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師范大學 鐘艷群
在現代化、城市化背景下,對經濟實力發展水平具有差異的兩座城市進行比較,對城市建設和發展具有相互借鑒和參考的現實意義。結合城市化背景,城市居民能夠通過參與公共生活,產生良性的互動與聯合,從公共生活的角度分析城市融入的過程,有利于后續研究繼續探究個體如何從私人走向公共領域的過程,為城鄉統籌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由于人口的增長與經濟的發展,流動的、陌生的人們流向城市,人們突破原來的社會關系,在城市生活中與他人進行交往。城市的公共交往為人們在多元的城市生活中形成新的社會關系以及社會身份認同提供了機會。我國古代城市如唐長安城與北宋汴梁城的發展,既有市場空間也有活動空間,市民公共生活豐富。進入現代社會興建的公園、上海步行公共空間等,是功能混合、與市民生活相關的公共空間。
城市化進程中需要發展公共性。隨著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弊端凸顯,急需通過創新城市流動人口管理以實現戶籍制度價值重建與權利回歸。正如吳予敏所言,“中國的城市化包含了畸形的非城非農化”,城市中的“社會鴻溝”不完全靠社會和經濟發展來克服,還需通過發展公共性來彌合。因此在城市融入問題、緩解城市社會不平等方面,建設“可溝通城市”的任務顯得迫切。
作為“社會”的人,為滿足個人的需求需走出私人的生活空間,實現與他人和社會的關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產生公共生活。相對于私人生活來說,公共生活具有開放性和透明性。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是相輔相成的。當個體因為滿足私欲而走出私人領域,與其他個體在公共空間進行公共交往并達成共識,其共識維護了公共利益,他們超越了個體的私,在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中滿足個人的私,這既形成了公共生活,也意味著公共性的內涵。公共生活是人們在公共場所即公共空間中進行自由而平等的交往,包括討論、辯論及交流的過程。
城市公共文化與城市公共活動、公共空間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三個組成部分。不同地域的城市文化具有差異性,同一地域的城市公共文化也具有層次差異性,城市與城市的公共文化又會構成更廣泛的公共文化。因此,我們既要看到城市間的差異性,又要關注城市間的共同性。
廣州的城市歷史發展對當代的城市空間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廣州城市從古至今都具有重要的對外貿易地位,廣州城市的空間受貿易經濟和政治的影響而產生了開放性和多元性的特點,這對當代廣州城市公共空間的特征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廣州自秦漢至明清兩千多年間,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近代,廣州由于其獨特的口岸位置而成為中西經濟文化沖突的地方,同時也孕育了中國近代新思想和近代民主主義革命,在城市空間建設上表現出較強的自主性。隨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城市發展機制轉變,廣州城市出現了多元化的空間形態格局,形成了六種空間形態類別。廣州中心城區涵括范圍廣,城鎮化速度快,形成了“主城區-副中心——外圍城區——新型城鎮——鄉村”的城鄉空間網絡體系。
當代廣州城市公共空間既繼承了開放性的特征,也具有豐富性特征。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以城市空間格局為框架,結合城市特色,以開放的姿態面向國內外。廣州的城市總體規劃體現出該城市公共空間的打造既凸顯了廣州城市自然景觀特點,又激發了城市人文活力,既滿足了城市居民多樣化的需求,又提升了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品質。一方面,密集便捷的城市交通線是面向城市內部,盤活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脈絡,提高了城市公共空間的內在開放性。廣州交通便利、四通八達,貫通城市各個公共空間。另一方面,廣州的開放性公共空間數量和類型豐富多元,總面積寬廣,滿足了大量外來人口的需求。
廣州市還注重對附屬占地公共空間的老舊小區進行利用與改造。至今年9月,廣州已完成老舊小區微改造666個。廣州城市城區公共空間不但講究向外打造公共空間,也在內部已有的舊公共空間中尋求發展,煥新公共空間。從這兩方面共同擴大了城市的公共空間,為城市居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
廣州的城市公共文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依托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形成的具有共享性和群眾性的公共文化。二是當代城市公共文化立足傳統文化的基礎性影響。三是具有時尚特征的城市青年文化。綜觀廣州的城市公共文化發展特性,可見其多元融合和時尚活力的特點。
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公共文化形成的基礎。豐富的公共文化資源讓全體廣州城市居民均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形成具有共享性、群眾性的文化。如公共圖書館與博物館的建設。廣州城市城區公共空間不但講究向外打造公共空間,也在內部已有的舊公共空間中尋求發展,煥新公共空間。
