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玲
2016 年河南省縣級以上農業部門認定的示范性家庭農場2282 個,到2019 年達4071 個,增幅為78%。示范性家庭農場的管理進一步規范,科學規劃生產規模,規模效益明顯。特別是國家級示范性家庭農場更加注重主體融合,以家庭農場為主要成員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強了市場話語權;更加注重業務拓展,在傳統種養業基礎上延伸產業鏈條,產銷一體化,生產服務、電商營銷、農旅融合多業并舉;更加注重聯結小農戶,通過訂單合作、要素合作、服務帶動等方式,建立契約型、股權型等利益機制,幫助小農戶提升生產經營水平,成為帶動小農戶增收的重要力量和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近年來,河南省家庭農場的發展質量不斷提升。數據顯示,2016 年全省只有2.8%的家庭農場有注冊商標、1.3%的家庭農場有產品認證、30%的家庭農場擁有自己的品牌,2020 年分別上升為15%、10%、50%。在通過認證的產品中,2016 年無公害產品認證占70%、綠色產品認證占24.4%、有機產品認證占8.9%,2020 年分別上升為90%、50%和15%。河南省家庭農場正在向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
河南省家庭農場經營者的基本素質進一步提升,2020 年規模農業經營戶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占15%,家庭農場主有外出務工經歷的占30%、有個體經商經歷的占40%、有開辦企業經歷的占20%。作為“新農人”,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發展理念相對先進,更懂農業技術并善于經營管理,正在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領頭雁”。
2020 年河南省家庭農場中產品自銷的比例為80%、委托企業銷售的比例為15%、網絡銷售的比例為5%。總體上看,河南省家庭農場產品銷售以自銷為主,產品銷售渠道單一。
大多數家庭農場缺乏長期規劃,發展后勁不足,有些項目雖然在短時間內初見成效,但由于沒有中長期發展項目,無法形成產業支柱,發展后勁不足。同時大多數家庭農場忽視成本的管理和核算,農場質量管理、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環節還很薄弱,極易導致高產低效。
家庭農場在經營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較集中,資金需求較大,雖然有營業執照,但大多數家庭農場實力不強,沒有明晰的賬目。既沒有任何抵押物,又缺乏有效的擔保,很難獲取銀行貸款。部分家庭農場融資困難,擴大再生產資金能力有限,抑制了家庭農場的發展。
由于地塊分割,部分農戶流轉意愿不強,家庭農場連片流轉土地困難,還有一些農戶不愿長期出租土地,致使一些家庭農場難以穩定地保持足夠的土地經營規模。同時由于土地流轉雙方信息有效對接機制缺失,部分家庭農場承租他人土地只是口頭協議,沒有規范的文書合同,隨著土地租金在年度間的漲落變化,農戶和經營主體間的租地矛盾時有發生,導致土地流轉不能持續穩定開展。
大部分家庭農場經營者是種養殖大戶出身,經營管理不規范,品牌意識不強,抗風險能力弱,經營者素質和農場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實施家庭農場培育提升工程,積極推進家庭農場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成為具有適度經營規模、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廣泛參與社會化服務、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方法的農業經營主體。 一是堅持規范發展。鼓勵家庭農場推行生產銷售記錄簿、財務收支記錄簿和培訓登記簿“三簿”制度,促進家庭農場規范生產管理、財務管理和營銷管理,建立生產經營和財務收支電子檔案,完善內控機制,防范經營風險。二是筑牢綠色基底。按照“三品一標”等規范要求,采用綠色防控、精準施肥施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技術,推行標準化、綠色化、循環化生產,提升綠色化、標準化生產能力,實現農產品質量可追溯,推動家庭農場走優質、安全、綠色的發展之路。三是堅持創新發展。鼓勵家庭農場運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參與發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等特色優勢產業,推動有條件的家庭農場延伸發展旅游、文化、生態、健康、民宿、養老等新產業。四是提升家庭農場數字融網能力。把家庭農場納入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和物聯網建設體系,提升家庭農場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應用水平。探索發展云農場,推廣直播帶貨、基地直供、無接觸宅配等非接觸經濟模式,促進家庭農場與市場無縫對接。五是積極推進小農戶家庭經營向高質量家庭農場轉型。引導和鼓勵有穩定務農意愿和經營能力的小農戶穩步擴大規模,培育一批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農戶家庭農場。支持有家庭農場創辦基礎的農戶盡快達到注冊登記條件,鼓勵種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等通過工商注冊登記,由農戶變為企業化運作的法人,提升經營水平和擴大規模效益。推廣“家庭農場+農戶”帶農模式,引導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
