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
食堂打飯不敢說自己想多要一點辣椒,怕阿姨覺得太麻煩;同學聚會選擇坐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如果有人c u e自己會尷尬得腳趾摳地;發言前要做心理建設,如果預判會冷場就一句話都不說;路上遇到認識的人,總是想辦法眼神回避,甚至繞道而行……這樣的“社恐”日常,你經歷過嗎?
近年來,“社交恐懼”一詞的網絡搜索率持續攀升,當我們談論“社恐”的時候,究竟在談論什么?
如果被一只老虎咬了,你會選擇求救嗎?“我不會。因為如果沒有人救我, 我只是可能會死,可是一旦有人來救,我還得跟他打招呼。”這個網絡段子雖然夸張,但精準戳到了很多“社恐”人的痛點:面對人群就緊張焦慮。
“社恐”是“社交恐懼癥”的簡稱,它原本是一個心理疾病名詞,指的是人們面對社交、公開表達時因為害怕被人評判、指責等而產生的逃避心理。如今,“社恐”已變得更加泛化,成為網上的年輕人對自己逃避社交的一種狀態的調侃。
2021年11月, 《中國青年報》面向全國大學生開展關于“社交恐懼”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0.22%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存在輕微“社恐”;6.90%表示自己有比較嚴重的“ 社恐”;還有0.64%表示自己真的被醫學上確診為社交恐懼癥。
公務員張澤澤的“社恐”體驗很直接,參加單位組織的知識競賽和演講比賽時,需要拋頭露面,當眾表達會變得心跳加快,吞咽困難,大腦一片空白。
新媒體平面設計師阿莊在二次元世界里有多種愛好,卻不喜歡聚會,最讓他有“社恐”感的事就是和四五十歲的中年男性共處一個空間。
大學生劉陽陽和熟人交流并沒有障礙, 但向陌生人開口前總要先想想, “ 如果我長得再帥一點,別人是不是更容易接納我” “ 感覺自己有點胖, 跟別人說話, 別人會不會覺得不舒服” 。對自己能不能融入的擔憂, 對個人能力和形象的不自信, 總在要和別人交流時冒出來。有一次外出調研時,他和同學一起在公園里尋找路人,看到長椅上坐著一位在玩手機的男子,他的內心戲就拉開了帷幕:“人家在專心看手機,我去問問題是不是太打擾?如果他拒絕我了怎么辦?他會不會直接掉頭就走?”
“社恐”似乎是個筐,不想做的事都可以往里裝。年輕人的成長過程,正逢互聯網和智能手機興起, 社交軟件普及, 越來越呈現“線上狂歡、線下沉默”的狀態。很多線下的“社恐”在網上卻是“話癆”,釋放著“社牛”一面。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遲毓凱分析,許多認為自己“社交恐懼”的年輕人并不是真的有嚴重心理障礙, 這類人常說的“社恐”有幾個原因。其中一種可能是,一些人因為現實社交禮節煩瑣,傾向于逃避社會角色需要的社交規則。其次,人際交往中的邊際感不清,也是一些年輕人不愿社交的原因。最后,有些人會把“社交恐懼癥”當作不出去社交的借口。只要去社交,就有出錯的可能,努力了但沒成功很沒面子,所以寧可不去嘗試。其實來自他人的關注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聚焦,被嘲笑、被關注的感覺往往是自己放大的。
“哪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害怕失望罷了。”巴黎第八大學精神分析博士王明睿借用村上春樹這句話總結了“社恐”人的復雜心態。王明睿認為,傳統的教育方式更傾向于讓孩子在交流中獲得認可,而不是鼓勵在社交中單純地表達自我。這就使得孩子們在長大后對獲得認可的需求非常高,一旦無法在社交活動中獲得期待中的認可,就容易產生回避心態。
很多“社恐”人雖然外表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樣,但內心對愉快自如的社交活動仍有很大需求。如果總是用回避的方式躲在安全的“殼”里,很容易錯失自我發展的機會。多嘗試,事先準備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社交環境。當找到更好地與外界溝通交流的方式時,世界也會向我們展示更美好的一面。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鄭丹丹對“社恐”現象一直有觀察。她發現,互聯網所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化,對傳統的人際關系、親屬關系都有很大削弱,給“社恐”的流行留下了不小生存空間。鄭丹丹成長的年代,如果一個女性不結婚也不愛社交,生活會受到影響,比如扛煤球、安裝燈泡這些活,對單身女性而言會造成生活難題。但是現在這些事幾乎都可以外包,生活瑣事通過技術手段能夠解決,就會對不愛社交的人有更多的寬容。
鄭丹丹覺得,如今人們能夠大聲說出自己是“社恐”是件好事, 給自己貼上泛化了的“ 社恐”標簽,反而是社會進步給個人帶來的一種解脫和自由。“在以前的社會里,如果你完全沒有社會聯系, 生活起來都會很困難。此外, 有很多人不是不社交,他是用另外的方式社交,這個人在現實社會看起來很靦腆,但在他的社群里, 他是活躍著的。”在微信、Q Q群抱團取暖的豆瓣小組中,很多人盡情釋放著“社牛”一面。
“ 社恐” 也未必是一件壞事,劉陽陽說自己的一位師兄就是典型的“社恐”,比起社交,他更愿意把時間花在圖書館里。這位師兄博士畢業時已經發了十來篇核心期刊論文,留校做了助理教授。
在遲毓凱看來, 如果“ 社恐” 不影響生活, 可以不去在意。如果想擺脫它,可以嘗試社交恐懼癥療法。“一般可以采用系統脫敏和滿灌療法兩種方式。系統脫敏是調整認知,一步一步慢慢將自己置于讓自己恐懼的社交環境,逐步提高適應能力。滿灌療法,是一下子把自己放在最恐懼的社交環境下,以后就會適應所有環境了。”
青年人要調整心態,不要害怕犯錯、沒面子,不要擔心自己的舉止、作為不完美。遲毓凱說:“克服問題后總結的經驗,對人一生的成長和發展頗有助益。就像哲學家尼采說的,‘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強大。”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中國青年報》《時代郵刊》等,夏希/圖
@劉利:和同學聊天時,如果他沒有對我剛才說的話做出回應,我就會認為,他是不是覺得我說的話很無聊?
@陳易琦:不知道怎么辦的時候,我會模仿身邊的人。能緩解社交恐懼情緒的方法都值得嘗試。
@5566:社恐是一道有待突破的心防。要突破社恐,就得發自內心地接受這個社會,改變自己固有的一些想法。
@殷錦繡:社交的終極奧義,是讓自己和他人都舒服。
@介庸:很多時候只想一個人,安安靜靜不被打擾。但太過安靜又怕孤獨,太過熱鬧又覺得嘈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