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學院 田華,付素萍,韓海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堅持黨的領導和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發展道路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基本原則。在堅持發展綠色鄉村的前提下,挖掘當地農村經濟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農村產業,發揮集體經濟的優勢,為鄉村經濟注入活力。
菏澤鄉村振興需要依靠地方特色,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和開發紅色文化資源,助力鄉村振興。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年代,領導中國人民在極其艱苦的歲月創造出來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傳統文化,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激勵著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黨的優良革命傳統和光輝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鼓舞著中華熱血兒女,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繼往開來,勇往直前,紅色文化在社會主義新時代彰顯了新的價值。菏澤在歷史上屬于革命老區,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為了保家衛國,菏澤的英雄兒女用自己的生命保衛著中華的領土不受侵犯,捍衛了祖國的尊嚴。
紅色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內容,有著特定的物質載體和豐富的精神象征。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是革命精神的外在表現,它包括革命遺址、會議舊址、領袖故居等革命遺跡,也包括展現革命思想和精神的文化作品,如革命題材小說、革命歌曲等。這些豐富多樣的物質載體是我們緬懷先烈、繼承紅色精神的物質寄托。紅色文化精神是紅色文化的主體,指的是革命精神、建設精神、改革開放精神和創新精神等,它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想、愛國情懷和精神追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紅色文化精神在拓寬,體現了社會的發展要求,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它激勵著中華兒女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英勇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步和發展。
紅色文化資源是振興鄉村的重要資源。近年來,基于紅色文化主題的紅色旅游、紅色文創、紅色影視等相關行業不斷涌現。鄉村振興需要依靠鄉村支柱產業,幫助村民脫貧致富。深入挖掘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發展鄉村紅色旅游,幫助村民擺脫貧困,助力鄉村振興。
菏澤,地處皖豫魯蘇四省交界處,是一個革命老區,具有優秀的革命傳統。菏澤是抗日名將趙登禹、姜玉貞、朱世勤等革命前輩的故鄉,革命先烈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奉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菏澤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擁有眾多紀念革命英烈的烈士紀念館和戰爭年代留下的革命遺址:趙王河畔的冀魯豫革命紀念館,館內的全景向我們展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冀魯豫邊區的軍民熱血奮斗、不畏艱難險阻,由戰略防御轉向反攻的壯觀場面;建于1945年的單縣湖西革命烈士陵園,是為了紀念在抗日戰爭中犧牲在湖西大地上的革命烈士修建而成的;始建于2009年的鄆城縣魯西南戰役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重現了戰爭年代的場景,展現了不畏艱難困苦、英勇戰斗的精神和魯西南人民為了建設新中國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位于曹縣的王廠戰斗遺址,見證了抗日戰爭中魯西南人民的英勇反抗。菏澤紅色文化資源也體現在展現革命思想和精神的文化作品里。為了展現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程,菏澤市推出了《南下往事》和《紅色湖西》等傳承紅色文化的優秀作品。《南下往事》的創作背景是解放戰爭后期,它重現了那段讓人難以忘懷的支援解放區建設的時光。菏澤作為革命老區,還有許多讓人銘記的革命先烈:菏澤英烈劉齊濱,抗日英雄楊履謙等,他們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換來了我們和平安寧的幸福生活。我們應把這些先烈銘記心間,認真學習并發揚紅色文化,在學習的過程中堅定民族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首先,紅色文化推廣力度欠缺,受眾群體局限。走進紅色文化遺址或者教育基地,參觀和學習紅色文化的大部分是老年人,他們經常會講述革命故事,回憶往昔歲月。當回憶起拋頭顱、灑熱血的激情往昔歲月時,他們會滿腔熱情,眼含淚光。而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新一代年輕人,一方面由于革命年代的久遠和生活在安穩舒適的環境里,很難體會到和平生活來之不易,再加上紅色文化的宣傳方式和方法缺乏創新,一般依靠宣傳活動或者宣傳欄,傳播方式較落后,滿足不了受眾群體特別是年輕人時效性的需求,導致受眾群體有限,降低了受眾群體接觸并了解紅色文化的積極性,所以,新一代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意識相對來說比較淡薄。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應借助新媒體公眾號或者小程序進行廣泛宣傳,并結合紅色文化的特點制定出合理的宣傳對策,以便擴大紅色文化的受眾群體,提高受眾群體的愛國激情。
