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妍 金子恒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金融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面對新時代的國際化要求,我國中資保險企業開始嘗試“走出去”。我國保險業的國際化主要經歷了探索、試點以及全面發展三個階段。總體來說,雖然種子保險機構國際化經營起步較晚,對外保持謹慎態度,但在國際化進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79 年,改革開放全面啟動,中央經濟會議對國民經濟提出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八字方針,并提出打造經濟特區的意見,這一意見為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探索打下準備。1980 年,國內保險業務和機構全面恢復,發達國家的保險商們發現了中國市場中的商機,從這一年起,眾多國外保險公司在華設立了代表處。外部資本的到來為中國保險市場競爭進一步發展埋下了伏筆,同時這些資本讓我國保險企業開始更加直觀地去了解國外保險公司,這些被允許進入的國外保險公司代表處也為外資保險公司之后進入中國市場打下了基礎。對于長時間在計劃經濟下經營的中資保險公司來說,市場正在不斷醞釀著一個對它們強有力的沖擊。但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國內保險市場開始出現新的生機。
1992 年,美國友邦保險公司上海壽險分公司落地,成為第一家在華設立分公司的外資保險機構。為站穩上海市場,友邦保險公司通過組建4000 多名營銷員實行上門推廣的新模式來嘗試打開中國市場。這一舉措在當時獲得巨大的成功,中國其他保險公司紛紛開始仿效,改變營銷模式,從公司直銷制轉變為個人代理制。1994 年,日本東京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在上海設立分公司,成為中國首家外資獨資財險公司。1995 年以后,試點城市范圍進一步擴大。到2000 年,保險業市場上包含有外資保險公司19 家以及200 多個外資保險公司的代表處。
試點城市的開放,外資企業的進入以及中資企業的運作改善,使得整個保險行業保費收入從1992 年的211.69 萬元上升到2000 年的1595.5 億元,每年的保險費收入都保持30%以上的增長率。這一階段,中國保險業實現了從封閉市場到開放市場的歷史性轉變,為我國保險企業“走出去”積攢了寶貴的經驗。
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保險業開始步入一個全面發展的時代。這個階段中,我國保險業國際化發展采用“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戰略,市場結構得到改善,融入全球金融體系進程不斷加快。同時,入世協議的簽署為外資進軍中國市場打通了道路,外資壽險、非壽險、再保險等產品被允許在中國市場發售。相關法律不斷完善,對外開放強度不斷加大,多重因素推動著保險市場快速發展,保險營銷出現多樣化,保險資產管理也開始變得專業化、國際化。2003 年,在監管機構的推動下,國內保險公司改制上市,吸引了巨額的境外資本,經營方式也轉變為綜合經營,保險公司的資本得到補充,盈利能力也得到提高。2018 年,銀保監會修訂并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其中進一步放寬人身險公司外方股比限制和外資保險公司準入條件,這意味著我國保險國際化發展的新階段即將到來,市場活力將進一步被激發。
2020 年年末數據統計顯示,在華外資保險機構、代表處、保險專業機構數共計200 家,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1.71 萬億元。在2021 年3 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決定》,該決定取消了外資股比的限制性規定,并進一步明確了外國保險集團公司和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外資保險公司的準入標準。外資保險企業的進入和經營領域的逐步放開,使得保險市場的國際化迅速發展。
我國保險業在國際化的進程中,除了“引進來”,“走出去”進程也不斷加深,不僅為在海外的本國企業或他國保險消費者提供保險服務,也參與到國際再保險的市場之中。如中國太平保險公司作為國內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保險公司之一,在境外設立了13 家機構,并分布于五大洲的11 個國家和地區,為國際消費者提供保險服務;自2017 以來,中國再保險集團陸續完成了與全球27 家大型保險和再保險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的工作,進一步推動了中資機構的海外布局。
