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威 胡 雨
胡 雨,廣州市番禺區招商辦公室投資引進部職員。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服裝消費國和生產國。近幾年,我國服裝產業發展加快,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為我國出口創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服裝作為基礎可選消費品,行業增長與宏觀經濟具有較強的關聯性。隨著后疫情時代服裝產業綜合成本上升、消費需求不夠旺盛等因素影響,服裝產業增長較為緩慢。2021年我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類商品零售額達9974.6億元,同比增長13.04%,兩年平均增長2.4%,仍低于2019年同期增速0.2個百分點。但是我國服裝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克服了物流不暢、運費飆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等諸多困難,表現出強大的發展韌性。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1年中國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額達1702.63億美元,同比增長23.93%,兩年平均增長7.7%。紡織服裝產業作為我國產業鏈完整、國際競爭力較強的產業之一,在后疫情時代面臨著不同層面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企業成本壓力劇增,因疫情造成的原材料采購困難、價格上漲、物流停滯等不利因素導致部分服裝生產滯后、工廠無法按期交貨等。另一方面我國服裝產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缺乏技術創新能力,難以突破國外貿易壁壘。因此如何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服裝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我國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紡織服裝產業新發展格局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課題。
紡織服裝產業是廣東省廣州市的傳統優勢產業,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制造品類齊全,產業鏈條完整,交易規模龐大。隨著傳統制造環節利潤縮減,廣州市紡織服裝產業不斷加大資源整合、設計開發、品牌建設、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投入,力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向產品和服務創新要效益,向資源整合、產業協同要增長,不斷彌補產業短板。其中,廣州市番禺區是全國具有代表性的服裝產業集群基地,聚集了一大批服裝制造廠和服裝制造工人,形成了強大服裝供應鏈,中國高爾夫服飾第一股比音勒芬、全球獨角獸企業希音(SHEIN)公司等國內外知名服裝企業均在番禺區設立了總部或生產基地。以廣州市番禺區為例,摸查服裝產業現狀,剖析制約服裝產業發展的瓶頸,探索服裝產業數字化轉型的路徑,有利于豐富我國服裝產業轉型發展的理論研究。
服裝產業是廣州市傳統優勢產業,紡織服裝產業鏈是番禺區重點打造的13條現代產業鏈之一,也是廣州市21條重點產業鏈中時尚產業的重要內容。番禺區擁有較為完整的服裝制造產業生態鏈,形成了從上游纖維加工到研發設計、成衣制造、營銷渠道、品牌管理等一系列完善的產業體系。番禺區聚集著一大批中小服裝工廠和服裝產業工人,這些服裝加工廠承擔了全國乃至全球快時尚服裝相當一部分產能。據統計,截至2022年3月,番禺區共有經營范圍與服裝相關的市場主體34689家,其中服裝制造類市場主體7281家,服裝銷售類市場主體27408家。番禺區服裝制造企業主要集中在南村鎮、大龍街、大石街、洛浦街、石碁鎮等鎮街,尤其是在南村鎮塘步東村方圓3公里的范圍內聚集了中小服裝工廠上千家,是廣州13行等眾多專業批發市場及希音供應鏈的源頭工廠(詳見圖1)。

圖1 截至2022年3月番禺區服裝制造類市場主體分布圖(個)數據來源:番禺區統計局及各相關鎮街統計辦。
據摸查,目前番禺區服裝產業“四上”企業共有199家,其中41家企業是新上規企業,占比20.6%,表明近年番禺區服裝產業增長發展較快。2019年至2021年,番禺區服裝產業199家“四上”企業營業收入總額分別約為121.42億元、132.50億元、185.0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約9.12%和39.62%(詳見圖2);納稅總額分別約為3.54億元、3.95億元、5.6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約11.38%和42.44%(詳見圖3)。

