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科技大學 車夢娜,江子照,呂聰,易欣茹,于向軍
大運河是先輩留下的世界文化遺產,是基于水運水利建設工程而形成的博大文明之河,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演進中的綜合性文化傳承帶,呈現了人類歷史上獨特而壯觀的景觀。大運河沿岸形成了社會文化交流帶、群眾心理情感紐帶,大運河適應自然與社會變化不斷改造更新,包括治水理念、管理方略、運行機制等各個層面。
運河文化是中國別具一格的區域性文化,以獨特的地理條件為背景,以經濟社會發展為基礎,通過多種文化形式展現其深韻。大運河影響深遠且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極高,深化對大運河文化的認知,把握其鮮明特征和當代價值,透過文化現象看到運河文化實質性內容及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剖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管理方式,實現對文化精神的闡發與升華。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管理體系建設逐漸形成以文化引領、內容建設、品位提升為重點的系統性思路模式,著力彰顯管理建設的獨特價值。在項目管理體系建設中,始終堅持處理好保護與利用、文化和經濟之間的關系,推進管理體制、各區域資源整合協調,形成總部統籌、分級管理、專責開展的工作格局。同時,推動管理建設專項立法,嚴格保護管控運河傳統文化生態,有效落實管理主體責任,做到遺產資源生態協同發展。堅持用包容開放、創新創造的運河文化推動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可持續發展,助力區域經濟與文化深度融合。
中國大運河在通航的1200多年里,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是我國古代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具有極其重要的水利價值。大運河的水利文化從傳統意義上可以概括為防御洪水、農業灌溉與開挖運河、借水行舟三個方面,隨著現代文明的演進,大運河水利文化的意義趨于廣泛,還體現在了水力發電、排水防治、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水景觀營造等方面。大運河水利文化中的漕運文化對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政治層面,漕運作為大運河現實作用意義的具象體現,承擔著南糧北運等物質運輸與南北經濟交流紐帶的重要功能,“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漕運為我國政治穩定帶來了堅實的物質后盾,是我國一直以來維系社會秩序、實現社會機器正常運轉的有效保證。
經濟層面,運河漕運所促成的水利開發,在促進農業水利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區域商業經濟的繁榮。漕運作為古代通貨的主要途徑,隨著運河建設與運輸條件的改善發展,運河沿岸南北經濟的交流發展與商品流通促成了運河帶結構完備且系統化的市場網絡,各地商人小販聞名而來,在個人消費能力發展的同時,也使得運河沿線城鎮不斷繁榮,從而帶動我國東部經濟的迅速發展。
社會層面,在我國文明演進過程中,漕運制度是始終趨于增改完善的,運河的水利價值在其政治功能基礎上也逐漸發揮出例如維持社會穩定等廣泛的社會功能。運用漕糧賑濟災荒是漕運社會作用的成功體現。利用漕運實現季度時間和地域空間上的物價調整平衡,實現市場穩定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已成為一項慣常舉措。
大運河全長11794公里,橫跨我國南北地域,起自北京,止于杭州,是一項有著悠久歷史的水利工程,途徑省市有河北、江蘇、山東、浙江以及北京、天津,影響范圍十分廣闊。從1293年貫通到1905年衰敗,在長達600多年的時間里,大運河途徑的城鎮無一例外皆受到了大運河的影響。大運河的地域、航運、管理都不可避免地對沿途兩岸的文化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岸的城鎮文化扎根于大運河、依存于大運河,并隨著大運河的發展而變化,最終形成了帶有大運河烙印的城鎮文明。
運河對各地的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從元代打通會通河以后,濟寧就成為一個新的經濟貿易中心,發展各種貿易。而徐州自大運河建成以后更是鞏固了其漕運的交通樞紐地位,成為南北糧運的必經之地。窖灣古鎮更是借助京杭運河發展起來的一個典型案例,和淮安一樣,隨著大運河的興盛和衰敗,商業發展形勢不斷變化,命運與運河緊緊聯系在一起。運河培育了沿岸城鎮的經濟發展方式,并且承載其不斷發展。只要運河長盛不衰,城鎮的交通樞紐地位就不會削弱,城鎮附依運河不斷發展。
