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楊
音樂劇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立足于表現形式角度而言,法語音樂劇中一般帶有法國人的思維特點,即主觀、浪漫,例如在布景方面,不喜歡用寫實仿真的,喜歡用抽象的布景;在服裝道具方面較為簡單;歌舞編排注重自由發揮等。很多法語音樂劇都是基于世界名著基礎上進行改編的,毫無疑問,世界名著及現代文化均有效地傳播了法國文學,同時引入流行音樂形式,提升了文學著作的親和力,帶給受眾直觀的印象。
《巴黎圣母院》是聞名世界的一部劇目,音樂劇改編自雨果的同名長篇小說,最早于1998年的1月份在法國戛納唱片大展中聞名,在9月16日于巴黎國會大廳進行首次演出,受到了人們的認可。自此之后,法語版的音樂劇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并且獲得了較多的殊榮。
19世紀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墻上看到了希臘字ANATKH,意思就是命運之神,于是創作了小說《巴黎圣母院》。音樂劇就是基于這一著作改編的,強烈震撼的現代音樂、優秀的舞臺布景、演員傾情投入的表演,生動地演繹了原著中的內涵,包括對于教會及封建制度的抨擊、對人道主義仁愛精神的稱贊、對教會人士惡劣行為與貴族卑劣精神的鞭撻。劇中的角色和場面具有沖突性,如誓言和背叛、傾慕和狂戀、宿命和抗爭、權力和占有、沉淪和生活、原罪和救贖,劇情跌宕起伏,極具戲劇張力,形成了一部悲壯的史詩[1]。同時讓人們開始關注法國文學,促進了文化傳播,同時對于當代音樂劇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創作特色。法語版的《巴黎圣母院》源于巴黎,并未受到倫敦西區和百老匯的影響。在這部作品產生之后,各個環節都是法國公司負責的,包括包裝、制作、營銷。可見,這部作品中沒有受到倫敦西區及百老匯影響,這也會給觀眾帶去不一樣的感受。
音樂中利用現代語言講述古老的故事,通過電聲伴奏,具有很強的節奏感,而作品音樂基礎則是搖滾樂與流行音樂的有效結合,在演唱方式上同樣如此,因此,這部作品并不是俗稱的音樂劇,而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作品。在音樂劇表演形式方面,舞者和歌者分離,各司其責,能夠有效提升表現水平,便于演員專注在自己的內容上,更好地表達難度系數高的唱段及舞蹈,雖然將舞蹈和歌曲分開,看起來獨立,但是相互之間補充,能夠提升舞臺效果的立體感[2]。
另外,歌曲滲透在音樂劇的各個階段,或一唱到底、或抒情、或敘事,沒有對白,歌曲超過50首,都作為單獨的歌曲實施創作,用看起來不明朗的主題旋律滲透在整個過程中,風格相同,引入了爵士以及搖滾等曲風,讓每首歌曲聽起來都很好聽,然而這些歌曲中很多都是獨唱,聽覺上的層次感不足,需要演員聲情并茂地演唱,從而提升空間及層次感,這就要求演員具有專業的表演及演唱能力。演員情緒需要逐層遞進,音樂劇中經常會用到這樣的表現及創作方法,因此,這也會讓舞臺感染力逐漸得到提升。
音樂劇中的舞蹈同樣具有特點,表現為自由奔放,具有野性,符合當時社會背景,其中引入了較多的元素,如街舞、現代舞及雜技等,具有較大的難度,包含著暴力美學因子[3]。
語音編排是法語音樂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方面與法語發音規律相適應,在《巴黎圣母院》歌劇中體現在:首先,注重輔音及元音之間的搭配,注意發音特點。法語中有15個元音,在發音特點方面存在差異,不僅有元唇音,還有鼻化音,輔音發音同樣具有特點,應該明確的分辨清輔音與濁輔音。因為各種音的發音特點不同,在音樂劇唱段中都可能變成主旋律。因為元音發音有力,帶有表現力,因此,一般用在主旋律及長音符中[4]。在Lafetodesfous愚人慶典部分演奏中,一些元音長調就是基于元音音符唱的,如e、g、a等。通過在演唱中應用元音音符,確保唱段清楚,響亮而順口。
