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勇豪 張 嘯
文化是人類適應生存環境的社會成果。人類作為社會種族,由族群發展而來的文化形式是與民族本身無法割離的[1]。這其中還有一個動態的環節:民族文化的傳承,即文化與主體的有機結合。從文化傳承視角下對漢字的簡化過程進行評述,探尋漢字的生命力源泉,并從歷史和社會的角度對其傳承價值進行剖析,也是當前我國規范漢字標準,推動漢字發展所需要考察的主要關切。
漢字的簡化過程,是從抽象和具象兩個層面進行的。從抽象角度上看,漢字從甲骨文開始至今,始終都圍繞一定的規律在進行簡化。在此情況下,漢字保留了自身的文化屬性,同時也保留了實用性;從具象的漢字字符來看,每一次的簡化過程又是不同的。在歷史的每一個階段,漢字都會根據當時社會背景的經濟、文化、政治形態而產生適應性的改變[2]。即便在很多時候,歷朝歷代都會制定一個所謂的漢字規范標準,但是普遍因為標準中的漢字難認、難寫從而在民間出現與之對應的簡體字,這種情況持續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如果從最早期開始考證,漢字的簡化過程可追溯至甲骨文時期。從甲骨文開始,連同隨后的金文、小篆、隸書、楷書中都曾出現過根據原本文字簡化形體,精簡筆畫而產生的簡體字。通過初步觀察這些漢字簡化的早期成果,不難發現當時的漢字簡化過程是較為隨意的,并且幾乎都來自民間,并無一個統一標準來進行漢字簡化工作。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兩點:第一,當時的統治者并無簡化漢字,提高民智的認知,這一點從先秦諸子的著述中可見一斑;第二,受封建傳統文化影響,認為繁體字作為文化根基,不可改動。在沒有印刷術僅依靠人力書寫來進行文字傳播的時代,也是符合時代背景的。唐代以后,各地涌現出大量的民間書坊,這些書坊依托較為先進的印刷技術,從技術層面上對推廣一些由民間創造出的簡體字產生了較強的推動作用。到了明清,伴隨著部分少數民族政權在華夏大地上出現,由政府主導的漢字標準問題研究停滯。原有的楷書在群眾的不斷使用中,為了追求便捷性,涌現出很多簡體字,并被社會廣泛接納。總結下來,就是簡化字是具有生命力,并且具有生存和發展空間的。
1950年,吳玉章提出文字改革應要首先辦“簡體字”;同年9月,《常用漢字登記表》由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著出版;1953年,毛澤東根據《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一稿)》提出意見,認為這其中所擬定的700個簡體字還不夠簡單,應多從草體入手,進行規律性的簡化,同時縮減漢字的數量。隨后的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才正式將“約定俗成,穩步推進”確定為簡化漢字的方針政策[3]。
以上我們從宏觀上大致了解了從古至今漢字簡化流程中的一些標準、規則:一、漢字簡化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二、漢字的簡化是必然的;三、漢字的簡化過程是同當時政治變革和生產力發展緊密聯系的[4]。
除了抽象角度上漢字簡化所遵守的一些基礎標準外,漢字是遵循什么樣的具象化細則從原本繁復的字形符號,轉變為更為簡潔的簡體字呢?從社會屬性角度出發,應將該問題隔斷成兩個時間段進行考察。其一是,從漢字最初的起源,也就是甲骨文開始,一直到小篆前的這一段時間。其二則是從小篆開始至今的這一段時間。這種分割的原因在于,從甲骨文開始直至小篆前的時間里,華夏大地上并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統一政權,也相應地就不存在所謂的漢字規范。在第一階段,通過觀察馬、眉、旦、元、為、書、煮等字從甲骨文到小篆的變化,可以發現一些規律。一是通常存在由象形文字向非象形符號轉變的趨勢;二是出現筆畫系統,原本類似繪畫的圖畫型文字逐漸產生了系統性;三是結構上產生了簡化,通過對異體字的整合,文字意義同字形構成了緊密聯系,漢字總量減少。
隸書是從具有象形文字特征的古文字轉變為非象形今文字的轉折點,因此在文字的特點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從這一階段開始,就要從各個時期的漢字規范和其所對應的俗字著手來進行對比闡述了。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先要明確對漢字規范的定義。在我國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規定,政府是漢字規范的主導者[5]。這一法律雖然由當今政府頒布,但實際上是貫串古今,潛移默化的規矩,歷朝歷代對于文字規范都有一定的要求[6]。即:只有當時政府所頒布的文字規范,才可以作為漢字規范。那么此時考察的對象就明確了:一是作為當時朝代的漢字規范,二是在當時朝代被人們所廣泛使用的,同時在字意上與之對應,在字形上顯著簡化,并減少筆畫的字。通過考察這類字組在字體上的關系,可以初步觀察一些文字簡化的細則。而這些不同的字組在很多其他研究者所著的文獻中可以找到,如王泉(華東師范大學,2013)就已經舉出了很多的例子,在此就不做贅述。通過觀察這些對照組,可以大致得出一些漢字簡化的細則:
1.在保留原字輪廓的基礎上對部分結構進行系統化、有序化的修改。例如貞[貞]、 則[則]、負[負]、貢[貢]、唄[唄]、滲[滲]、慘[慘]、摻[摻]、驂[驂]、倀[倀]、悵[悵]、帳[帳]、張[張]等。
2.保留原字的部分特征。通過將某些字中較為特殊的部分取出用以取代原字意。例如與[與]、云[雲]、聲[聲]、廣[廣]、產[産]、寧[寧]、龜[龜]等。
3.將形聲字中的聲符和形符省減。例如殲[殲]、劇[劇]、雞[鷄]、家[傢]、價[價]、艱[艱]等。
4.草書楷化,將原字中復雜的書寫部分轉換為草書的寫法,減少筆畫。例如書[書]、長[長]等。
5.符號替代整體[7]。如頭[頭]、了[瞭]、卜[蔔]、廠[廠]、個[個]、只[隻]等。