運河的興衰對沿岸的航運發展產生了影響,催生了特色的航運文化。運河打通以后,交通運輸大為便利,不僅南北方交易額大增,東西橫向交易數量也有所增加。歷史上,有“南通江淮,北達京畿”的濟寧,有“五省通衢”的徐州,有被稱為“運河之都”的淮安,香山居士甚至要稱其為“淮水東南第一州”。這一個個聞名于航運的城市,皆得益于大運河的開通與發展。沿岸城鎮的航運文化自大運河開通以后開始孕育產生。大運河帶給城鎮的不僅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更是一種特色的文化,反映著大運河沿岸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鱗次櫛比的富商宅院、商幫會館,如今的種種古跡都是運河影響沿岸城鎮的例證。
大運河作為一條文化的河流,對中國文學格局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串聯南北的同時溝通世界的產物文學藝術高度繁榮,是一條流光溢彩的活態文化長廊。
作為文學藝術的廊道,大運河詩歌文脈資源豐厚。在隋唐大運河背景下,運河兩岸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白居易的《長相思》是對隋唐大運河的寫實,清代詩人王維珍的《古塔凌云》將燃燈塔寫得精妙絕倫,加深了人們對這一運河航運最北端的標志的印象。詩詞大家諸如范仲淹在運河邊革新,后人留下“范公堤”,典型的運河詞人秦觀借浣溪沙詠嘆,后人以“文游臺”惦念。
在運河文化的滋養和潤滑中,中國文學史上誕生了精妙絕倫、前無古人的中國四大名著。大運河的開鑿將中國南北的地域特產、禮儀制度、民俗風情等積聚融合,在形成豐富多彩的運河文化的過程中推動了文學藝術的高速發展。以《紅樓夢》為例,揚州這一城市僅在目錄中就出現了兩次,林黛玉正是通過大運河坐船進京,火腿鮮筍湯所用之材正是產自運河的竹筍。在大運河文化的哺育中,曹雪芹將沿線的景致風俗、人文典故等融匯其中,將運河文化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可以說,《紅樓夢》是運河里流淌出的故事,沒有運河就沒有《紅樓夢》。精品小說如《金瓶梅》的故事背景設置在臨清,擬話本小說《初刻拍案驚奇》卷一“轉運漢巧遇洞庭紅”中涉及太湖特產洞庭湖桔子,譴責小說《孽海花》最早成書于上海,這些均說明運河對小說的催生作用。
藏書文化的發展也有賴于大運河的推動,七大藏書閣中,僅大運河沿線就占有五個。此外,揚州的街南書屋、聊城的海源閣等知名私人藏書樓也分布在大運河沿岸。
民以食為天。大運河飲食文化與其他文化同脈相傳,經過千年的歷史沉淀仍熠熠生輝。大運河沿線物饒豐富、食材優質,自古流傳下來許多大運河美食。大運河不僅飲食文化豐富,還是溝通南北飲食文化的橋梁,大運河打破“南米北面”的地域飲食限制和“南茶北酒”的飲品局限,沿河地區均有各地特色美食,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美食帶”。
運河飲食文化品位迥異。大運河飲食文化與時代、地域、氣候等聯系緊密。從時代角度來說,大運河飲食文化的演變主要表現在工具、制作工藝方面。古代由于食材和工具的限制,先秦時期“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為菣”,后隨著飲食文化的縱向發展,飲食文化從漢唐的“食肉飲酪”發展為清朝的“滿漢全席”。從地域角度來講,運河飲食文化主要表現為南北交流,北京烤鴨原食材最由南方傳入,山東煎餅的傳入造就天津的煎餅果子。從氣候角度來講,南方溫暖濕潤,北方寒冷干燥,運河南北食材種類不一,漕運得以將各地食材傳播。
運河飲食文化觀念多元。大運河飲食注重飲食營養并且“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境界,運河飲食講求風味適中,滿足大多數人群的味蕾。奇正互變烹調,運河美食制作不拘一格,食材搭配多樣,烹飪方式大膽創新,廚規為本且靈活變通。秀色可餐的美食觀使得運河飲食注意怡身養性的美食外觀,賦予美食天生麗質,令人垂涎欲滴。
大運河飲食文化是一種視野廣闊、層次深厚、角度多元、品位高雅的區域文化,是中國人民在2500多年的生活實踐中,在工具創造、食材培育、烹飪技巧、美食交流等方面創造、積累并影響全國范圍內地區享受運河飲食文化的饋贈,大運河飲食文化惠及周邊國家,讓世界享受大運河美食帶來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大運河飲食文化值得挖掘和傳承。
大運河商業文化,即大運河與其周邊輻射區域內的商業活動所產生的文化現象,是文化與經濟的結合所帶來的財富效益。
運河商業文化在依法治商、以德育商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是凝聚功能。商業文化打造立說立行、高質量、快節奏的工作作風,牢固樹立密切配合、齊心協力、同向同步的思想。運河商業文化使整個商業體系的建設者克己奉禮,上到管理層,下到企業員工,還有個體商人,無不在運河商業文化的熏陶下依法律己、以德為商,朝著共同的目標不斷奮斗,最終實現運河商業的繁榮。其次是激勵功能,運河商業文化所形成的企業精神具有能動作用,這種激勵作用遠高于物質激勵。最后是約束功能,在約束這一方面,法律法規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影響整個運河文化的發展和管理體系的建設。
