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軍 邢亮 王震宇 王娟 咸躍
(濟南市全民健身中心 山東 濟南 250002)
體育產業是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標志和內容之一,走進新時代,以“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主線的高質量發展成為我國體育產業的重要戰略目標。山東省作為全國體育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和新興體育業態發展的重要高地,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關注下,體育產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支持,取得了明顯的發展成效,但仍處于起步階段,離高質量發展還有不小差距。目前,我國正處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山東省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全面起勢的關鍵階段。本文在全面分析山東體育產業發展的現實基礎和面臨形勢基礎上,探索山東省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路徑,以此為加快推動新時代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山東省體育發展總體保持上升態勢,山東省體育產業總規模從2015年的1980.79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466.55億元,增長了1.25倍;體育產業增加值從2015年的606.74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968.58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7.06%,遠高同期GDP增速,增加值占同期GDP比重達到1.45%,對山東省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率顯著提升,逐漸成為支柱性的經濟增長點。
截至2019年,山東省共有體育產業法人單位25578家,規模以上體育制造企業達到237家,限額以上體育產品批發零售企業72家,體育產業從業人員數45.1萬,31家體育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體育產業戶數和注冊資本在山東省十大高成長行業統計均列第二位。
成立山東省體育產業聯合會,山東省體育及體育用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建國家體育用品競技器材檢測實驗室、國家體育用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山東省體育健康產業創新創業共同體入選省級“政產學研金服用”共同體。組建膠東經濟圈體育協同發展聯盟、沿黃九市體育產業協作聯盟,膠東經濟圈、省會經濟圈以及黃河沿線、大運河沿線體育產業區域協作取得積極進展。
山東省出臺各類體育產業政策、規劃、發展報告30余項,制定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十項措施,歸口發布21項體育地方標準。設立省級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山東省體育惠民消費券。完成山東省體育產業基本單位名錄庫建設和首次城鄉居民體育消費調查,啟動山東省體育產業重點行業監測。國家體育總局與山東省人民政府簽訂 《共同推進體育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支持山東創建國家高端體育裝備技術創新中心。
近年來,山東體育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總體上仍處于發展初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仍比較突出,體育產業規模、結構、效益距離高質量發展還有明顯差距,在更高水平上推進山東省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到2035年,體育產業要發展成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體育產業戰略地位更加突出;后疫情時代人民群眾主動健康意識整體重塑,更加重視生活質量和健康安全,人民群眾體育消費需求更加迫切;健康山東、體育強省戰略深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鄉村振興、經略海洋、區域協調發展等戰略持續推進,體育產業將深度融入國民經濟體系,在服務國家、省重大戰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催生體育產業新變革,加速體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體育產業發展創新動力更加強勁。
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對體育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提出更高要求;體育競賽表演、健身休閑等本體業態總體規模較小,產業鏈不夠完善;市場在體育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未充分發揮,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受到制約;體育產業區域關聯度和互補性不足,協同協調聯動發展合力尚未形成;統籌協調的體制機制和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社會力量投資體育產業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創新平臺、金融服務、行業統計等尚難適應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1)促進結構優化升級。
提高體育服務業標準化、規范化、品牌化水平,加快推動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體育培訓等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推動體育商貿、體育會展、體育文創、體育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體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加大企業技術更迭、工藝優化、裝備升級力度,支持智能體育制造產業園、工業園建設,引導上下游體育企業向產業園區集中,形成配套集聚優勢,拉長增厚產業鏈條,強化創新鏈產業鏈協同,加快推進體育制造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2)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深化體衛融合,進一步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推進體教融合,完善各級各類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積極引入專業教練員、退役運動員、體育培訓機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參與青少年體育培訓。加強體旅融合,制定山東省體育旅游發展規劃,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和產業特點的體育旅游產品和項目,加快培育一批體育旅游示范基地、示范項目、精品線路和賽事。
(3)培育數字體育產業。
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體育領域的創新應用。出臺推動數字體育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強化體育產業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打造數字體育經濟生態。加快推進體育產品和服務生產、傳播、消費的數字化、網絡化進程。培育智能運動、在線健身、網絡賽事、線上培訓、沉浸式觀賽等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業態,拓寬數字體育服務應用場景。推進體育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加快數字化轉型與業務流程重塑、組織結構優化、商業模式變革有機結合。
