針對當前水土保持監測機構建設所存在的財政管理問題,要發揮出市場協調和政府部門監督約束的作用。
第一,強化對重點區域的水土保持監測。對于水土保持監測的重點區域,要密切關注保護區域的縮減變化、地表擾動變化、野外抽樣調查單元調查情況。根據一系列調查結果分析重點區域的水土流失情況,為后續目標考核提供重要的參考支持。第二,強化對重點治理區的監測。對雖劃入重點治理區但未實施國家重點治理工程的縣,可不進行年度動態監測,在5年一次的調查中進行監測即可。第三,對重點治理縣域的監測。采取侵蝕因子調查方法、模型計算方法來了解重點區域的年度土壤侵蝕變化以及水土保持成效。根據獲得的數據信息來調整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基本方向和基本發展內容,提高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成效,適當擴大水土保持監測范圍和監測面積。第四,在現有《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等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國務院建設方案的要求,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監測技術標準。在水土保持監測信息使用、影像處理、成果共享等方面制定詳細的標準,并加強對水土保持監測的全過程監督控制。
監測站點的打造是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因此,按照國務院的要求,需要相關人員加快打造全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體系,并將水土保持監測網絡作為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
1.完善水土保持監測點的布局
在國家水土保持監測網絡、信息系統工程項目的支持引導下,在各個地區打造多個水土保持監測點,具體包括255個小河流水文站、316個坡面監測點、40個徑流觀測場、84個綜合觀測站。在監測點的支持作用下,能夠對不同類型的水土流失情況進行觀測,從而為區域流域提供精準的地面測量數據支持。
2.升級改造水土保持監測設備
為了提升水土保持監測數據信息的精準性,需要為監測工作的開展提供完善的設施設備支持,立足實際監測需要,優化監測設施設備的設計和建設標準。另外,在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分析的時候,還需要加快打造完善的質量技術標準和驗證認證制度,統一準入條件,按照國務院建設方案的要求,為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引進更為先進的設備,不斷提升水土保持監測的智能化、自動化水平。
3.制定科學合理的監測站點標準
在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需要相關人員因地制宜的制定出各級監測機構、監測站點的辦公場地、測試場地、監測設備設施、技術人員構成標準,在一系列準備工作做好之后分步驟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使得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開展能夠滿足國家環境保護的需要。
4.形成水土保持監測點運行管理機制
按照國家水土保持法律法規規定以及國務院建設要求,將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所消耗的費用納入各級財政預算中。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開展產生的消耗關系到國家經濟的發展,因此,想要實現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監測人員合理利用各項資源,在機制的約束和規范作用下,能夠確保每一筆資源得到最大限度地應用。
水土保持監測機構要發揮個人職能作用,科學明確水土保持監測的主要方向,并發揮機構的協調配合作用,為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完善的技術、人力、物力和機制體制支持。
在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區域,要加快設置水土保持監測中心站點,在水土保持監測站點的作用下全面收集該地區的水土流失信息,全面掌握水土保持各支流體系的數據信息,從而制定出嚴謹、科學的水土保持監測計劃,實現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和城市建設的協調。
另外,人員是水土保持監測機構建設的重要力量,為了更好地促進水土保持監測機構的建設發展,還需要定期對水土保持工作人員開展培訓,在培訓中使其能夠掌握更多的用來防范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提高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成效。
完善的制度是確保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因此,需要按照國務院建設方案的要求,定期開展全國生態狀況的調研評估,成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督管理平臺,對干擾和威脅人類正?;顒拥男袨橛枰员O測、評估和預警干預。水利部門、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定期組織成員開展全國范圍內的水土流失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出臺對應的水土保持監測制度,在制度中明確規定水土保持監測方法、監測內容、監測頻率、監測質量、監測成果使用等。
為了使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發展,每十年需要開展一次統一的水土保持普查活動。普查活動的調查方法是遙感調查,調查內容牽扯到水土流失面積、水土流失數量、水土流失強度、水土流失變化等內容。省級調查要注意和國家調查同步進行,并根據各地區的特殊情況在其中添加相應的水土保持調研內容。調查之后形成成果報告,要及時向社會公布,讓廣大群眾充分參與到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中。
第一,加快打造水土保持監測信息化網絡。按照國務院的建設要求,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要形成集成化的共享機制,在集成化共享機制的作用下全面收集信息,根據所收集到的水土保持信息和現場實際情況制定水土保持監測制度,在制度的約束和規范下保障水土保持監測數據的精準。中央層面還需要立足各地區對水土資源的利用情況,打造完善的水土流失動態化監督管理系統,定期做好水土流失動態化監督系統的運行維護、數據更新管理、資源信息供應與應用。另外,響應國務院的要求,水土保持監測信息傳輸網絡也需要和大數據平臺密切聯系在一起,借助先進的技術為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開展提供更為全面的決策數據支持。第二,將高新技術裝備應用到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中。按照國務院對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提出的要求,可以將高分辨率的遙感衛星應用于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中,成立專門的項目小組,研發水土保持監測技術,在技術的支持下更好地發揮高分遙感在土壤侵蝕調查、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等工作中的作用。按照水利部門的部署要求,借助先進技術實現探索和完善水土保持監測新型技術,借助無人機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對生產項目所在地的水土流失情況開展全方位的調查研究,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效率。
綜上所述,水土保持監測是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的重要內容,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難點。文章結合水土保持監測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從機制體制的完善、技術更新、監測站點建設等方面探究了優化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對策,旨在能夠在完善的機制、先進的技術等的支持下實現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全面覆蓋,使得這項工作的開展能夠更好地為國家政府部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