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中醫藥大學杏林學院 趙勇,藏金山,王猛,丁美琦
如今高等教育已經趨于大眾化,每年高校畢業人數越來越多,導致就業市場趨于飽和,加上大部分企業對高端人才有著迫切的需求,但是更多的畢業生依舊面臨著嚴峻的就業挑戰。“就業難”已經是老生常談的社會問題,而中醫藥院校畢業生由于專業性極強,就業渠道比較單一,這造成了就業形勢更加不容樂觀[1]。因此在新時期下應當對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就業相關問題加以重視,并結合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進行充分的調查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采取科學可行的解決措施,不斷提升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就業,這不僅能有效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的良好發展,同時對國家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近年來,由于疫情、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給各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出現經濟增長緩慢、居民消費力下降等現象。同時隨著擴招政策的落實,高校畢業生的數量迅速增加,而大部分企業更傾向于高素質、高學歷的人才,更多普通畢業生則需要面臨嚴峻的就業市場競爭。實際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或是找到工作的學生也會頻繁跳槽,而急需人才的單位常年崗位空缺。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還是因為:第一,中醫藥院校畢業生畢業后首選的便是大醫院,但是大醫院對畢業生自身的專業能力、技術水平和學歷文憑等方面有較高的要求,能達到大醫院用人要求的畢業生人數較少,加上招人名額有限,所以出現大醫院人才過剩的現象;而選擇到基層醫療機構參加工作的畢業生較少,據實際情況可知,一般縣、鎮級醫療機構人才短缺的問題一直都沒能得到良好的解決,而應聘三甲醫院的畢業生數量眾多。尤其基層衛生院、醫療咨詢機構急需更多的醫療人才,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依舊存在看病難等問題,但是大部分畢業生只有在徹底找不到工作的時候才會選擇到基層醫療機構進行面試并參加工作。根據相關數據可知,當前在農村醫療機構不僅存在人才短缺的問題,還面臨著缺醫少藥、醫療技術不高等問題,當病人病情嚴重的時候只能選擇往大醫院送,很容易出現病情延誤的不良情況。另外,基層單位即使招到中醫藥院校的畢業生,也很難將其留下來,選擇到基層單位工作的畢業生一般在經過一兩年的時間便會離開當地,主要還是認為基層地區環境比較差、待遇不好,從而無法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基層單位就業。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相關規定,將醫師執業類別分為:臨床、公共衛生、口腔和中醫,沒有醫師執業證的從醫人員可以列為非法行醫。而根據規定,中醫藥院校的畢業生只能選擇中醫類別的工作,也只能參加中醫類別的執業醫師考試,因為這些政策的影響,給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形成了一定的限制,可選擇的就業渠道比較單一。與此同時,隨著西醫專業畢業生的不斷增加,容易搶占中醫藥市場資源,甚至部分中醫院也開始聘用西醫專業畢業生,使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峻,所以部分中醫藥大學生在無法進入中醫院等單位后,便嘗試進入西醫院。然而我國大部分西醫院內的中醫科比較薄弱,招人名額非常有限,大部分中醫藥院校的畢業生即使順利進入西醫院,也只能從事其他工作,按照政策規定這屬于違法行為。因此,除了特別優秀、能力出眾的大學生可以順利進入大醫院從事中醫的相關工作,更多的只能選擇做醫藥代表,或是直接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2]。
由于當前市場勞動力資源已經從賣方市場逐漸向買方市場過渡,高校畢業生數量越來越多,給用人單位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這就不難理解為何現在頻頻出現本科生和碩士生競爭同一崗位的現象。在這樣的市場形勢下,用人單位在招聘的過程中總是會帶著一絲傲慢和偏見,在面試的時候不僅需要詢問面試者的性別年齡、學歷和工作經驗等,甚至還有些用人單位無節制的提高招聘門檻,如有些崗位中專生便可以勝任,在提高用人門檻后,只接受本科生到博士生,這樣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往往會造成人才資源的過度浪費。用人單位任用人才機制的不透明也是造成畢業生在找工作中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原因之一。如有些地區為了考慮到當地的利益,明確要求優先錄取本地生源,這樣就限制了外地生源的就業渠道;還有些用人單位比較看重畢業生的社會關系,將錄取名額優先提供給本系統的畢業生,這些都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