圖2 2019—2021年番禺區服裝產業“四上” 企業營業收入總額(萬元)數據來源:番禺區統計局及各相關鎮街統計辦。

圖3 2019—2021年番禺區服裝產業“四上”企業納稅總額(萬元)數據來源:番禺區稅務局。
1.服裝產業“四上”企業營收情況分析
番禺區服裝產業“四上”企業2021年營收為20億~25億元的有比音勒芬1家企業,約占0.5%;15億~20億元的有廣州希音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1家企業,約占0.5%;10億~15億元的有亙嘉服飾1家企業,約占0.5%;5億~10億元的有廣州希音國際進出口有限公司、廣檢集團等2家企業,約占1%;3億~5億元的有匯璟服飾、韻華服飾、恒和服飾等3家企業,約占1.5%;2億~3億元的有布言布語服飾、猜想服飾、細刻網絡等10家企業,約占5%;1億~2億元的有南柒星無紡布、戴利服裝、龍倡花邊、環亞制衣等21家企業,約占10.6%;5000萬~1億元的有捷進制衣、佳達制衣、北歐時刻等34家企業,約占17.1%;5000萬元以下的有冠田紡織、閱尚服飾、哲霖制衣等126家企業,約占63.3%。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番禺區服裝產業呈金字塔型分布,處于金字塔頂部的8家龍頭企業營收約占服裝產業“四上”企業營收總額的43%,龍頭帶動作用十分明顯;處于金字塔腰部的企業只有31家,其余大部分企業營收在5000萬元以下,說明傳統服裝企業大部分規模不大(詳見圖4)。

圖4 2021年番禺區服裝產業“四上”企業營收區間結構(個)數據來源:番禺區統計局及各相關鎮街統計辦。
2.服裝產業“四上”企業納稅情況分析
番禺區服裝產業“四上”企業2021年納稅額在1億元以上的有比音勒芬1家企業,約占0.5%;5000萬~1億元的有廣州希音國際進出口有限公司1家企業,約占0.5%;1000萬~5000萬元的有廣州希音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廣檢集團、布言布語服飾等3家企業,約占1.5%;500萬~1000萬元的有猜想服飾、捷進制衣、匯曄電商、賞之析服裝等4家,約占2%;100萬~500萬元的有奶糖派服裝、天物新材料、朗歐服飾等59家,約占29.7%;100萬元以下的有戴利服裝、雅達菲服裝、意韻服飾等131家,約占65.8%。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番禺區服裝產業的納稅情況與營收情況相匹配,也呈金字塔型分布。納稅額在500萬元以上的9家企業處于金字塔頂部,約占服裝產業“四上”企業納稅總額的72%,龍頭企業稅收貢獻突出;納稅100萬元以下的企業占服裝產業“四上”企業的絕大部分,說明傳統服裝企業創稅能力較弱(詳見圖5)。

圖5 2021年番禺區服裝行業“四上”企業納稅區間結構(個)數據來源:番禺區稅務局。
番禺區已形成較為完備的服裝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目前超3.4萬家服裝企業集聚在番禺區,其中有7281家為服裝制造企業,主要集聚在南村鎮、大龍街、大石街、洛浦街、石碁鎮等鎮街。佳達制衣、捷進制衣、環亞制衣等一批專注于服裝制造的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實力雄厚;服裝批發零售企業、品牌貿易商等在番禺區也分布廣泛。番禺區宜業宜居的環境集聚了一大批服裝產業的優秀人才,為服裝產業集聚發展提供了人才基礎。基于服裝制造產業基礎、區位交通、對外貿易等方面的優勢,番禺區服裝制造企業加快向產品設計研發、供應鏈反應速度、品牌營銷等方面轉型升級。
番禺區服裝品牌經過幾十年的沉淀,涌現出一批聚焦快時尚服裝產業的新興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如高爾夫服裝龍頭企業——比音勒芬;集商品設計、倉儲供應鏈、互聯網研發及線上運營于一體的服裝出口跨境電商互聯網公司——希音公司、細刻網絡;淘寶童裝第一品牌——辰辰媽;集設計、生產、營銷為一體的國內知名女裝品牌——諾曼琦、達衣巖、謎底;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在線預約、免費上門量體、全品類服裝個性定制生產的商務男裝定制品牌——眾投科技;為服裝企業提供IE軟件以及精益標準化管理體系建設整體解決方案——春曉科技;服裝數字化龍頭服務機構——眾創衣聯等等。比音勒芬、希音、辰辰媽、諾曼琦、尚捷云等5家企業均成為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副會長單位。這些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成為番禺踐行“老城市新活力”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
