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靈
(濟南中德骨科醫院骨科,山東濟南 250023)
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骨科常見退行性骨關節病,主要損害關節軟骨,其病理基礎主要為關節軟骨退變、磨損、剝脫。OA好發于負重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等,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OA的病因與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有研究表明,年齡、肥胖、創傷等與OA的發病相關[1]。臨床實踐中,藥物治療是優先考慮的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關節功能評估結果等合理選擇藥物種類,采取個體化給藥策略,能夠有效改善部分OA患者的癥狀,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2];而對于藥物療效并不顯著的患者,手術治療是矯正畸形、改善關節功能的重要選擇。關節鏡微創手術是OA患者治療的常用術式,與傳統術式相比,在關節鏡的支持下,術者能夠更加精準地完成手術操作,手術過程造成的侵入性損傷程度也較輕,患者術后恢復進程加快,但術后有病情復發的風險[3]。針對OA患者的治療,有報道指出,富血小板血漿(PRP)可促進軟骨退變缺損的修復,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與關節功能[4]。基于此,為改善OA患者的手術療效,探明PRP在OA患者微創手術治療中的實際價值,本研究對微創手術加用關節腔內注射PRP的作用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濟南中德骨科醫院收治的11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齡40~65歲,平均年齡(52.80±8.16)歲;病程10~20年,平均病程(15.09±3.22)年。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齡40~65歲,平均年齡(52.25±7.20)歲;病程10~20年,平均病程(15.55±3.2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濟南中德骨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OA的相關診斷標準[5];②有微創手術指征。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重癥軀體疾病;②近半年服用過免疫抑制劑等藥物。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微創手術:①合理選擇手術入路,通過關節鏡探查膝關節病變情況;②切除滑膜皺襞,松解髕骨外側支持帶,去除關節內部的游離體,切除骨贅,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半月板進行修整;③對膝關節內部的不穩定軟骨碎片進行修整,確保其與穩定軟骨邊緣保持良好接觸,并對軟骨邊緣進行修整,使其呈斜坡狀;④在軟骨缺損區鉆孔,直徑與深度為3 mm,降低關節腔的灌注壓力,去除積液,并觀察血液的凝結情況;⑤對組織修復情況進行檢查。觀察組患者行微創手術聯合關節腔內PRP注射。微創手術方法同對照組,PRP注射方法如下:①手術結束30 min后,患者取平臥位,患側膝關節適當彎曲,角度保持在120°~150°;②常規局部麻醉與消毒,完成患膝內外兩側的進針操作,穿刺至關節腔內,注入2 mL PRP;③膝關節屈伸活動,活動次數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確定。首次注射后,每隔1周進行PRP注射(共計6次),注射前評估膝關節積液情況,必要時先抽出積液,保證PRP在關節腔內的均勻分布。PRP的制備方法:①常規抽取10 mL靜脈血,采取二次離心法[6]對樣本進行處理;②離心濃縮后,去除上層貧血小板血漿,得到2 mL PRP;③向PRP中加入10%氯化鈣0.2 mL,激活PRP。制備過程涉及的儀器主要為微量分子醫用離心機(博科,型號:BH-16MR)。
1.3 觀察指標 手術治療后隨訪6個月,對患者的整體療效進行評估:①膝關節功能。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7]進行評價,量表共8個項目,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則關節功能越好。②骨關節炎指數。采用美國西部安大略與麥克馬斯特大學的骨關節炎指數(WOMAC)量表[8]進行評價,量表共3個維度,得分越高,則炎癥越嚴重。③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9]進行評價,分值越低則疼痛越輕。④臨床療效。按既定的評價標準,對患者的整體療效進行評定:各項癥狀基本消失,關節功能恢復,隨訪期間未見復發,工作與生活基本不受影響,則為顯效;各項癥狀有明顯好轉,關節功能基本正常,隨訪期間未見復發,關節活動輕度受限,則為有效;治療后癥狀無明顯變化,關節活動受限,有病情復發情況,則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⑤不良反應,包括局部紅腫、疼痛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比較(分, ±s )

表1 兩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比較(分, ±s )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5 44.04±9.88 66.16±10.04*對照組 55 41.60±9.32 56.35±9.33*t值 1.330 5.313 P值 0.186 <0.001
2.2 兩組患者的WOMAC比較 兩組患者的WOMAC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WOMAC比較(分, ±s )

表2 兩組患者的WOMAC比較(分, ±s )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WOMAC:骨關節炎指數。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5 50.36±6.21 25.64±6.45*對照組 55 51.18±6.05 33.62±6.10*t值 -0.700 -6.666 P值 0.486 <0.001
2.3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分, ±s )

