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明
景德鎮,一座具有1700多年置鎮歷史的文化古鎮,因瓷而生、因瓷而名、因瓷而興,是江西“千年瓷都”的歷史見證,是中國陶瓷文化的一張名片。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通過將瓷器銷往世界,不僅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入,讓百姓富足,創造了“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榮景象。同時,還大大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瓷器的英文“CHINA”成為中國的簡稱與景德鎮瓷器文化對外傳播不無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景德鎮陶瓷文化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前工業文明的發展史,景德鎮陶瓷被西方社會譽為“白色的金子”而享譽世界。[1]2019年8月,國家發改委和文旅部印發《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明確指出:“景德鎮瓷器是世界認識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號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并要求“加強陶瓷文化保護傳承創新”“推動陶瓷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在景德鎮陶瓷文化發展中,必須要深入挖掘景德鎮陶瓷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探索景德鎮陶瓷文化現代傳承的可行路徑,這對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景德鎮優秀陶瓷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景德鎮陶瓷生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研究顯示,景德鎮陶瓷的歷史遠不止17 000年。20世紀90年代,中國和美國考古隊聯合對江西萬年縣仙人洞、景德鎮樂平洪巖洞等進行挖掘,出土古人類燒制的夾砂紅陶片,被譽為是“天下第一陶”,據碳14測定,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燒制陶片[2]。可見,從歷史源頭來看,景德鎮是江西境內最早發現古人類遺址的地區,而其所燒制的陶器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藝術精品。正是如此,景德鎮才有“千年瓷都”之名,成為中華民族陶器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那么,從有歷史記載開始,景德鎮陶瓷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是怎樣的呢?
古人以土燒制陶,是一種簡單的制陶方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陶變成了“瓷”,無論從實用性、藝術性來看,瓷顯然都比陶更勝一籌。景德鎮陶瓷文化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嶄露頭角,應是在漢唐時期。史料記載:“新平冶陶,始于漢世”。也就是說,在漢代之時,景德鎮的陶瓷已有了相當的發展,此時的陶瓷,表現為“自身粗,體甚厚,釉色淡而糙”的特征,也就是說,仍然保留著陶的特征,而在瓷方面的發展不夠明顯。進入唐朝之后,陶瓷技術已獲得顯著突破,真正意義上的“瓷”開始出現,史料記載:“唐武德中,鎮名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于朝,于是昌南鎮瓷名天下。”“昌南鎮瓷”即為景德鎮陶瓷,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景德鎮陶瓷已然真正進入大眾視野,諸如“青瓷”“白瓷”等開始為世人所推崇。
中國歷史進入宋代,經濟社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現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繁榮景象,對于陶瓷的需求也進一步增加。景德鎮陶瓷燒制開始進入官窯時期。昌南鎮被宋真宗趙恒賜名“景德鎮”,并一直沿用至今。在當時所燒制的陶瓷中,器底均有“景德年制”的字樣,可見,景德鎮陶器的盛名。靖康之變,宋室南遷,為景德鎮陶瓷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諸多能工巧匠、文人雅士移居江南一帶,實現了景德鎮陶器在燒制、藝術等方面的突破,傳統的景德鎮白瓷已然實現華麗轉變,開始向胎質細膩、致密、潔白、釉層較厚、釉色瑩潤青翠、青中閃白、白中透青的影青瓷轉變,奠定了景德鎮陶瓷技藝在官窯中的領先地位[3]。元代時期,景德鎮陶瓷技藝實現了劃時代的發展,因青花瓷的成功燒制,景德鎮陶瓷進入了彩瓷時代,正是由于景德鎮燒制陶瓷技術的創新發展,朝廷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這是當時唯一的一個管理陶瓷行業的官辦機構,由此,景德鎮真正成為“皇家官窯”。