在高校持續擴招的背景下,全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漸增長,加上鄉鎮地區勞動力逐漸向城市靠近,多人競爭同一就業崗位的現象屢見不鮮,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中醫藥院校的畢業生肩負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如今我國經濟正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為了迎合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大部分行業正嘗試走向升級轉型的發展道路,在這個過程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地增長,然而大部分畢業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并不符合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是由于我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就業崗位無法滿足眾多畢業生的就業需求,這就是為什么同一崗位有很多人競爭的原因,正是如此,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考研、讀博,主要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學歷和競爭力。另外,中醫藥院校畢業生在畢業后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單位,即使找到這樣的單位也存在巨大的競爭壓力,而有些急需人才的單位卻很少有人愿意去,這也是“就業難”問題難以解決的關鍵原因。
由于當代大學生生活條件比較優越,加上大部分學生從小便受家長的溺愛,導致部分學生自身的社會責任感不夠強,對低層次的工作不感興趣,容易產生好高騖遠的心態。同時也有部分大學生具有多樣化的價值取向,熱衷于追求新鮮的事物,思想活躍且性格樂觀。總的來說,專業課程成績優秀、能力突出和綜合素質較高的畢業生基本上早早被大企業看上,等到畢業后便可以進入想去的單位和企業參加工作。然而,還有部分畢業生比較急功近利,加上自身的成績和能力又不夠突出,在面對激烈的崗位競爭時感到惶恐不安,在擇業的時候喜歡與他人進行攀比,一時無法下定決心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最終錯失良機。還有些學生缺乏良好的法律意識,在與用人單位簽約后,又想要選擇更好的單位參加就業,嚴重缺乏誠信、尊法的品質;有的創業意識不強,整天想著將來會將自己的事業做大做強,卻從來不肯從基層做起,這種好高騖遠的心態容易影響到學生的創業觀念[3]。如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是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就業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根據實際情況可知,中醫藥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到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造成供求矛盾越來越嚴重,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不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或人才數量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而普通畢業生數量太多,社會無法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這正是因為供過于求導致的“就業難”問題。其次,中醫藥院校在設置專業課程的過程中,主要以中醫藥為主,并要求學生背誦和學習經典的中醫古籍,如《內經》《傷寒》等。中醫更重視理論教學,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不高,在中醫藥專業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重整體輕局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加上教學模式和方法一直沒能進行創新與改革,導致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之間存在嚴重的“脫節”問題,大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并不能靈活地應用于臨床實踐中。最后,大部分中醫藥院校非常看重每年的招生率,但并沒有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給予重視,也沒有結合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能力水平給其提供思想、信息等方面的正確指導,導致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會感到手足無措,甚至還會產生自暴自棄的情緒。如何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則是中醫藥院校需要重視的問題。
(1)加強基層就業市場的開發力度。眾所周知,農村醫療機構急需大量的醫療人員。我國城鎮與鄉村地區在公共衛生資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農村地區占全國總人口的2/3,而社會公共衛生資源占比卻不到1/4,社會公共衛生資源集中在各大城市的市區,更高級的醫院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由此可見,基層的就業市場十分廣闊。通過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相關規定,直接表明了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重視態度,在政府的高度關注和支持下,農村公共衛生事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放眼望去,廣大農村地區、基層單位,都是高等醫學院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場所。關于農村地區存在的“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可以利用中醫“望聞問切”的治療方法對病情輕緩的患者進行治療,這樣不僅能夠治療基層群眾的疾病,還能減輕貧困村民的經濟負擔。因此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加大基層就業市場的開發力度,通過出臺一系列的人才引進制度或鼓勵政策,吸引更多的中醫藥院校畢業生前往基層醫療機構參加就業,充分發揮出中醫藥在農村衛生事業中的積極作用,為促進中醫藥發展提供有力的社會基礎,引進專業的中醫藥人才,打造一批具備專業能力和行醫素質的城鄉中醫服務隊伍,為基層群眾提供良好的醫療服務。中醫藥院校畢業生不愿到基層地區參加工作,主要還是因為基層環境差、薪酬待遇不高,所以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實行相應的扶持政策,根據相關政策和制度對基層農村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合理的工資分配,這樣能夠更好地將參加工作的醫療人員留下來,減少人才的流失率。堅持在有關部門和院校的大力支持下,將“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項目落實到位,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鼓勵大學生到基層醫療機構與單位工作,并對其實施優惠政策的傾斜[4]。
