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佳
伴隨著我們中華民族一起成長起來的黃河文化,從新石器時代的萌芽到鼎盛再到衰落,歷經幾千載。新中國成立之后,黃河文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19年,習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黃河文化是奠定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在新時代,發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和實踐價值并以此來促進城市建設,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全長5464公里,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滋潤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她發源于青藏高原,流經西部地區的青海、甘肅等地,到中部地區山西、陜西和河南,最后到達東部地區山東,九曲蜿蜒最終匯入渤海。“滔滔黃河水,漫漫文明路。”我們的母親河孕育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從四大文明古國的古中國到四大發明,黃河母親始終都在熠熠生輝。
所謂文化,不僅指的是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語言文字、民族風俗習慣、科技、藝術等,也包括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思維方式、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等。黃河文化產生于黃河流域,是我們的祖先在千百年的社會生活中創造和積累出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涵蓋了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地理民風、文化藝術和價值取向等方面內容[1]。
黃河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藍田人、丁村人、河套人開啟了舊石器時代,陶寺、二里頭等遺存證明了中華民族的起源是黃河,由此構成根源文化;安陽殷墟、商都鄭州、天盛長安、神都洛陽、風華汴京等一座座王者之都,作為歷代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形成了古都文化;幾千年的朝代更迭,不同民族在成千上百次的戰爭中也經歷了成千上百次的文化碰撞,黃河用她那寬廣的胸懷一次又一次地進行吸收和摒棄,在此基礎上形成融合文化;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黃河文化的新篇章,幾千年來始終屹立在中華大地上的中華民族在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后都會勇敢地站起來,由此形成復興文化以及奮斗文化。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黃河不僅哺育著我們華夏兒女,也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從文化遺存到古代科技、歷史名城、文化典籍和藝術珍品,它們像一顆顆閃耀的鉆石散布在廣闊的黃河流域。黃河作為我們的母親河哺育了華夏民族的主體,現如今黃河兒女遍布中華大地并且走向世界。因此,黃河文化絕不僅僅是黃河流域的專屬,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黃河文化的傳承對我們解決當前城市發展問題有著較大的參考價值,不僅可以指導我們解決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問題,還可以為現代城市的高質量建設指引方向。
黃河流域孕育了大量的著名古都。發展到現代,有的城市依舊居于所在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位置,如河南省省會鄭州在古代曾是夏、商等八個朝代的首都,陜西省省會西安曾是西周、秦等十三個朝代的首都;有的城市用自己豐厚的文化積淀和燦爛奪目的文化遺產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的喜愛,如洛陽除了有龍門石窟、白馬寺等大批的歷史文化旅游景區,還有洛陽牡丹文化節、伏羲文化節等大量文化節日慶典;開封有清明上河園、菊花文化節等。文化的傳承與城市的發展密不可分,一座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的城市必然有著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城市真正的發展絕不能僅僅依靠經濟,只有在強大文化支撐下,城市的建設才能穩固發展。
“落葉歸根”是植根于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思想觀念,可“根”究竟在哪兒?藍田人、許昌人開啟舊石器時代,從西侯度人到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象征著黃河文化的繁衍發展,二里頭、陶寺等遺址證明了中華民族的起源,我們的祖先在這里繁衍生息、建功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個領域反復強調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長久發展最堅實的力量之源,一個民族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要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從歷史文化中更好地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對未來,在了解我們五千多年不曾間斷的歷史文化之后,自然而然地就能形成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越來越多的海內外華人在黃河尋根,他們發現伏羲、女媧、炎帝、皇帝、顓頊、帝嚳、帝舜這些中華始祖都曾在同一個地方生活過,于是炎黃子孫在每年農歷三月三日這一天齊聚新鄭黃帝故里參加拜祖大典,作為“龍的傳人”他們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根。黃河文化中的“根源文化”是凝聚海內外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建立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黃河流域在其中三千多年間都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帶。都城是人類社會的重要聚落形式,是一種歷史文化的象征,也是歷史文化的特殊產物。安陽殷墟、鄭州商都等古代帝都,給五千多年的華夏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黃河文化對城市建設的幫助在很多方面都有體現,但最為明顯的是城市中的建筑??v觀國內外的城市建設,文化對于城市建筑來講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比如美國的城市建設是以摩天大樓為中心,體現的是代表近代工業文明的高樓大廈,這與美國本身城市發展歷史相對較短有著很大的關系,他們缺少具有深層文化底蘊的建筑支撐,所能展現的主要是近代工業文明。歐洲的城市布局主要是以教堂、市政府、城市廣場為中心,體現的是歐洲的宗教文化背景。中國古代城市主要是以主體宮殿建筑為中心呈輻射性發展,比如北京的故宮。因此,文化傳承對城市規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黃河文化是黃河沿岸城市賴以生存的基礎和靈魂,于城市建設而言,黃河文化無疑是其文化根基,根基穩固,大樓才能屹立不倒。在城市規劃建設的過程中,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結構、建筑風格等都是我們需要注意的部分。