基于景德鎮陶瓷在技藝中的獨特地位。明洪武二年(1369),景德鎮被朝廷特設為“御瓷廠”,由此,開啟了景德鎮“皇家官窯”的盛世局面。一直到清朝,景德鎮御瓷廠可謂是一枝獨秀,陶瓷產量和陶器工藝方面均在全國處于絕對地位,成為“天下窯器之所聚”之地。在此過程中,景德鎮陶瓷發展堅持兼收并蓄、不拘一格、博采眾長的原則,消化和吸收各地的陶瓷技藝,實現了陶瓷技藝的多元化發展,成功燒制出形態各異、款式新穎的陶瓷新品種,被譽為“開創了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鎮陶瓷發展進入了巔峰時期。此時的景德鎮陶瓷,無論是官窯亦或是民窯,在陶器造型、裝飾技法、藝術風格、藝術題材等方面都進入了高度繁榮時期。景德鎮陶瓷在各方面都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成為中國陶瓷發展的“代言人”。然而,進入乾隆中后期之后,由于西方陶瓷的快速發展以及晚晴社會的衰落,景德鎮陶瓷開始走向蕭條,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前。可見,景德鎮陶瓷的發展是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
進入近代之后,景德鎮陶瓷文化發展雖顯沒落之勢,但一些成就不容忽視。譬如:民國時期的“珠山八友”,在繼承景德鎮陶瓷傳統的基礎上,以揚州八怪為典范,以海派藝術家為榜樣,將詩、書、畫、印融入陶瓷粉彩瓷畫中,融合中西文化之精華,創造出落地新粉彩的陶瓷制作主題,并引領社會風尚。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了復興景德鎮陶瓷,在景德鎮地區建立了一大批國有瓷廠,包括建國瓷廠、人民瓷廠、東風瓷廠、紅旗瓷廠等“十大瓷廠”,此時的陶瓷生產,已不再囿于傳統的“官窯”“民窯”之特性,開始向多門類、多領域發展,包括工業用瓷、建筑瓷、特種瓷、美術瓷等諸多方面,不斷滿足社會發展對陶瓷的需求[4]。改革開放之后,景德鎮陶瓷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隨著社會需求的進一步拓寬,景德鎮陶瓷技藝步入嶄新時代,涌現出色釉彩、綜合彩、現代陶藝、現代青花、釉中彩等富于新工藝、新材料的現代陶瓷,彰顯了時代發展對景德鎮陶瓷的促進作用,為景德鎮陶瓷發展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景德鎮陶瓷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在現代性視野下,將其傳承好、發展好是歷史賦予景德鎮的重任。事實上,《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的實施,從根本上而言,就是為了實現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現代傳承。對此,景德鎮必須要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從文化軟實力入手,探索景德鎮陶瓷文化多元化傳承的鮮活模式,以期實現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現代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當今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諸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獲得空前的發展,在此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來傳播景德鎮陶瓷文化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現代傳承的題中之義。對此,要深度挖掘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內涵,以文化為根、以瓷器為軸、以歷史為線,將景德鎮陶瓷文化歷史演進中相關聯的技術工藝發展、文化名人、歷代帝王、遺址遺跡等進行深入挖掘、整合,把景德鎮陶瓷文化故事講深、講透、講活,并制作成短視頻、網頁等,利用融媒體進行廣泛傳播,讓景德鎮文化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最大范圍的傳播,彰顯其文化魅力。要建立景德鎮陶瓷文化名人館,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發展與諸多能工巧匠是密不可分的,包括景德鎮瓷器師祖趙慨(東晉)、霍仲初(唐代)、唐英(清代)、“珠山八友”(民國)等等,通過挖掘景德鎮陶瓷名人的史料及歷史貢獻,并通過抖音、微信公眾號、微博、網站等方式進行全方位推廣,講好景德鎮陶瓷文化發展的名人故事,使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助力景德鎮陶瓷文化傳播。要大力發展陶瓷文創產業,以“瓷”為元素、以瓷都、瓷路、瓷商為題材,創作開發一批與景德鎮陶瓷文化密切相關的文化創意產品,包括打造“古窯印象”文化景區、拍攝與景德鎮文化高度相關的影視作品等,形成立體化、多樣化的文創產業,拓展文化營銷的戰略思路。