當地傳統文化推動城市公共文化內涵的發展。城市傳統文化孕育了城市生命力,保留了城市記憶,傳承與弘揚城市傳統文化是城市居民感受城市文化、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徑。廣州地處嶺南,是古代歷史上的流放之地,自古就具有濃厚的移民文化,廣州亦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城市。嶺南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混合體,而該多元性特征對廣州的城市形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廣州傳統文化包含有廣府文化、媽祖文化、西關建筑文化等,可見廣州傳統文化具有包容性與多元性的特點,各種地區性文化交融薈萃,多彩多樣,相互影響。當代廣州外來人口規模龐大,城市公共文化也有助于廣州外來人口融入城市。此外,還包括時尚活力的城市青年文化廣州人口基數大,青年人口多。青年是城市的新興生命力,關注城市青年文化是城市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全球化發展迅速,加之廣州的地理位置優越,廣州青年文化包羅萬象。廣州城市青年文化是城市亞文化,既具有前瞻性和開放性,又具有集群性和邊緣性,他們滿懷好奇心且敢于標新立異,善于學習和吸納,樂于嘗試新的文化形式。正因為廣州城市公共空間的開放以及多元,城市青年才能進一步促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讓更多青年個體加入,形成文化認同。
廣州的城市公共活動類型多樣、內容豐富,多種組織主體和多樣公共活動豐富了城市居民的城市生活,公共活動的不同組織主體可分為政府的、社會的、半社會半政府的。
首先,是以政府官方力量組織的城市公共活動,主要包括志愿者活動、官方文旅活動。廣州市的志愿者活動非常豐富,且模式成熟,既有校外的也有校內的。官方文旅活動包括廣州市政府文旅部登記舉行的展覽活動,既有線上活動也有線下活動,既有長期活動也有短期活動,既有學術講座又有音樂美術,既有由政府組織承辦也有文旅商融承辦的活動。
其次是社會組織力量,是指非官方力量的民間力量。經過注冊或未注冊的民間團體組織的活動均在本研究范圍內,包括居民自發組織以及“民+商”自發組織。廣州市居民自發組織的公共活動是指城市個體從自身的興趣愛好出發,將位于同一城市且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個體聚集在一起,共同參與的活動。“民+商”自發組織的公共活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商家作為城市居民,為便于其他作為消費者的城市居民組隊或分享信息而建立的相應的線上交流平臺組織的活動,同時也有利于商品的銷售。
最后是社會和政府的力量共同組織的公共活動。如Y文化沙龍的讀書會是廣州圖書館和Y藝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公益閱讀項目。這些活動并非免費的純公益公共活動,活動會收取少量的費用以維持運作。一方面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平臺的運作。
贛州仍保有較完整的歷史文化資源,城市公共空間的打造注重融合城市歷史文化資源。贛州的城市公共空間具有成像發展差異較大和因地制宜的特點。
回顧贛州城市空間格局的歷史變遷,有利于了解和分析當代贛州城市的公共空間。贛州古代城市萌發于贛南地區,亦稱虔州。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贛州古代城市成為當時中原文化南下,與南方嶺南文化交匯的重要節點。唐宋的虔州實現了從“山城”向“江城”的城市定位轉變,人口增長,客家人大量遷入。明清時期,贛州古代城市格局幾乎沿襲了宋代的坊市城市空間格局。近代,贛州城市出現了代表西方文明的大教堂——贛州大公路天主堂和南康天主教堂,具有“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筑——賓谷館和曾家藥店?,F代贛州城市的發展開始于1919年,突破了傳統的城市框架,從“龜城”形態走了出來,贛州城市在商業、工業和文化上的功能分區更加明顯,中心城區規劃充分利用了中心城區的地理走勢和歷史文化資源,不但注重人文,還注重產業和綠化的發展。
當代贛州城市公共空間的總體結構為“三山五水八廊”“兩核三軸五心”。前者是融入贛州市的山水資源打造公共開放空間,后者連接了贛州城市公共中心的公共開放空間。城市設計規劃中還指定了三條重要的公共開放空間軸線,將贛州都市文化、產業發展與城市歷史印記凸顯出來。贛州市在附屬占地的城市公共空間改造中也融合了歷史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如江南宋城歷史文化旅游區。
贛州的城市公共文化注重紅色文化和宋城文化的城市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散發著古城的歷史韻味。利用現有的城市文化資源,激活城市文化活力,樹立城市文化自信心,體現在城市文化宣傳、城市公共活動主題和城市空間建筑等方面。
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是城市公共文化的一部分。根據《2020年贛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可知,全市有文化館19個、公共圖書館19個、博物館22個、文物藏品7.32萬件(套)等。