服裝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是番禺區服裝產業體系建設的關鍵一環,對服裝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日趨明顯。如比音勒芬通過賽道精耕、特色創新、科技賦能等方式實現了近10年業績的持續高增長,成為高爾夫運動服飾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具有“專精特新”企業特征。比音勒芬著力打造服裝柔性供應鏈產業集群,建設服裝文化產業園區,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服裝零售行業智能化發展。希音公司通過自建的數字化供應鏈與網站、APP銷售自營品牌,目前直接服務全球超150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并入選《2021年全球獨角獸榜單》。希音的品牌出海已獲得全球海外用戶的認可,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產品銷售持續增長。希音公司在番禺區擁有一批粘性極高且合作多年的供應商。該公司要求其供應商合規經營,提高服裝生產標準,改善生產環境,從而帶動番禺區服裝制造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番禺區擁有強大的服裝供應鏈生態系統,以完整的服裝產業鏈和較低的生活成本集聚了大批優質服裝生產工人,保證了服裝設計、打樣、加工、銷售等程序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為服裝創新、引領時代潮流奠定基礎。而類似希音的跨境電商平臺基本是以小批量、多產品、高頻次的下單模式,只有番禺區的柔性制造、敏捷供應鏈才能跟得上。這也是希音公司選擇在番禺建立供應鏈中心的重要原因。如今番禺區已擁有研究、設計、投料、生產、定制、引進、批發、銷售等環節配套的完整服裝產業鏈,完成整個服裝產業流程最多需時兩周,最快只需7天,而其他地區至少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番禺區快速、高效、聯動等服裝供應鏈優勢,是北京、上海等城市難以超越的。
服裝行業成本不斷上升。以往服裝面料價格比較穩定,很少出現明顯的波動,受疫情和地緣政治危機的影響,占面料生產最多的棉紗和各類化纖制品等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從2021年初至今,棉花價格上漲了近1倍,化纖制品價格漲幅也在30%至50%之間。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服裝企業卻往往不敢漲價,無法將成本上升的壓力傳導至終端銷售市場。面臨著兩頭承壓的困境,生產企業普遍陷入利潤大幅縮水甚至虧損的境地。番禺區服裝企業受擴大生產空間不足、綜合經營成本上升、其他城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等因素影響,存在部分企業外遷的風險。
據統計,番禺區服裝企業中獲得高新技術企業稱號的只有7家,占服裝制造企業不到1‰。服裝制造業目前還是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大量中小型服裝生產企業,部分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沒有現代化的管理體系,難以進行正規的產業管理。服裝生產工人學歷水平普遍不高,只有小部分服裝制造企業配備先進的數字化生產管理系統和智能制造設備,較高的系統維護與升級成本也成為工廠的較大負擔。
據實地調查,番禺區服裝生產企業普遍反映目前服裝行業出現“招工難”“用工荒”等現象,一方面部分紡織服裝企業轉移到欠發達地區使得番禺區紡織服裝企業勞動力短缺。目前番禺區服裝生產工人以70后、80后為主,年輕一代不愿意進廠工作,導致服裝工人出現斷代現象。另一方面不少服裝生產企業勞動合同制度不健全,為減少用工成本,未及時給工人購買社保、醫保、意外保險等,而且工人每天工時較長,收入不高,造成工人工作不穩定。
番禺區目前還沒有出臺服裝行業相關扶持政策,對服裝產業規劃、業態定位研究引導不夠,相對于廣東省其他市區在政府扶持方面較為薄弱。如深圳市在2020年發布《深圳市時尚產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計劃操作規程》,單個項目資助金額最高可達800萬元;廣州市黃埔區在2022年4月發布了《廣州市黃埔區商務局 廣州開發區商務局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廣州市黃埔區 廣州開發區跨境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若干措施實施細則的通知》,扶持獎勵最高可達300萬元;廣州市增城區正在制訂《廣州市增城區服裝產業監管和扶持辦法》。
番禺區服裝企業普遍反映倉儲空間供給不足,成本遠高于廣州周邊城市,而且企業各自租用倉庫,未能實現資源的高效共享、協同利用。近期因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國內成品油價格年初以來也出現多次上調,外貿出口運費持續高企,多家快遞物流公司上調運費;再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地區物流不能及時送達,導致客戶退貨。