大運河的河段各有特點,不同的運河區域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這就使得地方性細化研究具有很大的價值。因此,對大運河商業文化的研究應當立足當地實踐,需經多次實地踏勘、資料收集、座談研討、征求意見、修改完善,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規劃文本,再對各河段進行形象定位、分級定位,打造具有運河品牌影響力的文旅產品。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商業文化的保護與發展要依托當地的運河文遺資源,統籌運河商業進步與運河文化保護發展,實現高質量的運河建設。
為全面貫徹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新要求,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流動文化,對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管理建設應以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為重點,推動大運河文化創新持久發展,使大運河成為新時代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自信的文化名片。
編修運河文化管理條例,細化文化保護措施。管理條例是凝練大運河文化保護理念、細化文化保護措施、創制文化利用的明確性指令要求。創建管理體例可為大運河文化保護在實際工作中提供有章可循的參考指導性依據,對引導指揮各地規范落實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因此,大運河文化管理條例應堅持價值主導,挖掘大運河愛國精神、民族精神,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文化引領,合理布局京津、燕趙、櫓、中原、淮揚、吳越“六大高地”,發展水利、城鎮、飲食、文學、商業等多元文化形態,牢筑大運河文化實體;堅持創新驅動,規章條例靈活變通,鼓勵落實發展新理念,探索發展新路子。
監測運河文遺數據信息,強化文化安全督責。大運河文化數據庫是指借助網絡科技,整合、記錄大運河文化資源的一種信息監控形式。實時監測運河文化信息,特別是大運河文化遺產,不僅可以起到宣傳展示的作用,還可以實現監測保護的功能。利用數據庫,管理人員加大對瀕失文化扶持培育,落實大運河文化的傳承工作。此外,大運河文化數據庫也是考核管理人員工作的監督工具,依據數據庫各文化發展情況對管理人員進行督責,這就要求規范監測制度,由科技人員維護升級大運河文化數據庫,充分利用數據庫資源支撐大運河文化。
供給運河文化精神需要,內化文化內涵于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管理建設應“以人為本”,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應在人民的接納欣賞中進行。因地制宜建設大運河綜合性博物館、展覽館,設置水利、城鎮、文學、飲食、商業文化等多個展區,展陳科研,注重展覽的觀賞性和體驗性,使觀眾在切身體驗中感受文化魅力。打造運河文化主題商業街區,方便各地游客品嘗運河特色美食,選購融合大運河文化元素的紀念品,將運河文化內化于心。扶持培育大運河文創產業,鼓勵創業者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文物保護、傳承利用的新業態。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管理建設與歷史文化研究密切相關,千年運河文化貫穿古今、歷久彌新。大運河文化形式多元豐富,涉及水利、城鎮、文學、商業、飲食等多種領域,以“人”“物”“時間”為基礎,推動歷史傳承、文化創新與經濟發展融合對接,實現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管理建設新思路。大運河文化歷史精髓和價值觀念傳承至今,仍然是我們需要傳承的歷史財富與精神力量。通過對大運河歷史文化多元形式的研究,探析運河文化公園管理方式,秉持尊重規律、執著信念、創新克難的態度,闡發明晰大運河文化精神實質,將大運河文化融入當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格局,不忘既往、著眼未來。
大運河國家公園項目管理建設是國家“十四五”工程重點推進項目,對于廣泛探索項目管理建設、生動展現大運河文化在推動文明發展、生態發展、經濟發展的卓越成就方面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管理建設探析要深刻把握大運河文化的歷史內涵和當代價值,讓歷史說話、讓遺產說話、讓文化說話,展現中華文化多元發展的方向,從更寬更廣的層面策劃謀篇、規劃布局,深刻體會大運河文化的深層內涵,賦能沿線城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增強世界影響力,讓古老運河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面向世界亮出“金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