黃河流域地域遼闊,歷史歷久彌新,在千百年的朝代更迭中,國家領土擴大,百姓遷移,不同民族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歷史更迭中傳遞著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流最后實現多元融合。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秦國“天下一統”再到“三教合流”“胡漢交融”,每一次的文化碰撞,都能迸發出巨大的文明火花。對于黃河文化地標城市建設來講,黃河文化的發展絕對不能是對歷史和其他經驗的簡單復制,自古以來黃河文化的同化能力就非常強大,雖然她不斷遭受外部文化的入侵,但始終保持本心,以她博大的胸懷,接納著不同文化形態。打造黃河流域地標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我們要以黃河文化為主線,充分發揮各個城市的地域文化特長,將黃河文化與地域文化有機結合。以“融合文化”為基礎的黃河文化在黃河文化地標城市的建設過程當中是一筆非常重要的財富,我們應當積極傳承并發揮其在地標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自媒體是指普通大眾通過網絡等途徑向外發布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傳播方式。目前,國內傳播較為廣泛的有抖音、知乎等平臺APP,國外的Youtube、Facebook等自媒體傳播平臺發展已比較成熟。自媒體具有龐大的用戶基數,特別是粉絲量比較大的網紅、明星等用戶,其傳播能夠產生不可忽視的社會作用,甚至影響網絡輿論的形成。借助以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發展和宣揚黃河文化,打通黃河文化與大眾“最后距離”,如: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見證了中國文字的起源,我們可以邀請具有影響力的主播通過短視頻或者直播的方式在殷墟中國文字博物館講解中國文字的結構特征和演化歷程,用視覺感受沖擊大眾;洛陽牡丹文化節之際發動每一位在洛陽欣賞牡丹的游客通過個人自媒體賬戶將自己拍攝的視頻或者照片發布到網上,達到最大限度地文化推廣;新鄭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通過云參典的方式讓每一位海內外炎黃子孫都能參與到拜祖大典中去。黃河文化中所蘊含的“根源文化”、民族精神和“大一統”的主流意識,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維系我國和平安定和民族團結的精神文化支撐。借助自媒體平臺以新穎的形式展現給大眾不同類型的黃河文化,讓大眾盡可能多地去了解黃河文化,增強黃河人民的民族凝聚力,提升黃河人民的文化自信。
近年來,國家對黃河流域的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愈發重視,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成為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個地區都在不遺余力地保護黃河文化,將黃河文化更快地深入到城市建設中去,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受黃河文化的魅力是我們要著重注意的地方。北宋東京城在城市管理上打破里坊的限制,施行開放的街巷,沿街為市,沿巷作居,坊市結合,開創了一套新的城市格局并以此促進了北宋經濟社會的發展。疫情影響下的鄭州經濟發展受阻,在這種情況下,地攤經濟再一次出現在大眾眼前,大規模的健康路夜市、奧體中心夜市,小規模的小區樓下、沿街十字路口都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地攤,市民們開著小車,帶著泡面、自制飲品、各色小吃、衣服等,停在路邊掀開后備箱蓋開始了自己的擺攤生活,地攤上熱氣騰騰的煙火氣,是活色生香的生命力,因為市容市貌整改消失的煙火氣息,慢慢回來了。另外,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發動人民群眾進行創意設計、工藝美術、文藝剪紙等有關黃河文化的民間藝術作品,將這些作品帶進貼近人民生活的街道和公園,從街道規劃到風格都融入黃河文化或當地文化元素,讓人們在文化消費、文化體驗中切身感受黃河文化的內涵。
虛擬現實技術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融合了多媒體技術、傳感器技術、實時計算技術和人工智能等多學科技術,在視、聽等多重感官范圍里創造出高度逼真的數字化環境,參與者能借助數字設備在虛擬環境中實現身臨其境的人機交互體驗[2]。千百年來,黃河給我們留下了眾多文化地標。讓這些地標城市更好地傳播黃河文化給大眾需要借助強大的虛擬現實技術,參考各地圖書館的虛擬現實技術,將各座地標城市中最能展現黃河文化魅力的部分展現到大眾面前。比如,洛陽的黃河小浪底觀瀑節、白馬寺鐘聲迎新年、河洛文化旅游節,開封的東京禹王大廟會、國際風箏會、清明文化節,新鄭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輝縣的百泉藥交會等,將這些節日活動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展現到大眾眼前,讓大眾不必長途奔波就可以“親臨”現場體驗不同地標城市的黃河文化,進而提升黃河地標城市的影響力。傳統媒體的表達方式及信息載體很難將傳播內容全部展示出來,即使是很全面的報道,在經過圖片、文字、影像的剪輯篩選之后,最后呈現到大眾面前的信息都會大大減少。虛擬現實媒介可以無限地接近仿真傳播信息的發生環境,對城市環境、出土文物、城市文化等內容都可以借助技術進行模擬。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城市的發展與黃河文化的傳承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黃河文化中的“根源文化”“都城文化”“融合文化”等內容對于建立文化自信、城市規劃建設、打造地標城市具有較大的時代參考價值,抓住黃河文化中可以給城市發展提供借鑒的內容,緊跟時代的步伐結合新時代科學技術促進城市發展,利用自媒體傳播、虛擬現實技術等新時代科學技術整合相關資源,推動黃河文化的發展與城市建設緊密結合,做好傳承黃河文化和城市建設之間的“最后一公里”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