其次,紅色文化資源沒有得到深層次開發。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內容。紅色文明能夠引領鄉風文明、促進鄉村文化的繁榮,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能夠賦予鄉村建設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價值。深挖紅色文化資源可以幫助實現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繁榮。自紅色主題提出后,菏澤各個領域特別是旅游經濟主體極響應國家號召,開發以“紅色”旅游為主題的相關產業。但是,一方面由于紅色革命遺址過于分散,存在區域局限性的缺點,致使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形式單一,沒有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背后隱含的特定文化價值,所以紅色文化資源對于鄉村產業的振興沒有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體現紅色文化的旅游產品缺乏創新,旅游資源組合產品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鄉村經濟的發展。
菏澤是資源豐富、歷史悠久、交通便利的農業大區,但是,與新時代鄉村振興對產業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鄉村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農村基礎設施是提高農村生產力、實現鄉村宜居、生活富裕的基礎。雖然近年來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改善了鄉村居民生活環境,但是相對農民的需求來說還有一定的差距。對于一些偏僻落后的鄉村房屋建設、道路建設和河流清淤等問題缺乏統一規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民的生活和鄉村經濟的發展。
鄉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戰略任務。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創新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的根本動力。隨著我國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村勞動力中,高學歷和高科技人員逐漸減少,造成留守農村勞動力的農業技術受到影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能力欠缺。
中華文明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文化。這些歷史積累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繼承和發展。鄉村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基礎單位,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氣。中華文明的發展得益于鄉村,鄉村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舞臺,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鄉村文化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產,是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的重要構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可以全方位激活鄉村的活力,是對中華文明培根固元的重大舉措。通過振興鄉村文化,在合理揚棄的基礎上,把我國博大精深的農耕文化和人文精神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讓古老的鄉村文化在現代化的土壤中結出新時代的碩果,為鄉村戰略的實施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建設鄉村文明之風。
菏澤歷史悠久,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書畫、武術等鄉土文化豐富,在傳承和發揚鄉土文化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菏澤在歷史上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先民們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辛勤勞作,孕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菏澤鄉土文化。但由于宣傳和挖掘力度不夠,菏澤的鄉土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繼承和發展。
鄉村全面發展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現階段我國鄉村經濟的發展受到以下因素制約:一方面鄉村經濟發展緩慢,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另一方面,伴隨著年輕人涌向城市,鄉村發展面臨著人才流失和人口老齡化問題。開發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紅色相關產業,已成為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經濟支柱。依靠鄉村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充分發揮鄉村紅色旅游的帶頭作用,激發鄉村相關紅色產業的發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經濟產業體系,加快實現鄉村的現代化步伐。鄉風文明為鄉村振興的精神層面指明了方向。鄉村居民既要具備良好的家風和民風,又要具有積極向上的社會風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紅色文化作為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激發村民的集體意識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紅色文化精神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載體得到了弘揚。在鄉村傳承和發揚紅色文化,提高紅色文化在鄉村文明建設中的影響力,讓紅色基因融入鄉村發展的血脈,實現紅色文化基因的薪火相傳,可以推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有效利用菏澤特有的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認真貫徹可持續和綠色發展戰略,實現鄉村生活富裕的目標。