通過分析漢字簡化過程所依據的一些標準可以發現,不論古今,漢字的簡化規則發展是具有民族性的,它伴隨著中華文化在歷史上不斷前進,但始終依托于中華文化,傳承于中華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8]。漢字簡化規則發展的過程,正是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過程的深刻反映。因此,了解漢字簡化標準,也是了解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切口,對于我們掌握民族文化具有充分的現實意義。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漢字的出現突破了語言在時空上的限制,那么漢字簡化規則的出現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漢字在時空上的傳播速度,為漢語文化圈的生產力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漢字簡化規則歷史悠久,漢字的簡化過程自古有之,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時期。無論是從遠古時代來看亦或是從近現代來看,漢字的簡化過程都一定程度上繼承于前代的漢字簡化規則,并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發展。例如,錢玄同在1922年國語統一統籌委員會上就曾提到,當前的漢字減省筆畫,也需要從已經通行于民間社會的簡體字中進行考慮。他認為,自古以來,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說文解字》,每一個時期都曾出現筆畫多的字被省減的情況。這種簡化的趨勢,自古至今從未間斷,從漢字發展的整個歷史來看,繁字簡化的過程是時刻都在發生的。也因此,從文化傳承視閾角度來說,漢字的簡化規則標準,具有一定的歷史傳承價值,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匯聚中華民族力量的重要一環。
漢字的形成與其不斷地簡化發展,既需要文化的澆灌,更離不開人的使用。每一時期的漢字以及相應的簡化字,都在具體的時間段內發揮了一定的社會文化價值,并逐步與當時的歷史文化相交織,構成了璀璨的中華文明史。殷商時期,社會處于神權與王權的緊密結合之中,此時的漢字系統自然也為這種政教合一的統治體系服務[9]。此時的文字主要被發現在用于占卜和祭祀的龜甲或獸骨上,承擔著溝通上蒼與人間的神學功能,是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通過運用這種文字進行占卜時間的記載,也具備了一定的記錄功能。到了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在社會性上產生一定的變化。這種刻在禮器上的文字,已經從特權階級專屬的占卜工具轉向了展示氏族權利,通告部族訊息的介質。這時,文字較前朝而言,實質上已經發生了簡化,并且破除了統治階級的壟斷,正式向各氏族下沉,成為了增強氏族凝聚力,強化集體價值的工具。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漢字的功用進一步擴大,在審美和實用角度取得增強。此時的文字被春秋百家取用,成為傳播各家思想,百花齊放的重要介質。從這時開始,漢字才真真正正地扎根于中華文化,成為了傳承百家經典,記載中華歷史的不可替代品。這一階段之后,再無任何一種信息介質能夠挑戰漢字的權威性,也因此,漢字發展至今時今日,只能采取簡化的方式來進行改造,使其貼合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能隨便地進行漢字拼音化改革,亦或是從其他國家的傳統語言文字中照搬照抄??梢哉f,漢字的簡化規則是否具有社會傳承價值,是由漢字本身是否具有文化價值決定的,而簡化漢字也因此作為漢字的長久以來的發展趨勢而被糅合進漢字的傳承過程中,為之后的簡化漢字工作指明了方向。
漢字簡化作為漢字的必然發展趨勢已經經過了千年歲月。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簡化規則也被作為潛移默化的一部分而保留下來。無論是從最初的減省字形,還是隨后的類推簡化、符號代替、新造文字[10],簡化過程始終遵循漢字簡化傳統。這種簡化模式既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又貼近群眾的生活基礎,使簡化漢字能夠更好地被人們所學習和使用。這種發展模式下,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漢字簡化規則的發展過程不是大躍進式的,而是保留足跡,一步一個腳印慢慢走來的。通過觀察現今的簡化過程以及簡化結果,我們可以從中汲取一些養分,并借此對漢字未來的簡化工作進行支撐。當前的漢字簡化規則也不是完善的,從目前的簡化成果來看,漢字簡化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有一部分繁體偏旁在簡化的過程中,只在一部分字中產生了簡化,但是在剩余的字中卻又保留了原本的字形。例如繁體的“腦、惱、瑙”等,只有前兩個被簡化為了“腦、惱”而“瑙”卻被保留。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這種簡化不徹底的情況多有存在。再者,在當前漢字簡化的過程中,有一部分簡化字的簡化過程多有隨意,并無理據[11]。簡化的具體規則實在難覓,簡化字表也并沒有做出解釋,缺乏規律可言。針對這些漢字簡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保留那些較為規范且合乎邏輯的簡化規則,并去除那些難以合乎邏輯,只追求“極簡”的部分。這樣也能夠幫助漢字在未來的簡化過程中實現漢字的優化。在之后的漢字簡化工作中,應加強簡化規則的普適性、邏輯性,不能為了簡化而簡化,也不能完全忽略漢字的表意性、系統性。現在對漢字簡化規則進行一定的反思,才能在未來漢字簡化發展的過程中提供新思路,不斷推動漢字與當代社會相適應。
漢字的簡化現象是漢字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現象。從漢字誕生之初,漢字的簡化過程就與之如影隨形,盡管漢字在各朝各代的簡化過程中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阻力,但作為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漢字最終仍會以一種更加簡便、更加易學、更加易用的狀態實現自身的優化,并深深影響中華文化的發展。為此,從文化傳承角度出發,對漢字簡化規則進行研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維護漢字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同時明確簡體字的地位,為推動未來漢字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