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錦義 姜景平 汪福昌 (景德鎮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江西 景德鎮 333000)
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的急癥,患者會發生急性大量失血,造成周圍循環衰竭,嚴重時可引起休克癥狀,若未能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干預措施,隨著出血量增加,可導致窒息,危及患者生命〔1,2〕。因此,正確認識老年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特征,早期識別消化道出血發生狀況,并及時給予對應處理措施,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積極尋找影響老年消化道出血的相關因素,對老年消化道出血進行防治具有積極意義。研究證實,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胃腸道疾病密切相關,不僅可損害消化道組織,還可牽連其他臟器組織〔3〕;非甾體抗炎藥具有良好抗炎、解熱、鎮痛、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但長時間使用可引起惡心、上腹部疼痛等胃腸道反應〔4〕。由此推測HP 感染、非甾體抗炎藥使用可能與老年消化道出血相關。本研究旨在觀察老年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征,并分析老年消化道出血與HP 感染、非甾體抗炎藥物使用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景德鎮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40 例老年消化道出血患者,將其納入出血組;另取同期于消化內科就診的40 例未發生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納入未出血組。年齡60~77 歲,平均(68.13±3.66)歲。納入標準:①出血患者符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流程專家共識》〔5〕中相關診斷標準;②出血患者經胃液隱血或大便隱血檢查結果顯示陽性;③存在腹部不適癥狀;④接受HP 檢測;⑤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膽疾病;②合并血液系統疾病;③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④合并惡性腫瘤;⑤近1 個月接受抗菌藥物、組胺H2 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治療。
1.2 消化道出血評估 患者存在嘔血、黑便等典型癥狀,經內鏡檢查明確出血部位則判定為發生消化道出血。
1.3 臨床特征 記錄患者臨床特征,包括出血程度(輕度出血:出血量<500 ml,占全身總血容量10%~15%;中度出血:出血量500~1 500 ml,占全身總血容量20%左右;重度出血:出血量>1 500 ml,占全身總血容量30%以上)、病因(胃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十二指腸潰瘍、吻合口潰瘍、復合性潰瘍、其他)、并發癥(感染、門靜脈血栓、無)。
1.4 臨床資料 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重指數、吸煙史〔吸煙指數(每日吸煙量×吸煙年限)≥200〕、飲酒史(飲酒時間超過5年,且平均每天飲酒量≥40 g)、糖尿病(符合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6〕)、高血壓(符合高血壓相關診斷標準〔7〕)、HP 感染〔收集患者清晨第一呼氣樣本,而后服用專門的沖劑(穩定核素13C 標記的底物),靜坐30 min,在此期間不能進食、飲水,最后全力將氣體呼出到另一收集試管中,將收集的兩份試管置于HP 檢測儀(HUBT20)上分析,測定服藥前后呼氣樣本中12C/13C比值,呼氣后12C/13C 比值減去呼氣前12C/13C 比值之差>4 則為HP 陽性,反之則為HP 陰性〕、非甾體抗炎藥物使用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Shapiro-Wilk 正態性檢驗、t檢驗、χ2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
2.1 老年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特征 老年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以輕度出血為主(輕、中、重度分別22、11、7 例),胃潰瘍(15 例)、十二指腸潰瘍(10 例)、急性胃黏膜病變(8 例)為其主要病因,吻合口潰瘍2 例、復合性潰瘍3 例、其他2 例。患者易并發感染(13 例),門靜脈血栓并發癥(5 例)。
2.2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出血組飲酒史、HP 感染、非甾體抗炎藥使用率高于未出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吸煙史、糖尿病、高血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n=40)
2.3 老年消化道出血與飲酒史、HP 感染、非甾體抗炎藥物使用的關系 將飲酒史(1=有,2=無)、HP感染(1=是,2=否)、非甾體抗炎藥物使用(1=是,2=否)情況作為自變量并賦值,將老年患者消化道出血發生情況作為因變量(1=出血,0=未出血),經多項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飲酒史、HP 感染、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物與老年患者發生消化道出血顯著相關(OR>1,P<0.05)。見表2。

表2 老年消化道出血與飲酒史、HP 感染、非甾體抗炎藥物使用關系的Logistic 分析
老年消化道出血可分為上消化道出血與下消化道出血,不同原因導致的消化道出血其治療方案也存在一定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男性所從事的勞動強度較高、勞動時間較長、承擔的社會壓力較大,易形成不良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加重胃腸道負擔,導致消化道出血發生率更高〔8〕。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為老年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且易并發感染、門靜脈血栓并發癥。因此,臨床需要明確老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并給予抑酸劑、H2 受體拮抗藥物、前列腺素E2、胃黏膜保護藥物等治療干預,同時應該積極預防感染、門靜脈血栓等并發癥,以改善患者預后。
消化道出血對老年患者危害較大,可引起貧血癥狀,嚴重時可影響人體循環功能,危害身體健康,若未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還可能引起繼發性腹膜炎,增加患者病死率〔9,10〕。因此,正確了解老年患者發生消化道出血的相關因素,并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對疾病的臨床防治十分有利。本研究經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飲酒史、HP 感染、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物與老年患者發生消化道出血密切相關。對上述因素進行逐一分析:①長時間大量飲酒可對胃黏膜產生刺激,引起消化性潰瘍或急性胃黏膜病變,進而引發消化道出血;此外,部分患者大量飲酒后還可出現嘔吐癥狀,急劇嘔吐可能引起噴門黏膜撕裂,進而導致消化道出血〔11〕。對此建議,老年人群應避免大量飲酒,減少酒精對胃黏膜刺激,從而降低消化道出血發生率。②HP 感染定植于患者胃黏膜,大量釋放酯酶、胃蛋白酶等代謝毒物,對胃黏膜保護屏障產生損傷〔12〕;同時其還可誘導細胞釋放多種炎癥因子,引起炎癥反應,加重胃黏膜損害,進而增加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13,14〕。此外,HP 黏附上皮細胞可減低微絨毛,使細胞間連接消失,消耗細胞中黏液顆粒,并呈空泡樣改變,細胞與細菌間產生淺杯樣、黏著蒂結構,增加消化性潰瘍發生率,進而引起消化道出血〔15,16〕。由此,建議臨床針對存在HP 感染的老年患者積極采用鉍劑、胃酸抑制劑、抗生素三聯或四聯療法,清除HP,以減少HP 感染所致的消化道出血。③非甾體抗炎藥物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洛索洛芬、雙氯芬酸鈉、對乙酰氨基酚等,具有脂溶性的特質,可對胃黏膜產生直接損傷,并降低胃腸道黏膜血管再生能力,影響胃黏膜自我修復能力,引發消化道出血〔17〕。此外,非甾體抗炎藥物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影響胃黏膜屏障功能,增加消化道出血發生風險〔18〕。對此建議,針對消化道不適的老年患者盡可能減少非甾體抗炎藥物使用,減輕其對胃腸道損害,進而減少消化道出血的發生;或給予質子泵抑制劑治療,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屏障,以預防消化道出血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