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蒙
(青海民族大學,青海西寧 810007)
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社會構建和穩定發展的核心,在時代的浪潮中,其大眾化一直是我國相關學者長期研討的重點。我國為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的保留與各民族民眾思想的統一亦十分重要。為保證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傳播與精神文明建設能遵循國家引導,應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角出發,進一步探究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問題。為探究協同建設的可行性,該文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構建進行了一定的剖析,立足民族語言、宗教文化及文娛活動三方面提出可行性措施。
我國不僅是由多民族組成的文化大國,更是位于世界前列的社會主義強國。長久以來,各民族思想相通,相互理解、尊重,在社會主義思想的引導下,各民族文化建設與國家指導思想有機結合,為促進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欲落實推動國家文化多元一體的美好前景,需優先從國家引導、社會發展、民族繁榮等角度對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的內在機制進行剖析[1]。
從國家引導視角來看,馬克思主義與國家黨政及社會主義思想源頭密不可分,在開展國內文化建設時,必須要遵從國家以及社會發展中心思想的指引。擁有理論基礎,才可保證未來建設方向長期秉持多元一體狀態。
從社會發展視角來看,少數民族文化的建設,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勇于創新、推動自身與時代發展相統一的特征。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其形式與載體多種多樣,通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來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一則能使社會發展的大方向更顯親民,擁有更多的活力;二則能展現民族文化的別樣風采,使廣大群眾在延續傳統的同時,從中發現符合當下及延展至未來的精神瑰寶,產生民族自豪感[2]。
從民族繁榮角度來看,無論是近年來國家宣傳的文化建設指導思想,還是從眾多實踐活動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其普遍指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發展,即通俗化發展,要讓更多的民眾通過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交流,穩固、豐富自身所有的社會主義思想,同時產生文化自信,并延續承擔起促進本民族文化發展的重任[3]。另外,國內部分少數民族存在需要摒棄的不和諧思想,在充分領會了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后,其會逐步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優秀的文化發展意識,進而主動對自身乃至周邊組織人員進行思想更新,穩步促進民族文化建設攀上繁榮的新高度。
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不斷在少數民族地區穩步推進,但據有關報道來看效果不甚理想。在現實層面,文化建設工作者及各級政府均以馬克思主義傳播話語體系大眾化、民族化為己任,積極探尋自身傳統民族文化與之相融合的契機。但可惜的是,思想變革工作并非一蹴而就,其收效甚微。可以看出,當前馬克思主義在少數民族地區傳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藝術文化改編作品缺少民族文化特征,鮮有傳統與馬列主義融合的佳作。而造成這類情況的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在傳統文化與思想融合活動中,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相連接比較常見,并由此引申出一系列相對主流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宣傳思想。在強調民族化上,少數民族群眾難以把控好民族感情、特色及話語體系的合理應用度,甚至擔心用詞不當,引起反向效果。在“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思想引導作用下,探究少數民族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工作依舊任重道遠,勇于考量“異處”并“求同”,依舊是此類文化建設及思想傳播活動的一大難點。
第二,在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工作者和政府思想建設工作者協同辦公期間,雙方會對對方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產生一定困惑。作為思想內容的主導者,部分思想工作者或以指導態度與文化工作者合作,進而導致文化建設工作方向產生偏離,重思想教育,簡化了民族文化傳承及發展部分的建設工作。
第三,馬克思主義在進行大眾化、民族化傳播的同時,還要注重現代化傳播方式。國家發展日新月異,從思想到言論,都需做到緊跟時代發展,有效連接群眾與國家思想建設標準,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民族繁榮、國家昌盛的同時,以現代化方式提高自身素養與思想,做到思行合一。當前我國民眾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對娛樂文化及新鮮事物的需求愈發強烈,但現今廣泛應用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語言體系在“與時俱進”方面尚有欠缺,在有效促進與民族文化的融合方式上仍需努力[4]。
馬克思主義理論處于不斷變化發展過程中,理論是否符合當前社會發展水平需要通過實踐的檢驗,因此,在發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應注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在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社會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因此生產生活實踐是體驗少數民族獨特文化的獨特方式。首先,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需要注重與少數民族地區生活實踐相結合,讓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到少數民族生活當中,而不是紙上談兵了解學習馬克思主義。其次,需要在實踐中檢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方法論解決少數民族人民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讓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進一步了解馬克思主義文化,進而有助于少數民族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相結合,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發展。
