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兩度擔任亞太經合組織(A P E 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東道主。活動有一個特殊的環(huán)節(jié),就是由東道國向出席會議的其他成員方領導人贈送一套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裝,各國領導人要在會議最后一天穿上這套衣服進行大合影。
中國人的現代民族服飾應該是什么樣的呢?2001年10月,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二十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領導人身著紅、藍、褐或者綠色的中式對襟唐裝,在上海科技館樓前合影。這個畫面令人驚艷,“唐裝”成為當年關于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的高亮詞之一。
大部分亞洲國家領導人對唐裝是接受和欣賞的,而歐美國家領導人對穿唐裝卻不那么適應。織錦緞在西方服飾中,尤其對男士而言,大多是用于睡袍的面料,據說當時有兩位領導人還相互商討是否要穿這套“睡衣”禮服出鏡。
作為國服,不僅需要體現傳統(tǒng),也要跟上現代社會生活步伐。唐裝雖然集諸多中國元素于一身,但是終因其過于華麗而難以成為廣為接受的正式場合中華禮服。
2007年夏天我赴倫敦就任中國駐英國大使,英方安排我于6月12日向女王遞交國書,遞交國書的著裝要求是晨禮服或者民族服裝。我赴任之前對此有所準備,定制了一套中式禮服,選定了一塊黃底青色圖案的織錦緞面料,上面的金色暗紋呈現珍珠般的光澤。為了上下臺階方便,我沒有采用旗袍樣式,而是做成長款上衣,有一點燕尾服的味道,搭配藍色真絲長褲,整體感很好。為了避免與女王“撞衫”,我提前打了招呼,說明我的禮服是黃底青色圖案的。
我第一任做大使是在菲律賓。那時我穿旗袍比較多,常常因為服飾過于女性化而被當作“太太”對待。有一次我出席一場官方儀式,進門后負責登記的工作人員請我在旁邊等一會兒。等了好一會兒,見許多大使都進去了,我就問:是否輪到我了?工作人員很客氣地說,等到大使他本人(h i m s e l f)到了,就可以直接進去了。我客氣地回復說,大使她本人(herself)在這里已經等候一會兒了。這位工作人員慌忙道歉,一直送我到中國大使的座位。
這讓我意識到社會觀念當中對大使的形象有一定的預期,而服飾表達著一定的身份含義。我開始刻意地調整著裝風格,更多選擇西式套裝,或者中式長款上衣。向英國女王遞交國書時穿的中式禮服,就更多強調了帥氣的一面。
近年,中國領導人和夫人在重大國際場合開始以中式禮服示人。例如2015年中國領導人訪問英國時,在著裝要求為白領結禮服的晚宴場合,身著深色中式禮服,樣式參照“中華小立領”,增加了口袋巾的現代元素。夫人的衣著美觀、典雅,盡顯中華文化的現代表達,既符合國際規(guī)范,又突出民族特色。
2014年冬天,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北京召開,時隔13年中國再次成為東道主。這次中方為與會嘉賓準備的“新中裝”,為賓客帶來正宗的現代中國風。男式上衣采用的是提花萬字紋宋錦面料,飾海水江崖紋,立領、對開襟、連肩袖,一字盤扣,外套有直下擺和圓下擺兩種供選擇,內搭立領重磅真絲襯衫。可以選擇的顏色有故宮紅、靛藍、深紫紅、金棕和黑棕色。女式衣服采用的是雙宮緞面料,立領、對襟、連肩袖外套,可以選擇的顏色有孔雀藍和玫紅。為夫人們提供的是開襟、連肩袖的外套,內搭立領旗袍裙,圖案多為花卉蘭草,可以選擇的顏色有孔雀藍、深玫紅、紫羅蘭、藏藍色。這些服飾所表達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通過優(yōu)質的面料和柔和、文雅的服裝樣式得到充分展現。
“新中裝”禮服是一次廣泛征集設計方案的結果。經過篩選之后,有六位設計師的方案入圍,各有千秋,最終,六種方案被擇優(yōu)整合,形成了這套出色的禮服。
心香一瓣//摘自《大使衣櫥:外交禮儀之旅》,中信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