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修志 李育華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沉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依舊熠熠生輝,在極大程度上展現出中華民族的特色和風采。傳統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以歷史、音樂、宗教、風俗為載體,對文化領域不斷滲透[1]。現代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其發展以革命運動為基礎,在西方文化傳入、解放思想、白話文運動的背景下,融入了許多西方的文學思想[2]。在此過程中,我國傳統文學形式也在現代文學中被摒棄,主要表現為,在語言形式上采用平民化語言,并且在文學類型、文學風格方面實現了全面革新,因此,現代文學與我國古代文學在形式上存在較大差異。然而,優秀傳統文學思想不但沒有被現代文學所舍棄,而且在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中被現代文學所吸納。現代文學作品中依舊保留了大量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這對現代文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現代文學始于五四運動時期,其受到西方文學思潮的顯著影響,對于古代文學的表現形式、表現手法、語言都進行革新,這對傳統文化形成一定沖擊。現代文學代表作家曹禺指出:“文學代表民族文化,而文學形式隨著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會對傳統文化形成沖擊”。由此可知,文學會隨著民族發展而實現變革,這彰顯出時代特征。雖然現代文學會對傳統文化進行沖擊,然而這期間也展現出繼承,而繼承傳統文化對現代文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文學的演變與文化傳承密切相關,由于民族特質的影響,語言藝術形式以及文化內涵都會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而實現發展,在此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全新的審美視角,而現代文學也是基于此種形式而產生,其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一環。我國傳統文化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沉淀而產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擁有著重要價值。因此,傳統文化放到現代社會當中依舊符合社會認知的合理性,現代文學依舊需要繼承,唯有繼承,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實現永恒價值作品的創作。關于對傳統文化形式的解讀,周樹人、鄭振鐸、胡適、沈從文都對古代文學進行過深入研究。而在現代文學發展過程中,劉心武、莫言、王蒙都繼承了傳統文化思想。例如,劉心武在代表作《班主任》中,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莫言在其作品《紅高粱》中,展現出為生存而奮起反抗的生命觀,帶有濃厚愛國主義精神。這兩部文學作品,都共同指向“齊家治國平天下”。文化作為一種歷史主體,不斷實現變化,隨著現代文學的發展,需要對應用方式不斷進行探討。
現階段,不少學者持有“傳統文化導致現代文學現代性淡化”這一觀點。然而,從實際角度進行考察,這種觀點顯示出片面性。從其根源進行探究可以發現,現代文學的現代性,所指代的是思想解放。將傳統文化引入到現代文學之中,所能夠產生的實際價值具有正向意義。例如,儒家思想中的等級觀念、歧視女性,這些負面思想并沒有帶入到現代文學當中。另一方面,從現代文學的發展歷程進行探究,雖然傳統文化元素在中國文學發展的過程中一直留存,然而,這并不代表現代性的消失。隨著時代的發展,落后的思想觀念逐漸被淘汰,因此,現代文學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也在不同程度上展現出現代性。另外,關于現代文學對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借鑒問題,通過辯證的角度來進行論證可以發現,借鑒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在原基礎上不斷進行改良。
現代文學在語言應用、表現形式、表現手法方面,展現出與傳統文化不同的一面,然而,無論形式出現何種變革,依舊可以從現代文學中發現傳統文化中所涉及的元素,即現代文學繼承傳統文化,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先秦文學是我國古代文學的開端,其文化思想中,最具影響力的為儒、墨、道、法四家思想,儒家孔子學派講究“仁禮”、墨家墨子講究“兼愛利他,以墨愛人”、道家老子、莊子講究“無為而治”、法家韓非子講究“依法治國”,這四家思想對于我國社會的變革發揮著重要作用,表現出顯著的滲透性,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有所展現。古代文人以當時的政治文化為背景,抒發自身情感,以東晉文學大家陶淵明為例,其受道家思想影響,崇尚自然,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佳句。又如,作為明代文學主要形式之一的小說,其中代表性作品《三國演義》《水滸傳》,兩部小說均以儒家思想為背景,展現仁義為核心。由此可知,我國傳統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不斷傳承。在現代文學的發展中,傳統文化思想也得以完善。例如,通俗小說作家張恨水在創作《啼笑因緣》時,就有意識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理念相融合,如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的“仁義理念”與現代“自由精神”意蘊相融合,使得通俗文學實現現代轉型。而金庸作為新派武俠代表,其對傳統文化進行充分提煉,在其代表作《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傳授張無忌劍法,融入了道家思想文化;莊子“得意而忘言”的“坐忘”,便在作品中得以展現,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化底蘊與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實現了良好契合。
從古代文學到現代文學再到當代文學,文學的發展歷程呈現出不斷進化的特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述史形式所出現的改變。關于傳統的述史模式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為經典模式,表現為在尊重經典的前提下,對其存在框架進行系統耙梳,在此過程中夾雜批評。另一種為原型模式,表現為以傳統實際為原料,在這一背景下進行拓展、延伸。通過這兩種述史模式,可以發現傳統述史模式存在著顯著不足。然而,現代文學在發展的過程中,演變出綜合式述史模式,其與我國古典詩歌相聯系,呈現漸進式的批評[3]。由此可見,現代文學在發展過程中,其所存在的述史模式并非只是對傳統模式進行一味批判,而是進行批判性的繼承,突出文學觀念,在此種形式下,這種具有應用價值的述史模式,使得現代文學的述史體系更加系統。總之,現代文學并不是僅僅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和顛覆,而是進行傳承與創新,不斷地進行發展,由此可見現代文學中保留了傳統文化元素。