景德鎮陶瓷文化傳播,說到底是一種器物文化的中國表達。在景德鎮陶瓷文化現代傳承傳播中,必須要以器物文化為核心,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實現多樣化發展。要面向現代化和全球化,感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訴求、時代風貌等,結合時代需求進行器物文化創新,創造出具有豐富時代內容的藝術精品,譬如:結合機場發展需求,創新開發生產具有傳統纖維地毯紋理并有陶瓷物理質感的“藝術陶瓷地毯”,不僅突出了陶瓷的實用價值,更增強了陶瓷的文化附加值,使景德鎮陶瓷愈發彰顯中國符號價值。要結合大型體育盛會、傳統文化元素、民風民俗等,將這些元素融入到景德鎮陶瓷文化藝術創作之中,使景德鎮陶瓷文化具有中國精神、深含中國文化、具有中國風格,譬如:以奧運會、亞運會等舉辦為契機,在創作中嵌入中國元素,創造出與體育精神相呼應的藝術作品,必將大大提升陶瓷文化的吸引力[5]。要強化協同合作,形成器物文化中心,堅持多頭合作的原則,整合政府機構、陶瓷文化研究院所、高校、陶瓷文化民間組織、市場主體等力量,發揮不同力量在景德鎮陶瓷文化現代傳承中的突出作用,圍繞如何打造藝術精品、如何創新工藝流程、如何規范市場發展、如何鼓勵藝術品原創性開發等主題,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支持、扶持,以激發不同主體的原創性激情,實現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繁榮。
千年瓷都景德鎮是世界古代制瓷業集大成者。陶瓷文化源遠流長,在其長期發展進程中,留下了大量的遺址遺跡,這些遺址遺跡成為景德鎮陶瓷文化發展的見證,更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現代傳承的寶貴遺產。對此,必須要做好遺址遺跡保護工作,在保護和開發中彰顯其應有的歷史價值。首先,要加快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陶瓷有數百年的官窯歷史,并留下大量民窯遺址,包括御窯廠遺址、落馬橋窯址、湖田窯遺址、樂平南窯古瓷窯址、高嶺土礦遺址、東埠碼頭等,這些都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珍貴資源,具有獨特的歷史底蘊,在申遺過程中,必須要突出對這些遺址遺跡的保護和開發,把申遺作為景德鎮陶瓷文化現代傳承的突出工作來抓,讓景德鎮這部活的“陶瓷歷史文化教科書”更好地真實展現[6]。其次,要建設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文化史,要將景德鎮打造成為中國陶瓷文化博物館之城,把大量具有歷史意義和歷史內涵的陶瓷制品在博物館中集中展現。同時,探索景德鎮陶瓷文化保護的新模式,譬如:建設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將歷代出土的御窯基因標本進行采集,建設開放型的共建共享數據庫,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數字化展示,打造享譽世界的陶瓷數字博物館,為文化的保護、研究、開發、仿制等保駕護航。
技術創新是第一生產力,在景德鎮陶瓷文化現代傳承中,必須要以材料技術創新為引領,通過技術創新來開發具有科技附加值的陶瓷精品,來不斷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陶瓷文化傳播和傳承。對此,要堅持以陶瓷新材料研究為重點,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優勢建設一批先進陶瓷材料研究所、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研究所等,強化對磁性陶瓷、高韌陶瓷和半導體陶瓷材料等的研發力度,并轉化為現實的生產能力,實現由科技研發向規模效益的轉化,不斷提升景德鎮陶瓷技術創新的影響力。同時,要以新型釉料和藝術設計技法制作為切入點,把傳統陶瓷工藝技法與現代陶瓷生產工藝相結合,既要傳承好景德鎮陶瓷制作的七十二道工藝,又要研發新的生產工藝流程,堅持藝術設計、工藝流程優化和文化創新的深度融合,講好中國故事,彰顯文化魅力,不斷提升景德鎮陶瓷的品質和附加值,讓古老的景德鎮陶瓷文化在現代視野下熠熠生輝。
總之,景德鎮是中國的“千年瓷都”,在中華民族陶瓷文化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景德鎮陶瓷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一大批璀璨的文化精品和工藝技術,從遠古的“燒制陶片”到漢唐時期的“白瓷”再到宋元時期的“影青瓷”“青花瓷”。進入新中國之后,景德鎮陶瓷又重新擔負起復興陶瓷的歷史使命,涌現出色釉彩、綜合彩、現代陶藝、現代青花、釉中彩等富于新工藝、新材料的現代陶瓷,為中國陶瓷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景德鎮陶瓷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堅持現代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原則,開發好、利用好、發展好景德鎮的千年瓷都文化,使其在現代性視野下獲得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