(2)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通過相關調研可知,中醫藥院校的大部分畢業生主要想到三甲醫院、衛生事業單位參加工作,而選擇進入私人企業、其他行業的人員比較少。但是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就業渠道太窄,只有少部分高端人才才能順利進入大醫院。據有關資料可知,每年的畢業生數量呈高速增長的趨勢,由于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龐大的就業隊伍很難保障人人都能順利就業。對于這種情況,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創業,這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實質性的意義。國家和政府為大學生的創業提供了很多優惠政策,如小額貸款,可以解決創業資金不足的問題,通過開展多元化的創業培訓,以此提升創業者的創業能力和創新意識。而中醫藥院校的大學生并不是說畢業后就能拿到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只有在拿到執業醫師資格證書才能正式從事與中醫相關的工作,否則容易觸犯相關律法。對于這個問題,可以從政策制度、教育制度的角度出發,堅持在“中西醫并重”精神的導向下,制定相應的政策制度和規定,全面促進中醫藥事業的大力發展。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作用,積極促進中醫執業資格考試制度的改革。中醫藥院校的大學生臨近實習階段的時候,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組織畢業生參加綜合考核,便于了解畢業生對中醫理論知識和醫療實踐技能的掌握程度。通過考核的畢業生才能給其發放中醫師執業資格證書,這樣即使部分畢業生無法找到專業對口的單位,還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申請成立一家中醫診所,不僅能夠實現學生自身的價值,還能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貢獻個人的力量。
(3)鼓勵畢業生合理規劃職業生涯。現階段中醫藥院校畢業生“就業難”已經是不容小覷的社會問題,就業壓力太大,因此在進行校內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具備大局意識,實時關注當前的就業形勢和人才需求特點,組織開展專業的職業實踐培訓,讓學生提早對就業市場和競爭形勢有初步的了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和創業意識。因此,設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勢在必行,盡量在新生入校就加入課程,這時候的學生思想還不夠成熟,也正是精力充沛和對大學充滿好奇的階段,所以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時候應當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采取切實可行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激發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習熱情,盡量避免使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如在教導學生學習心理學課程知識時,可以結合社會案例創設教學情境,以此啟發學生的職業觀,進而有效地驅動學生主動探究職業的內涵,并根據自己的想法合理規劃未來。與此同時,依據社會需求加強專業的結構改革,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在院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年可以適當增設一兩個新的專業,這對拓寬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就業渠道具有現實意義。另外對傳統專業教育模式進行創新,組織一批專業能力過硬的就業工作指導小組,在掌握專業特色的基礎上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幫助新入校的學生合理設計符合自身情況的學習計劃,提前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使學生有計劃地設置學習方案,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競爭實力[5]。
綜上所述,與其他專業相比,中醫藥教育更具有專業性、嚴謹性,學習該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還要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由于就業渠道窄,無法給中醫藥大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就業選擇空間。然而中醫藥院校大學生也是弘揚和繼承中醫藥事業的中堅力量,因此應當對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和產生原因進行充分的調研,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不斷地提升中醫藥大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