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有淮
良好的民風、民俗是孕育中華經典的重要元素。在老年大學,有計劃地設置民俗文化課,對于增強老年學員文化自信、豐富教學內容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民俗文化課不僅具有激勵、凝聚和娛樂功能,其重要意義還在于:
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民俗文化課是一門極富情感的人文課程,老年學員長期浸潤在本土文化的習俗中,更易產生濃厚的親切感、認同感和歸屬感。問卷調查表明,民俗文化課是最受學員歡迎的課程之一。
提高學員的文化自信。有意識地開設民俗文化課,可以有效加強鄉土文化宣傳,引導學員欣賞中國民俗文化,提高其文化自信。同時,學員通過了解和關注民俗文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可以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流失的危機意識,提高社會責任感。
提高學員的探究能力。老年學員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除了課堂教學外,還可以通過收集、歸納、提煉自己所熟知的民俗、民風資料,探究地方習俗的來源,提出個人觀點,并對所蘊含的優秀文化加以升華,從而有效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
可按照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從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三個層次設計教案。主要課程的設置可分為:
傳統體育。這是由民眾創造、在民間流傳并融入民眾生活習慣的體育活動,既是體育文化,也是生活文化。如當地的武術、蹴球、賽龍舟等。
民間技藝。即經過千百年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每一門技藝都有本民族的印記,凝聚著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如扎彩、剪紙、根雕等。
民間曲藝。這是勞動人民的口頭文學,其本質特征是以“口語”來敘述故事,并反映社會生活。如大鼓、皮影、木偶戲等。
民間舞蹈。這是由人民群眾自創自演,表現日常生活習俗及精神風貌的群眾性舞蹈活動。如舞龍燈、打蓮湘、旱船等。
傳統民歌。民歌飽含著勞動人民在生活、生產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如以陜北民歌、沂蒙小調為代表的各地民歌。
傳統節日。積淀著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文化。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設立專科。根據學員的多少,可以單科獨進,也可以多班、多科并進。
見縫插針。在民俗教學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可在器樂、聲樂、舞蹈班嵌入一些課時,教授當地民歌、傳統舞蹈;在太極劍、太極拳班可適當插入一些民間武術教學。
遠程教育。利用網上教育資源教學各地的民俗文化,如東北秧歌、廣西民歌、信天游等。
舉辦講座。利用當地民俗博物館的資源,舉辦方言諺語、家譜祠堂、廟會等專題講座。
組織活動。可根據相關節日,組織學員參加燈謎制作、龍舟比賽、包粽子、搓元宵、小吃烹飪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