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發展,需要做到突出自己的特點,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該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在創新馬克思主義過程中,首先需要符合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現狀。如現階段在比較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會出現人口嚴重流失的情況,大規模人口流失不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進而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其次在少數民族地區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也需要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創新就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在原本思想理論基礎上進行改進,不斷突破常規,創造出更有利于民族發展和社會需要的理論,但是在創新過程中還需要有“度”,在不違背理論本質屬性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同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創新也不能離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在創新中每個人都應該貢獻自己的力量,使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更加豐富。
任何文化的變革和改進過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發展時間,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更是如此。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需要遵循其發展的漸進性。對小范圍的少數民族人民傳授馬克思主義思想,當這一小部分人充分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之后,再不斷加強宣傳力度,盡可能使馬克思主義理論遍布整個地區。在傳播過程中,還需要關注當地的生活環境,最好做到因地制宜,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進行馬克思主義文化傳播,指導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生活中的困難,進而促進馬克思主義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大眾化發展。
在謀求建設工作成功之前,需注意此類文化及思想建設要以少數民族群眾為中心,相關工作人員需對少數民族文化背景及當地受眾對新事物的接納程度進行了解。要在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前提下開展馬克思主義傳播工作,以確保后續思想革新工作得以順利落實。因此,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民族文化協同建設時,應確保將保護少數民族文化作為工作的基礎,把握重心,柔化相關知識所帶來思想多元化和多極化的觀感,工作人員需時刻牢記以民為本行事準則。思想建設相關人員可以此為契機,充分了解當地習俗,豐富自身民族文化的知識儲備,優化自身在當地實施傳播活動的形象。如此,在后續協同工作中,可有效推動文化建設人員文化思想傳播形式創新和效率大幅度提升,并且有利于民族團結,間接加強當地少數群族文化傳承整體效果。
思想統一可以激發民眾產生較強凝聚力,而民族文化的傳承可以使民眾產生極強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將二者有機結合,可以在物質生活日益完善的當今社會,充分調動少數民族人民思想創新意識。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發展過程中,與其用民族文化作引導,不如使二者相互引導、相互成就,作為大眾化發展新思路。國家發展受民族凝聚力影響,正確與統一的思想革新方向可以極大程度地促進國家穩定發展。在工作開展之前要先樹立美好目標,讓參與文化傳承的少數民族群眾對未來充滿希冀,這樣不僅能從側面強化其參與活動及學習思想的積極性,亦能促進當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的順利實施。
書面形式的文學作品是思想教育宣傳的主要途徑,應用民族文字創作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進行馬克思主義傳播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本嘗試。相較于口頭傳播的即時性及影像作品較長的制作周期,文學作品創作相對來說更容易展開,留存時間較長,且具有一定藝術探究的靈活性優勢。由此,在一個少數民族地區優先實現馬克思主義文本傳播,無異于選擇了更加直觀、更加貼近民眾的建設起點。可借助當地報紙、雜志及廣播電視等媒介對馬克思主義著作譯本進行宣傳和片段內容的講解。通過聲音與文字的雙重影響,加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民眾腦海的初步意識。以上提及的媒介平臺亦可組織聽眾會,或隨報刊附調查問卷,便于民眾進行反饋,促進此類形式文化構建效果的進一步提升。
我國部分少數民族有著獨特的宗教信仰。眾所周知,我國推崇信仰自由,并尊重每一個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及相關的飲食習慣,而此類文化與其說影響其思想和意識,不如說會比民俗民風更能引導當地少數民族多方面的認知。少數民族文化構建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人員應秉承嚴謹和求知的態度,充分了解當地宗教知識,并深度剖析宗教倡導的價值需求,尋找其與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點,完成此方向大眾化的有效轉化。為保證相關工作順利推進,可尋找具備一定現代觀念的年輕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者進行協助,一則可保證重構的傳播內容合乎情理,措辭妥當;二則亦可借助年輕信者力量更快深入到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內心[5]。
隨著時代發展,我國少數民族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舉辦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娛活動,亦是提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一項良策[6-8]。除卻當地每年定期舉辦的民族節日慶典,及在文娛場所的各項活動,在娛樂性傳播建設后,相關工作人員亦應舉辦文學、演藝多種類型的競賽,積極鼓勵當地民眾自主創作馬克思主義相關文娛作品。通過上述活動,能幫助工作人員高效驗收思想建設成果,評鑒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踐成效,為未來的工作積累更多寶貴的經驗[9-11]。
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就開始了中國化過程。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從傳播初期到發展壯大,整個過程都伴隨著大眾化,并且不斷聯系現實問題,在與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關系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發展情況影響著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建設能力與等級,更是維護少數民族先進性文化建設的思想基礎。少數民族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相輔相成,自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文化便煥發出新的生機,文化產業日益壯大。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更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然性。因此,少數民族在文化產出環節中要將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觀念當作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