加強家庭農場與其他新型經營主體合作,探索“家庭農場+家庭農場”“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多種合作發展模式,推動家庭農場提質增效。一是支持發展以家庭農場為主要成員的合作社。積極推進以家庭農場為基礎、合作社為紐帶的產業組織體系建設,促進要素優化配置、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家庭農場創辦、參與或聯合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重點支持糧食類家庭農場成立以農技農機融合作業服務為基礎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二是支持發展家庭農場服務聯盟。引導同產業同類型家庭農場依法組建家庭農場協會、聯盟等聯合組織,推動組建省級家庭農場協會或聯盟,打造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以產業和產品為依托,打造農場間橫向聯合、上下游縱向一體的家庭農場聯合體,加強抱團發展和自我服務。三是鼓勵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與家庭農場建立服務對接機制。鼓勵家庭農場通過全托管或訂單托管等方式加強與社會化服務組織合作,將自身無法解決或解決成本較高的統防統治、物流配送、糧食烘干等環節交由社會化服務組織承擔,提高生產、儲藏、銷售各個環節的專業化、集約化水平。四是鼓勵家庭農場參與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有效形式。家庭農場通過參與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與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緊密合作,在合理分工基礎上專注于生產環節,并通過訂單保底收購、二次利潤返還、股份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示范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同步分享農業現代化成果,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銜接。
一是完善和落實財稅政策。加大各級財政支持力度,設立家庭農場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以獎代補等方式扶持家庭農場發展;對申請并獲得農產品質量認證、品牌創建的家庭農場予以獎勵;鼓勵通過發放良技良藝良法應用補貼、支持農戶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涉農建設項目等方式,引導農戶家庭農場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力手段;鼓勵探索建立家庭農場參與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作為項目申報和實施主體參與涉農項目建設;落實農業稅收優惠政策,家庭農場生產經營活動按照規定享受相應的農業和小微企業減免稅收政策;農民專業合作社享有的稅費優惠政策,家庭農場符合相關條件的給予同等待遇;落實家庭農場等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享受高校畢業生創辦現代農業企業創業補貼政策,落實大學畢業生從事現代農業補助政策。二是創新金融政策。全面開展家庭農場信用評定,健全家庭農場信用檔案,夯實家庭農場融資基礎;鼓勵發展現代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為鏈上家庭農場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生態公益林補償收益權等抵質押貸款和生豬等活體畜禽抵押貸款,穩妥探索宅基地使用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積極探索大型農機、養殖圈舍、溫室大棚、保單訂單倉單等抵質押貸款;引導保險機構積極開發適合家庭農場特點的保險產品,繼續實施農業大災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推進家庭農場生產全過程的綜合保險試點等;鼓勵利用家庭農場名錄系統,提供對接信貸、保險等服務。三是強化用地保障。鼓勵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中產生的建設用地節余指標,優先支持家庭農場發展;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合理安排和預留家庭農場用地空間,加強家庭農場用地要素保障;引導家庭農場發展設施農業,加大對建設倉儲、晾曬場、保鮮庫、農機庫房等設施用地的支持力度;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穩定土地流轉關系,鼓勵土地優先流向家庭農場。
一是實施農場主培育工程。強化人才培育的精準性、有效性,把家庭農場主作為農業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主要培訓對象,重點開展農業實用技術、生產經營管理、轉移就業技能等培訓。以農創客、“農二代”等人員為重點培育一批青年家庭農場主,發展青創農場。二是培育職業農民隊伍。鼓勵和引導農業、科技、金融、互聯網等領域專業人才及高校畢業生、大學生村官、退役軍人等群體返鄉下鄉,通過承包、租賃、入股、合作等多種形式,創辦領辦家庭農場和發展特色民宿、農村電商等新型業態,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職業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三是辦好農業職業教育。完善省、市、縣農業教育培訓體系,支持各地依托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涉農企業、農業園區等采取多種形式培訓家庭農場主,鼓勵家庭農場主通過線上線下等形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
一是加強示范農場的認定管理。按照“有資質、有技能、有規模、有設施、有規范、有效益”的創建要求,修訂完善省級示范家庭農場認定條件,通過省市縣三級聯創、逐級審核、限額推薦、擇優認定,推進家庭農場示范創建,引導各地大力培育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綠色發展型家庭農場。推動家庭農場成為農業集約化生產經營的主體力量,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開展家庭農場示范縣創建。二是對示范農場進行動態管理。完善家庭農場名錄制度,按照“一戶一檔”模式建立家庭農場管理檔案,對家庭農場統一賦碼,并通過政府網站等平臺予以公布。開展家庭農場運行監測,實行有進有出、等額遞補的動態管理。三是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將家庭農場的定期考核結果與資金扶持政策掛鉤,考核的重點是資源高效利用、綠色清潔生產和產品質量安全等,對不合格的家庭農場取消扶持政策,提高扶持資金效率和扶持的精準性,減少財政資金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