源遠流長的城市傳統文化是城市公共文化發展的基石。贛州城市獨特的歷史發展軌跡形成了其特有的城市文化。城市公共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基石,當地傳統文化是城市公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贛州市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主要體現為宋代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在城市公共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中注重這三大文化資源的宣傳與傳承,形成了贛州宋代文化、族群文化與革命精神相互交融的公共文化環境。
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上注重融合文化,贛州的居民共同傳播和傳承贛州的公共文化。比如,以郁孤臺街區為核心打造的江南宋城歷史文化旅游區,既是贛州居民閑暇常去的公共場所,也是贛州旅客旅游的必經之地。贛州還有一群熱愛漢服文化的年輕人,他們樂于通過穿戴漢民族傳統服飾,以提醒人們要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他們常出現在郁孤臺、古城墻、八鏡臺等具有古代文化的公共場所,特別是在一些傳統節日,經常在郁孤臺等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公共場所會舉辦活動。
贛州城市公共活動形式較為豐富,不同組織主體的活動具有差異性。差異性體現在目前政府組織的公共活動在豐富性上優于社會和半政府半社會組織的公共活動。隨著城市經濟實力的提升,城市公共活動呈現發展態勢。
以政府官方力量組織的城市公共活動主要包括志愿者活動、官方文旅活動。志愿活動中,贛州政府作為紅色革命地區,官方組織一直以來重視文化的宣傳與發展。以贛州青年志愿者隊伍為例,龍南縣的青年志愿者協會發展最為成熟。但是贛州市目前的志愿活動也存在以下問題:志愿者團隊間的不和諧,個人主義較重;志愿者志愿概念缺失,管理有一定難度。官方文旅活動是贛州市政府文旅部登記舉行的展覽活動。2021年1月至11月,贛州官方文旅活動以長短期的主題展覽和科普為主,主要為線下形式,內容的主題性突出,以紅色文化為主,活動形式單一,主要是展覽和知識普及的模式。
其次是社會組織力量開展的城市公共活動。包括居民自發組織的以及“民+商”自發組織的。贛州居民從城市個體及自身的興趣愛好出發,利用關系網的傳播建立了微信群聊形式的線上社會組織,如羽毛球愛好群。組織的規則具有平民化特點,依賴人際關系網的傳播。組織的流程為線上信息發布、線下組隊活動?!懊?商”組織的活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商家,為便于其他作為消費者的城市居民組隊或分享信息而組織的活動,另一種是商家以贊助的形式舉辦的活動,如GMY舉辦的2020年第三屆漢服年會,贊助單位包括各種漢服館。
最后是社會和政府力量共同推動、開展的公共活動。如贛州L社工機構開展的志愿者培訓項目,由政府購買服務,活動的部分內容依靠政府的支持,活動不以營利為目的。但是機構人員認為,政府的支持力度還有待加強。
發達的城市經濟、充足的就業崗位會吸引農村人口的流入,城市經濟基礎對城市個體異質性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城市聚集了來自各地的人口,隨著城市人口規模的增長,城市問題滋生。隨著城市人群的聚集,城市廣泛的社會交往就會逐漸形成。政府政策解決城市問題,既要保證城市居民廣泛的社會性交往,又要引導城市的發展方向,對城市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可見城市經濟、人口異質性以及地方政府政策,三者之間相互關聯,共同作用。廣州和贛州在城市經濟、人口異質性以及地方政府政策上具有差異性。廣州是一線城市,贛州是三線城市,廣州流入人口多,贛州流出人口少。那么,這三個因素分別對廣州和贛州城市公共空間、公共文化和公共活動產生了哪些重要的影響?
首先,城市公共生活內涵的一致性。從對城市公共生活的理解出發可知,其城市居民所共有、共享的城市生活,通過對公共文化、公共活動與公共空間三方面的探究,可見無論是廣州還是贛州,公共文化、公共活動與公共空間三者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城市公共生活。城市的經濟、人口異質性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方針是影響城市公共生活的主要因素。
其次,創新發展地方傳統文化的方向一致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樹立文化自信的強大歷史底蘊和現實基礎。廣州和贛州深度挖掘和融合當地傳統文化有利于貼近生活,形成城市認同感。最后,突發公共事件影響城市公共生活的一致性。2020年上半年爆發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降低了城市公共活動的頻率。疫情防控措施下,很多公共活動停辦,公共場所關閉,城市居民的方式轉為線上參與,但是線上參與度低于線下。廣州和贛州兩座城市的地理位置相近,卻在經濟發展上具有一定的差距,通過對兩座城市的公共生活現狀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兩座城市的一致性與差異性,以期實現“廣東經驗”與“江西經驗”的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