(1)培育骨干體育企業。
逐步組建省、市級體育產業集團,強化平臺支撐、政策集成和要素保障,培育若干核心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品牌影響力大的領航體育企業、獨角獸體育企業、體育類上市公司。鼓勵產業關聯度高的體育企業以資本為紐帶聯合重組,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并購重組。支持優勢企業、優勢品牌和優勢項目連鎖發展,提高體育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2)扶持中小微體育企業。
設立體育創業基金,支持體育產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公共服務平臺等載體建設。鼓勵中小微體育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產業聯盟等方式為龍頭企業提供產業鏈精準配套服務,全面提升供應鏈協同水平和資源配置能力。引導中小微體育企業特色化發展、專業化運營、精細化管理,梯次培育體育產業細分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落實紓困惠企政策,完善減稅降費、減租降息制度,多措并舉降低中小微體育企業經營成本。
(3)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
推動體育社會組織規范化、社會化、實體化、專業化發展。引導體育社會組織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公開競爭方式承接群眾體育建設、競賽表演活動、體育場館服務、體育技能培訓等政府采購項目。鼓勵體育社會組織辦運動隊,支持組隊參加國際、全國和省市各類體育賽事。加快培育民辦非營利社會體育俱樂部,鼓勵公共體育場館設施優先優惠向承擔青少年體育培訓、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社會體育俱樂部開放。
(1)提升體育場地設施品質。
以體育公園、足球場地、城鄉社區健身中心、多功能健身場地等設施為重點,進一步完善“十五分鐘健身圈”建設。推動場地設施智能化升級,建設智慧體育公園、智慧體育館,推廣智能健身路徑、智能健身驛站、智能步道,依托體育場館、商業購物中心、體育小鎮、運動營地等載體,建設一批融體育、文化、休閑、商貿、旅游等多種服務功能于一體的,業態融合互動、功能復合多元、運行高效集約、輻射示范作用強的體育服務綜合體。
(2)豐富體育賽事活動供給。
聚焦職業、青少年、商業和群眾性賽事的多層次賽事體系建設,大力提升賽事市場化運作水平和品牌價值。加強與國內外各類社團組織、協會、知名體育公司合作,持續引進一批國際國內頂級賽事和單項體育賽事。加強體育賽事文化植入,重點布局一批聯動跨域自主品牌賽事活動。推進辦賽標準化、科學化、制度化。建立品牌賽事評估體系和認證制度,提升體育賽事品牌和服務城市價值。實施精品賽事培育工程,以打造百年精品賽事為培育目標,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精品賽事。
(3)做大做強運動項目產業。
加快推進運動項目產業化發展,圍繞運動項目產業鏈全景圖穩鏈、強鏈、補鏈、延鏈,以多層次、多樣化運動項目賽事體系為牽引,拓展場地供給、健身服務、賽事開發、技能培訓、傳媒信息、裝備制造等項目產品,做大規模,做優配套,實現產業關聯發展。實施戶外運動產業振興工程,重點布局水上、山地戶外、冰雪、航空、馬拉松、馬術、汽摩等引領性強的時尚運動項目。發展以運動項目為核心內容的電競產業,激發運動參與熱情。
(1)完善體育消費政策。
制定刺激體育消費系列措施,以發放體育消費券、現金補貼、免費開放場館設施等方式,開展體育消費月、體育惠民周等體育消費主題活動,引導體育消費需求釋放。健全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補助資金政策,支持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促進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鼓勵委托專業機構運營學校體育場館。支持開發新型體育消費金融支持和服務模式,創新體育消費信貸產品,提高體育消費便利化水平。
(2)推動消費提檔升級。
推進傳統運動空間向“功能+場景+體驗”的沉浸式體育消費空間轉變。推廣24小時自助智慧健身房,創新發展體育新零售、體育“宅經濟”,推動線上線下體育消費有機融合,培育發展體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構建“智能+”消費生態。舉辦國際頂級帆船、賽車、電競等賽事,擴大體育高端消費。繁榮發展夜間體育經濟,打造夜間體育消費集聚區。
(1)深化“放管服”改革。
持續推進體育領域“放管服”改革,理清行政管理、行業指導、經濟發展職能邊界,完善和優化體育產業政策,優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推動單項體育協會承接運動項目管理,行業標準制定認定,專業技能培訓等職能,持續推進社會力量辦體育進程,激發體育市場活力。推進公共體育場館“改造功能、改革機制”,努力找準場館公益性與運作市場化的平衡點。推動水域、空域、森林等自然資源向體育賽事活動依法依規開放。
(2)加強體育市場監管。
推動建立綜合監管和行業監管協作聯動工作機制,補齊監管短板,提升產業監測預警和風險防控能力。協同職能部門完善體育行業單用途預付消費卡監管機制,探索實施履約保證保險、第三方支付等方式,強化預收資金安全保障。推進體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體育企業信息公示制度,強化體育企業信息歸集機制,健全信用約束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探索設立體育消費糾紛巡回法庭,為群眾提供維護合法權益、解決矛盾糾紛的便捷途徑和渠道。實施體育及用品質量標準提升行動,健全標準體系,強化標準實施。
(1)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引導體育企業做精做深國內市場,實現體育產業鏈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鼓勵有條件的體育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打造跨境產業鏈。打造集商品倉儲、物流配送、信息發布于一體的全國重點體育用品物流基地和采購分銷中心,拓展電子商務領域,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全渠道營銷。
(2)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積極參與淮河流域經濟帶體育產業聯盟,加強與京津冀、淮河生態經濟帶和長三角地區的體育產業的合作交流。積極開展“一帶一路”體育產業項目和體育賽事合作,探索與國際體育組織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吸引高水平國際體育賽事、國內外體育企業總部、功能性體育行業協會、國際體育會議落戶山東,共同開發體育市場與資源,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在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經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已經迫在眉睫。作為一個涉及多維度多業態的產業,山東新時代體育產業必須理清思路,務實奮進,統籌建設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強化創新要素驅動,增強內生動力,擴大有效供給,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開辟合作開放新格局等方面綜合施策,才能為中國新時代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樣板,為體育強國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