紡織服裝產業是高度市場化競爭的行業,市場集中度低,小微企業數量龐大,行業利潤率低,企業生存壓力大,處于供應鏈邊緣的中小紡織服裝企業在融資問題上尤為突出。番禺區紡織服裝產業的金融融資體系不夠健全,企業資金主要用于原料采購、設備投入和研發生產,多以現金(個人賬戶)結算為主。以個人賬戶進行支付結算的收入不能并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流水,導致應稅營業收入減少,未能反映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進而銀行難以獲取企業真實的經營數據,貸款授信難以審批。
番禺區的服裝企業大多分布在南村鎮、大石街、洛浦街等城中村內,規模不大、管理不夠規范,產業集約化程度低。由于城中村內住宿、吃飯等生活成本相對較低,服裝產業工人多在此集聚,服裝企業開在城中村內也容易招工。南村鎮塘步東村、里仁洞村、羅邊村、新基村、南村村等納入舊改范圍,城市更新將對番禺區服裝產業生態產生較大的影響,城中村內大批與跨境電商平臺配套的小微服裝工廠必將迎來一輪升級或外遷。
目前番禺區服裝推介活動較少,缺乏區域品牌整體形象的塑造,除了比音勒芬、希音等幾家大品牌,區內大部分服裝品牌宣傳力度偏少,沒有形成宣傳效應,時尚之都的定位沒有得到強化,難以向國內外展現番禺品牌知名度、產業特色以及完善的服裝產業鏈。
為推動時尚產業發展,我國應發揮服裝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大力構建“鏈長制”,既要切實解決好當前服裝企業面臨的空間不足、成本上升、企業外遷等問題,又要全力推動服裝企業提質量、創品牌、拓市場,加快服裝產業向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轉型升級,強化產業鏈招商,打造時尚產業集群,努力形成老產業激活新動能的生動局面。
一是具有服裝產業基礎的地區可推動服裝產業“鏈長制”構建工作,發揮“鏈主”的牽引作用,培育一批知名服裝龍頭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加強頂層設計,實施“一鏈一策”“一群一策”,匯聚產業鏈資源,推動數字建“鏈”、綠色強“鏈”,共同構建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建立產業鏈行業聯盟,切實推進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規范服裝企業生產經營。部分服裝龍頭企業正抓緊開展合規性審查工作,要求其供應鏈企業規范經營、誠信納稅,打造樣板工廠,要求今后其供應鏈企業要按照樣板工廠的標準來生產運營。各地應指導服裝企業進一步規范經營管理,推動服裝行業轉型升級。通過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健全社保醫保制度,加強工人勞動保障等措施,提高服裝工人工作生活幸福感、獲得感。各地可探索為服裝企業招聘技術工人提供補貼,降低企業人力成本,并在評選勞動模范時給予服裝產業工人代表一定的名額,在服裝技術人才入戶、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支持,增強服裝產業工人的榮譽感,提升其社會地位。
一是圍繞鼓勵自主創新、人才培養、產業集聚、合規經營、產業數字化、以投促引、倉儲物流、供應鏈金融、跨境電商等方面,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制訂服裝產業專項扶持政策,對行業龍頭企業予以扶持,提振企業發展信心,推動有能力的服裝供應鏈企業做強做大,引導企業提高生產、管理、技術、裝備水平,構建以質量、創新、人才、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內容的競爭力。二是深入推進服裝產業“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打造一批細分行業和細分市場領軍企業,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三是整理服裝行業名優產品名錄,加強優質服裝產業鏈供應商與服裝品牌企業對接,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成長,實現整條產業鏈良性發展。
通過新增工業用地,盤活村級工業園、村留用地,改造升級舊廠房等途徑建設服裝產業園。各地政府可出臺扶持政策,鼓勵村集體、持有土地物業的民企、社會資本與服裝龍頭企業合作,建設服裝產業園,在產業區塊調整、容積率提升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對園區開發方、入園企業分別給予一定的獎補。完善園區周邊交通設施、生活配套和商業服務配套,降低企業及工人的生產、生活成本。遴選適配服裝產業鏈企業進駐,發揮國內服裝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集聚中小企業,形成產業鏈配套完善、中小企業特色鮮明、公共服務平臺功能完善的新型特色專業園區。