表3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分, ±s )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VAS:視覺模擬評分法。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5 7.51±1.14 3.64±1.53*對照組 55 7.45±1.14 5.95±1.25*t值 0.252 -8.652 P值 0.802 <0.001
2.4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患者均未見嚴重并發癥。注射期間,觀察組患者有4例出現局部紅腫、疼痛,經冰敷、休息后,癥狀在短期內消退。
OA患者常見關節軟骨損傷,表現為關節腫痛、活動受限等癥狀。OA患者關節內一般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機械磨損,碎屑被吞噬時分泌出的炎性積液會加重關節損傷,導致病情持續惡化。PRP是自體全血離心處理后制備的血小板濃縮物,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與生長因子。從臨床應用效果看,注射PRP的短期療效不及激素類藥物,但長期應用的效果明顯更優,且治療過程不會產生多次注射激素的副作用[10]。目前,注射PRP技術已在肩關節痛、慢性潰瘍、神經病理疼痛等多個領域有重要應用,而在骨科領域,有臨床資料顯示,PRP內的生長因子能夠為骨組織的再生提供促進作用,注射PRP可改善患者的軟骨損傷[11]。因此,將PRP應用于OA患者的治療,可加速骨組織的再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綜合考慮各類OA的患病率、病例選取的難度及研究的現實價值等因素,本研究主要選取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例,通過試驗性研究,對比加用PRP注射治療前后的療效差異。
本研究主要選擇五項指標:膝關節功能、骨關節炎指數、疼痛程度、臨床療效以及不良反應。其中,膝關節功能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反映兩種治療方案實施前后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患者的組間差異能夠說明關節腔內注射PRP對關節功能恢復的作用;骨關節炎指數是癥狀評估的重要指標,OA發病與關節軟骨損傷密切相關[12],治療前后骨關節炎指數的變化,可提示PRP注射對軟骨損傷的治療作用;疼痛是OA患者術后的常見問題,微創手術的廣泛應用雖然顯著降低了OA患者的術后創傷,但術后疼痛帶來的不良刺激仍然存在,降低術后疼痛,是改進OA治療策略的重要方向;不良反應對應PRP注射治療的安全性評估,在原有微創方案的基礎上加用其他治療方式,需要確保治療過程的安全性,故統計注射PRP期間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例數,則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分別為(66.16±10.04)分和(56.35±9.33)分,WOMAC分別為(25.64±6.45)分和(33.62±6.10)分,觀察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和WOMAC分均優于對照組,即相較于單純微創手術治療,加用PRP注射治療,更有助于患者癥狀的控制以及關節功能的恢復;觀察組、對照組的VAS評分為(3.64±1.53)分和(5.95±1.25)分,觀察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注射PRP可降低患者的術后疼痛水平,減少OA患者術后的鎮痛需求。整體療效方面,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為96.36%高于對照組的76.36%,本研究采取的評價標準主要有關節疼痛、患側肢體活動情況等,觀察組的整體療效更優,說明注射PRP能夠促進患者術后的恢復。分析其原因,考慮與PRP內生長因子可加速骨組織再生、促進損傷愈合等有關。在PRP處于激活狀態時,可釋放轉化生長因子(有促進血管上皮細胞修復再生的作用)、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對膠原蛋白的產生及組織修復有促進作用)等多種可加速創傷愈合作用的成分,繼而激活相應受體,發揮促進類骨質、膠原合成等效果。從釋放原理看,血小板粒子中的生長因子處于無活性狀態,進入組織間隙后,生長因子被激活,依靠脫粒作用釋放內部已合成的生長因子。從生長因子釋放到發揮促進作用,整個過程中生長因子并不直接進入細胞內,僅加速損傷愈合,對靶細胞的遺傳特性無明顯影響[13]。在骨性關節炎手術治療領域,安全性是手術治療過程不容忽視的要素,治療過程中,要保證PRP注射治療的效果,PRP需均勻分布在關節腔內,腔內積液過多會直接影響PRP注射的實際療效,因此,注射PRP前有必要對關節處的積液情況進行檢查。本研究中,部分患者注射PRP后出現局部紅腫、疼痛等情況,但經簡單處理后,相關癥狀能夠在短期內消退,提示其安全性良好。本研究尚存在局限性,如選取的樣本單一、樣本量較少,未就PRP注射影響WOMAC評分的機制進行具體分析等。
綜上所述,在OA患者手術期間,注射PRP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與術后疼痛問題,降低骨關節炎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