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
對于高考考生來說,高考之后將迎來人生的新起點。一旦金榜題名,慶祝自然是免不了的,古人也如此。尤其在唐代,豁達豪放、喜歡游樂的人們,會為新科進士安排一系列宴會。
聞喜宴,宴如其名,是新科進士知道自己考上了以后參加的第一次宴會。這是由皇帝下令舉行的宴會,具有濃厚的官方色彩。
唐代聞喜宴的地點多選在曲江之濱。最初,舉辦宴會的敕書下達之后,新進士們要各自出些錢物,合伙舉辦宴會,在曲江的花樹下宴飲作樂。到了唐末,聞喜宴已經轉變成由官府出資并主持的“賜宴”形式的聚會了。
官辦的聞喜宴上,朝廷還會賜予新科進士每人一枚“ 紅綾餅”。雖然對這種點心的確切制法以及味道,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但當時的讀書人,肯定是以得到紅綾餅為榮吧。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考生能否考中,除了看個人學識水平的高低外,主考官、閱卷官的個人好惡,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新進士高中后會請當年的主考官吃飯,感謝主考官的慧眼識人,順便為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鋪路。
相識宴的參與者并不限于新進士,還包括主考官及其家人、同僚以及一些社會知名人士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座主、門生之間結為朋黨。
進士放榜在二月,三四月便是櫻桃的成熟時節。進士們怎能放過這嘗鮮的大好機會,不如以此為由頭再聚一回。
乾符四年,一個叫劉覃的人考中了進士。劉覃平時花錢就大手大腳,新進士們商議大家湊錢舉辦櫻桃宴時, 劉覃已經偷偷地把辦櫻桃宴的事情都張羅了。櫻桃宴當天,劉覃買來的櫻桃堆得像小山一樣高,還配了糖和酥酪,可以與櫻桃同食。新進士們每人取用一小盒糖酪,算下來耗費的糖和酪也有好幾升。
現在,一年四季都吃得起車厘子被網友們當成土豪的象征;而在唐代,如果有人能在櫻桃成熟時吃到當季的櫻桃,也足以證明其身份的尊貴。
杏園探花宴,可謂新進士參與的諸多宴會中聲勢最為浩大的一場。它的舉辦地點,在曲江之西的杏園。
在這場宴會上,吃吃喝喝并不是主要內容,宴會的重頭戲是“ 探花” 。在杏園探花宴這一天,長安城內的各處公私園林都向新進士們開放。宴會開始時,新進士們公推出兩位年輕俊秀者,作為“兩街探花使”,到全城的名園中采摘名花。眾多百姓也可以借機一睹新進士的風采。
兩位探花使中,歸來較晚的或者采摘名花較少的那位,要受到懲罰,但這種懲罰不過是多喝幾杯酒罷了。金榜題名之后,有名花美酒相伴,即使在采花路上耽擱了片刻,想來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關于“燒尾”一詞的來源,流傳比較廣的一種說法是:鯉魚跳龍門以后,必須有天火燒掉鯉魚的尾巴,才能變成真正的龍;從普通學子變為進士,也相當于“魚化龍”,需要一個“燒尾”性質的宴會完成身份轉變。
可能是由于這種象征意義,唐人對燒尾宴格外重視,宴會也極為鋪張奢華。唐人韋巨源曾撰《食譜》一書,其中的《燒尾食單》便是某次燒尾宴菜色的完整記錄,包含冷盤、熱菜、點心等共58道菜品,并且每道菜品之下,都附有簡單的做法解說。
關宴又名曲江宴,是新進士們慶祝活動的高潮。關宴結束以后,新進士們就要各奔前程,所以, 關宴還有一個名字叫“ 離筵”。
關宴舉行的地點,在曲江池畔。岸上的酒宴結束后,進士們便紛紛乘上畫船,在曲江池上游覽。教坊派出樂隊舞隊表演歌舞,甚至皇帝也會來到關宴的現場。關宴當天,長安城中居住的公卿大臣們,會帶著家屬前來挑選女婿。一旦被選為某大臣的東床快婿,新進士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范芳芳//摘自《人生十六七》2020年第25期,宋小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