我國傳統文化在表現形式上具有多元化特性,可借助山水畫、戲劇、服裝、舞樂、文學作品等形式實現。其中,戲劇作為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的表現之一,能夠實現多種藝術的融入和多元文化的優化整合,使得不同文化形式的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均能在戲劇中得到體現,因此,戲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4]。學者袁國興指出戲劇與現代文學具有同構性。其主要表現在,第一,在現代文學的發生期,文學現代性敘事中被隱藏的敘事因素被重新開發,現代性敘事變得完整,民族現代性、人的現代性變得更為從容。而新生代小說作為現代文學敘事歷程的重要環節,涵蓋戲劇內容,采用腳本的形式進行文學作品創作,以戲曲腳本形式小說《愛國花》為例,其兼具現代文學與傳統戲曲特質,凸顯兩者特征優勢,使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兩者實現良好的結合。第二,西方戲劇小說化的成功。西方戲劇基于所在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文人作家嘗試將其小說化,實現了良好的效果。以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為顯著代表,最初這一藝術作品以戲劇形式呈現給觀眾,其傳入我國后,我國一批翻譯家結合我國敘事傳統進行譯作,融入譯者自身的情感體驗,進而藝術學家又進行改編,其對現代文學新小說的發展造成了顯著影響。這種吸收戲曲的模式,使得現代文學變革出新的文學載體。第三,以戲劇的三幕式為核心進行二次創作。在五四運動期間,部分作家對關漢卿的《竇娥冤》、孔尚任的《桃花扇》等古典戲曲作品進行小說化創作,在情節上注重起承轉合,并對小說中情景進行重構,使得這類改編的現代文學作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其中,戲劇當中的詩歌作家也對其進行了再次創作,不在糾結于格律、平仄,實現以意境和韻律為核心的創作指向。
文化作為人民思想理念以及意識的積淀,客觀表現了人類發展歷程,文化展示出共同價值理念。然而,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人類文明也不斷發生變革,原有的價值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出現改變,由此,現代文學展現出與傳統文化不同的一面[5]。現階段,現代文化展現在人們生活之中,文學作品表現出新的創作理念。另外,文化在進行演變傳承中,展現出流動性、融通性,因此,即使社會背景發生改變,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依舊得以保存,實現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關于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學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文化、現代文學均能夠傳遞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而愛國主義精神在古今文學中展現出一致性。例如,傳統詩歌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岳飛的《滿江紅》、陸游的《示兒》、辛棄疾的《破陣子》中均傳遞出愛國主義思想。現代文學在發展的過程中,現代作家對于愛國精神也進行了繼承以及發揚,尤其是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時期,作家所創作的作品,傾注了作家對于國家的熱愛之情[6]。例如,郭沫若的《戰聲集》《屈原》《虎符》中,均傳遞出救國救民的思想理念,在這些文學作品中,郭沫若采用曲折的故事情節,對于歷史人物進行細膩刻畫,展現出反對投降、反抗暴政、愛國愛民、忠貞報國的主旨思想。又如,以愛國詩人聞一多作品為例,其《太陽吟》中,以太陽為寫作對象,詩作寫出了對家鄉的懷念以及對祖國濃厚的愛。《七子之歌》中,以組詩的形式,將列強租借地區比喻為七個孩子,表達了作者“失養于祖國、受虐于異類”的情感。在《死水》中,作者借一溝絕望的死水,發表自身的憤懣之情,對腐敗不堪的舊社會進行諷刺,憤怒之情充斥在整個文章中。這些作品,都顯示出作者對祖國深沉的愛。古代作家的愛國精神,在隨著現代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立足與外界變化,現代文學使之突破了傳統“忠君”的理念,實現了新的發展,愛國主義精神在現代文學中不斷延續。
在傳統文化中,不少作家突破社會的局限性,追求自由平等,在其作品中亦有充分體現。例如,《西游記》《西廂記》《牡丹亭》,在這些作品中,“自由”“平等”意識覺醒,反映出人們對于“禮教”的反抗,對于愛情的向往。這與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潮相一致,因此,“自由”“平等”意識并非專屬于西方文化。在現代文學當中,自由平等思想得到發展,最初以反抗禮教的形式出現,如魯迅作品《狂人日記》。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自由”思想理念被賦予新的解釋,進行了形式上的重構,并融合現代社會的外部環境,滲透了平等的思想理念。如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以“自由”為主旨思想,在這一前提下追求平等,這與民國時期“男女平等”的文化思潮相關。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貼近百姓日常生活,展現出自由平等的呼聲,自由與平等思想不斷融為一體,作為作家進行創作的作品主旨。由此可見,現代文學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同時,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這也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發展。
現代文學注重作品功能屬性,側重人民群眾思想意志的體現,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采用多元化方式,展現人民群眾的生活圖景。例如,現代文學中塑造了大量的農民、工人的形象,除此之外,也對知識分子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刻畫。由此可知,現代文學作品展現出“民為重、君為輕”的理念。這一理念,在傳統文化中也有所展現,例如文學作品《封神演義》。然而,囿于文言白話的文學表達形式,對于這一觀念的呈現力度具有一定局限性。現代文學在思想教化上功能較為明顯,展現出更為貼合大眾的一面,例如,《紅巖》《林海雪原》等作品,擴展篇幅容量,更好地展現人民需求。關于文學為人民服務這一要求,魯迅指出,“思想的病,也只能靠文學了”。魯迅先生對文學的功能性予以闡釋,文學除了娛樂功能外,還在于教化。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文學的發展革新不能脫離文化而實現,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后代文學不斷對前代文學進行繼承與發展。現代文學的發展也無法脫離傳統文化而存在,現代文學只有注重傳統文化這一源頭,不斷從中吸收精華,才能不斷發展,達到下一個輝煌。另外,在此過程中,也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更新與完善,去除傳統文化與社會現實不相適應的部分,與時代接軌,不斷實現文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