一方面,在具有革命遺址和革命紀念館的鄉村,提煉紅色文化內涵,聘請權威紅色文化主講專家,向村民宣講中國共產黨黨史和優良的革命傳統,讓紅色文化教育融入鄉風建設,使村民充分認識并踐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深刻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鼓勵村民愛國敬業、勤勞致富、互幫互助,在鄉風文明的指引下,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的吸引和產業的振興。鄉村主管部門可以以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發展紅色旅游和紅色影視等獨具地方特色的產業,吸引相關人才匯聚鄉村,為鄉村經濟的建設帶來活力,促進鄉村振興。同時,鼓勵村民在創新中發揚紅色文化,獎勵并表彰在傳承紅色文化中做出積極貢獻的人,調動紅色文化領域的工作人員的熱情,為紅色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地方傳統文化體現了當地人們的思想內涵和風俗習慣。菏澤擁有燦爛的文化,歷史上曾經作為中原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相傳堯、舜、禹等族部落首領主要活動在這一地區。商人范蠡、漢高祖劉邦、黃巢等都在菏澤留下過歷史的足跡。各部門要有效利用這些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從傳統文化中搜尋線索,研究傳統文化如何與紅色文化結合起來,將紅色文化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加大紅色文化的宣傳力度,加強紅色愛國主義教育,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境界。
充分利用菏澤革命老區的優勢,在民間收集菏澤革命故事、革命先烈事跡等紅色文化材料,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書屋。一方面以紅色書屋為場所,在村民中開展紅色讀書交流活動和舉行紅色演講比賽,潛移默化地對村民進行紅色宣傳教育。宣傳菏澤紅色文化,有助于在村民中營造紅色文化氛圍,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助力鄉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緊跟網絡時代的步伐,將紅色文化資源通過圖片、短視頻等形式在村民中進行網絡宣傳,加快紅色文化更好更快融入鄉村生活,為村民的精神生活注入活力,這樣可以提升村民的愛國情懷,提高村民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覺悟,傳承紅色基因,增加菏澤鄉村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責任感,促進鄉村文明新風的建立。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我國的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人民群眾的追求,從基本的衣、食、居、行轉向了對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等高層次需求。所以我們應該順應時代潮流,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在建設鄉村生態文明的過程中,結合本地資源,有效融入紅色革命文化元素,運用紅色旅游和建設美麗鄉村的綜合化發展模式,鼓勵和引導村民參加到保護紅色遺跡中來。各部門可以依據菏澤革命遺址和遺跡,開發紅色旅游為主導的旅游線路來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并鼓勵通過挖掘菏澤紅色故事,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旅游項目,吸引多方游客。紅色旅游的開發,一方面需要紅色資源的支撐;另一方面,還要和鄉村地方特色文化結合起來,有效利用本地資源,打造紅色主題民宿,將紅色文化融入民宿,比如在室內裝修布置上,放置一些反映劉鄧大軍在解放戰爭中英勇戰斗的書籍,供游客隨時翻閱;還可以在墻上懸掛一些兩萬五千里長征時期的路線圖,讓游客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些開發措施可以避免紅色旅游的短板和形式單一,吸引更多的游客,激發農村的經濟活力,形成當地獨有的旅游品牌。
文化創意產品能使眾多的村民和游客更形象地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在開發紅色文化資源的過程中,運用現代社會新媒體技術的智能化和數字化宣傳渠道,開發旅游產品,并運用技術創新,開發創新紅色文化創意產品,這樣可以彰顯地方紅色文化的時代性和地域性等顯著特征。在研發創新旅游創意產品的過程中,應當提煉菏澤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特殊符號,深挖其蘊含的地方紅色文化內涵,然后選取所反映的革命精神理念,與創新設計理念相融合,創作出具有菏澤地方特色和象征意義的文創產品。通過創新旅游產品,首先,可以加快菏澤地方紅色文化的宣傳力度和拓寬其傳播途徑,繼承并發揚菏澤紅色文化。其次,紅色文化創意產品是基于具有鮮明地方特征的紅色文化創新而形成的,文化產品的產業創意起源于深挖紅色文化內涵和對紅色文化元素的深度創新加工,這樣可以帶動鄉村各種產業融合開發,進一步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幫助村民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實現鄉村戰略的生活富裕目標。
農村穩定和農業發展是關系到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所在。振興鄉村經濟,縮小城鄉差距,需要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健全城鄉融合機制,為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發展奠定基礎。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農村產業結構改革,加快農村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互聯網農業,加快農村支柱產業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任務艱巨,要堅持黨的領導,深入挖掘鄉村基層的創造精神,總結具有帶動作用的典型發展案例,發動鄉村基層的核心科技力量,推動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鄉村興旺則國家興旺,鄉村富裕則國家強大,鄉村人民安居樂業則國泰民安。社會主義新時期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前提下,深挖鄉村紅色文化資源,實現紅色文化與鄉村支柱產業相融合,有效開發利用當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