其次,法語注重節奏唱腔設計,關系到對于句子含義的把握。其和英語存在差異,通常重音音符在最后一個音節的元音上。法語結構音組通常是4拍或是2拍節奏。依據法語重音及節奏方面的特點,作曲家一般會應用與法語發音特色相適應的設計方式。在重音方面,強調元音的應用,作曲家在設計歌曲時注重給所有的節奏設置元音重音,和英語在元音重音節奏組設置方面不同。對于聽歌曲的人而言,法語及英語歌曲的元音重音等設計,可以更好地理解唱段中句子的結構以及歌詞含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最后,小舌音。這是法語語音中的一種特色。在發音中氣流在通過喉嚨時震動“小舌頭”,從而發出輔音。法語發音位置一般靠后,和口腔及喉嚨共鳴強化,形成了法語特有的氣質。在法語音樂劇唱段中,可以將小舌音應用到各段旋律中,基于平衡輔音及元音,讓句子在旋律的影響下,變得優美且兼具力量。合理的應用小舌音,能夠體現出音樂劇的特點,加深印象。比如Julie Zenatri唱的lamonture就是應用小舌音的一個優秀案例。Julie扮演腓比斯未婚妻,在聽到未婚夫出軌、埃斯梅拉達被捕之后,懷著復雜的情感演唱,其中包含著對于未婚夫的愛意和恨意,以及對于埃斯梅拉達的詛咒。通過夸張的小舌音,生動地表現了Julie的恨意,讓音樂劇變得更加有魅力,得到了受眾的認可及稱贊。
《巴黎圣母院》音樂劇無疑是成功的,這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僅語音因素具有特點,歌詞也很精彩,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歌詞中部分語式應用讓演唱變得抑揚頓挫,具有很強的節奏感。第一,“無人稱句”。這是法語中特有的句式,顧名思義就是未設置人稱,主要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沒有人稱動詞、相對的無人稱動詞、有人稱動詞借用的無人稱動詞[5]。雖然沒有使用人稱,但是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明確是誰說的。在無人稱句子中,通常il是形式上的主語,真正的主語是后面的不定時、名次、從句等等。動詞應用第三人稱單數形式的句子,會帶給人自然、客觀及嚴肅的感覺。這部音樂劇中有很多句子使用了“無人稱”方式,對句子的主語謂語結構進行精簡,并且傳遞歌詞表達的含義,幫助聽眾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劇情。比如letempsdescathedrales,其是開場曲,在演唱副歌時多次應用了“大教堂時代來臨了”的法語歌詞,隨著音調的提升,音樂劇顯得更有聲勢。歌詞的音調及重音存在差異,然而并未顯得多余,反而更具魅力。這首歌曲的設計方式,如元音重音、音節、音樂音調等,對于后面的法語歌曲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當時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法語歌曲。
第二,強調句式的應用,能夠突顯主要句子成分,讓歌詞變得簡單易懂,便于受眾把握劇情。例如Jereviensverstoi中,最后不斷地演唱“愛你的人還是我”的法語歌詞,用簡單的歌詞表達腓比斯在出軌之后對Julie的甜言蜜語,深情、有力的句式和腓比斯惡劣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展示了腓比斯的狡詐、欺騙,呈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讓受眾感到強烈的沖擊,提升音樂劇的節奏感[6]。
第三,關系從句。其屬于法語中的重要句式之一,關系由關系代詞進行引導,被代詞取代的詞就是先行詞,法語中的關系從句會隨著先行詞形式做出調整。應用這種句式的優點就是能夠精簡句子的結構,讓具有多重修飾成分的句子結構明確。在《巴黎圣母院》音樂劇中大量的應用,不僅可以縮短句子的長度,還能適應旋律,提升美感。例如在lesoiseauxqu’onmetencage以及vivre等唱段中,在歌詞寫作中應用了關系從句,讓普通的描述變得動人,再加上動聽的旋律,十分吸引人,還可以當作法語學習者背誦及朗讀的素材。
第四,《巴黎圣母院》和一些法語流行曲存在差異,唱段中經常用到同樣的句式,主題詞多次出現。例如lessanspapiers、dechire以及Belle等,語法清楚的句子加上不斷變化的背景音樂,讓唱段清楚且容易理解,旋律朗朗上口,容易記住歌詞,可以用作法語初學者的視聽素材,寓教于樂,幫助學習者更好地記憶結構及單詞,相較于死記硬背的效果更好,還能享受音樂。