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根據服裝產業特點,不斷創新體制機制。一是發揮各地高校、職中資源的優勢,加強產學研合作,鼓勵服裝企業與學校建立教學實踐基地,采取訂單式培養服裝設計、智能制造等熟手技工;鼓勵學校科研團隊與服裝企業開展項目深度合作,加快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二是加大就業服務平臺的建設力度,鼓勵校企舉辦紡織服裝專場招聘會,支持服裝相關專業學生在紡織服裝企業實習就業。三是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遴選服裝行業的專業培訓機構、知名院校等,面向服裝企業免費提供專業人才、跨領域人才、數字化人才以及高管人員的培訓服務。四是支持國內外知名設計師、設計機構設立研發基地總部,在產品創意設計等時尚產業上游建立產業型梯隊。
在新一輪數字經濟革命中,服裝產業應以消費者為中心、數字化技術為驅動的全新產業生態進行重組優化。一是鼓勵技術創新。支持服裝制造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鼓勵企業開展智能化成套裝備、自動化生產線和生產車間、生產經營信息化及供應鏈流程重組等改造,各地政府可對服裝企業購買高端智能化設備給予一定的補貼,促進傳統優勢產業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煥發新的活力和生機。二是推動智能化改造。利用政策引導,加快服裝設計、制造、管理、倉儲、物流配送等環節數字化系統集成應用,推動傳統服裝制造向先進制造、高端制造轉型。實施“智造”“定制”“上云”“賦能”計劃,加快服裝等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升級,推動企業上云上平臺。三是開展數字化營銷。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及移動支付等數字技術構建不同的場景,引入云貨架、AR試鏡等新興技術,從視覺、觸覺體驗入手,力求給消費者“沉浸式”體驗的門店服務。支持品牌服裝企業通過人工智能改造線下實體店,通過數字化技術對消費者的體驗進行管理分析,實現服務智慧化。
一是實施以投帶引,以“招商+投資”為抓手,以“引鏈”“補鏈”“強鏈”為產業投資目標,重點圍繞服裝產業鏈缺失環節、薄弱環節開展招商和產業投資,鼓勵引導基金投資公司投資服裝產業成長性、合規性較好的企業,引導企業品牌經營,上市發展。二是引導金融機構積極對接紡織服裝企業,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針對本地服裝企業的訂單、倉單、預付款、應收賬款等開發合適的供應鏈金融產品,支持服裝龍頭企業與金融機構合作,合理利用產業鏈數據資源為金融風控提供精準依據,為服裝供應鏈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并加速中小服裝企業合規經營、擴大稅基。
一是物流業與紡織服裝業實現協同與融合發展,有利于紡織服裝業降低成本,深化產業鏈的分工合作,優化產業結構。建設現代物流與供應鏈體系越來越成為服裝產業升級和增強競爭力的重點。鼓勵建設服裝物流倉庫,各地政府可探索通過補貼的方式引導國有企業、社會資本利用村級工業園、村留用地、土地物業等,建設服裝物流園區或共享云倉。各地政府可牽線本地物流公司與服裝企業合作,利用其倉庫、車輛、關務、人力及設備等資源為廣大服裝企業提供全流程物流服務,務求降低服裝企業倉儲、運輸成本。二是支持服裝企業與本地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簽訂質檢合作協議,以抱團采購的方式降低服裝質檢價格,縮短質檢時間,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一是評選“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縣)、特色城(鎮)”是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為推進服裝產業集群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自2002年開展至今,已在全國認定了197個產業集群。各具有服裝產業優勢的地方政府可緊抓時尚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啟動“中國服裝名城”“中國服裝名鎮”等申報工作,整合產業發展力量,以打造數字時尚先行區為特色,創建區域品牌,助力本地服裝產業實現新突破。二是推動區域品牌宣傳,著力把重點商圈打造成為服裝創新策源地、名牌服裝集聚地、時尚潮流引領地,通過引入“時裝周”,創辦“品牌服裝直播大賽”,打造服裝品牌一條街、產品展示館、全球賣家綜合服務平臺等,提升區域服裝品牌的影響力和美譽度,集中展現服裝創新力量、設計力量、品牌力量,擦亮服裝產業城市新名片。三是支持外貿新業態對接傳統產業鏈,加快推進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吸引知名直播和跨境電商平臺,在拓展國外市場的基礎上,構建多元化市場渠道,發展個性化服裝品牌,助力打造定制之都,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著力開拓國內市場,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紡織服裝產業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