《巴黎圣母院》原著是一部長篇小說,在改編成音樂劇時存在較大的難度。這是由于音樂劇的時長有限,需要在三小時內表達出完整劇情,還要注意主題思想表達、人物內心表述和人物形象設計。法語版《巴黎圣母院》音樂劇由歐美樂界頂尖才子Luc Plamondon譜詞,Richard Cocciante作曲,在音樂劇框架中應用了很多流行音樂元素,改編的音樂劇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和認可。音樂劇可以把抽象和具象進行有效的結合,基于舞美及布置,體現出年代背景,對于演員具有很高的要求。在音樂劇的整個過程中展現了黑夜的清冷孤寂、月亮的深情孤獨、命運的悲哀、人物不同的情緒,揭露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時代精神以及人性文化[7]。音樂劇改編于雨果的長篇小說,因為小說本身具有較高的地位,在改編音樂劇時更要謹慎,除了要認真、仔細地刻畫人物形象之外,還有深入、準確地理解書中描述的場景,進而在表演時有效地傳達出作品的思想內涵,讓受眾不只是欣賞音樂劇,還能對文學產生一些思考。在《巴黎圣母院》中還有一些唱段在情節發展中應用了精美的文筆,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如lesPortepairs闡述了夜間的清冷及暗藏危機;lemotPhoebus情趣盎然,同時帶有諷刺意味;lune的深情傷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Florence唱段,其在音樂劇中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深刻地展示主題含義。法語歌詞翻譯后是:跟我談談佛羅倫薩,還有文藝復興,談談意大利宏偉的教堂,還有但丁筆下的地獄,在佛羅倫薩,人們說地是圓的,在世界的另一頭,還有其他的大陸,大船紛紛遠行,尋找前往印度的航道,馬丁·路德將重寫新約,一個分裂的世界正在破曉……這首歌曲是弗羅洛與甘果瓦一起唱的,一個是反派神父,一個是街頭詩人,通過用優美的句子展示了故事的時代背景,還有時代變化帶來的影響,體現在文化、精神以及人性的掙扎上。另外,讓教父唱出這些語句,給角色賦予人性色彩,傳達出反派教父邪惡行為下隱藏的痛苦、掙扎的靈魂。
藝術是文化傳播的一種載體,法語音樂劇的成功,讓很多人關注法語文化,促進了法國文化的傳播??梢姡魳穭〉难堇[,除了可以給受眾帶來視聽享受之外,還能深度地表達作品的內涵,促進國家文化傳播[8]。各個國家都有經典的作品,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否能夠參考這種方式讓文化通過藝術方式進行傳播?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法語與英語具有相似的地方,這也讓法語文化的滲透相對簡單,而中國文化的滲透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當前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中國文化,也許只是等待一個作品,或一種方式,感受及品味中國文化。不可否認的是,各國文化之間雖然存在不同,但是人們對美的感知很強烈,隨著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需要通過優秀的作品作為內涵讓更多人看到,促進我國文化的傳播。
在法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聽、說能力方面的培養,因為語言是用來溝通的,如果只會寫和讀,不會聽、說,就是啞巴法語,不能在工作中有效地應用。一般在視聽教學中,教師會利用情景對話類的教材,讓學生在生活及工作中應用,教學中缺乏趣味性。語言除了用來溝通之外,還是表達情感及思想的,文學與藝術就是人們表達情感及思想的有效載體。立足于這一層面而言,教師可以選擇類似《巴黎圣母院》改編文學作品的音樂劇,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有關文學名著,還能在享受音樂中學習語言知識,鍛煉語言能力,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豐富教學素材。
綜上所述,語言除了用來溝通和交流外,還是不同地方的人們傳達思想及情感的工具,同樣是一門藝術,每個國家的語言特點不同?!栋屠枋ツ冈骸芬魳穭〉某晒?,促進了法國文化的傳播,其是基于文學名作基礎上改編而來的,能夠讓人們在欣賞音樂劇的同時,感受文學名作的魅力,還能體會語言的力量,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的法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