目前,“一帶一路”建設在中國的政府大力支持下,我國保險企業得到了大量的業務補充,豐富了保險業的保障需求,截至2021 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投資超過1 萬億美元,服務超過20 萬家企業。為了加強“一帶一路”建設,面對國際國內環境錯綜復雜,金融市場并不穩定的局面。為推動出口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業務發展,2020 年在銀保監會指導下,我國成立了“一帶一路”再保險共同體,加強了中資保險企業在海外的保險業務產品的空白區域建設,使得中資保險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大大加強。
縱觀中資保險機構的布局,中資保險機構在“走出去”策略上,國際化程度并不高,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地區、美國和英國等地區,區域化集聚使得國際化業務發展遠不能滿足中資企業的需求。與發達國家保險公司相比,我國保險公司的海外布局規模小、業務涉及區域小、總體保費沉淀規模小,國際化進程緩慢。
我國保險企業存在“量大于質”的思維誤區,對客戶的定位劃分不清,對于客戶需求并沒有針對性分析,在保險公司追求保費規模的背景下,各類保險公司之間同質化嚴重。但隨著保險公司不斷學習國外優秀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國情,潛心研發,整體已經向國際標準逐步靠攏。
保險資金作為實體經濟融資的重要來源,《“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中也強調了希望保險機構為“一帶一路”的建設提供資金和其他金融服務,也明確提出了市場準入的具體路徑。
“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使得我國保險服務貿易出口額保持增長,除了保險資金本身的參與,也吸引了眾多機構參與其中,但是中資企業機構在這些國家投資必然會面臨著許多不確定的風險,也就意味著需要保險公司為其保駕護航,保險市場的供給將會發生改變,對于中資保險企業來說將會加快國際化進程。
2021 年,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直接投資1309.7 億元,新簽對外承包合同6257 份,新簽合同額8647.6 億元。在這些投資中,由于項目多處在發展中國家,政治環境不穩定,一旦出現政權爭奪等突發問題,會對項目造成嚴重的后果,保險可以發揮更好的保障作用。同時,在境外項目中,通常會有強制性保險的投保要求,在工程承包合同中通常會包含保險章節,并且部分海外國家對于銀行保函并不認可,需要采用保險保函,對我國保險業國際化發展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機遇。
“一帶一路”建設沿線涉及65 個國家,發展中國家為沿線國家的主體,經濟發展有著大好的前景,其中許多國家的經濟形勢與中國有著良好的互補性。但是,在這些沿線的發展中國家中很多都飽受氣象災害的影響,保險業的發展并不完全,很多國家受到認知、市場的影響對保險的抗拒性較高。以俄羅斯和土耳其為例:俄羅斯的保險市場處于壟斷,保險種類少覆蓋面少,理賠計算復雜;在土耳其由于自然災害的頻繁導致居民對于自然災害的發生習以為常,因此對于保險的購買欲望不高。這也就意味著在這些國家中存在著大量的尚未開拓的市場,為中資保險公司國際化業務發展帶來機遇。
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于我國的經濟實體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依賴,隨著外貿交易的次數、貨物總量的增多,對于出口信用保險的需求就會不斷增加。并且,隨著“一帶一路”的項目建設,合作區域將會不斷增加,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我國保險企業的承保范圍。“一帶一路”倡議合作關系網,為中資保險企業“走出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將進一步提高中資保險企業業務的開展規模。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陸續出臺了封城、隔離政策,這對沿線國家的經濟活動造成極大的限制。同時,海外企業業務在疫情影響下經營成本壓力大。在項目建設上,因海外國家的新冠疫情封控政策影響,人員流動、物資運輸困難,項目停擺造成各種成本上升。新冠疫情對各國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并且各國受制于各國經濟和醫療水平,對于新冠疫情的防控水平不一,這就造成了部分海外國家易出現社會治安事件,對于中資企業來說面對的外部風險就增加了。
另外,受新冠疫情影響的業務中斷也將讓企業進一步意識到業務中斷、海外投資保險的重要性,加強其對于保險的需求,這將會進一步帶動中資企業的國際化進程。
國際化對中資保險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復雜的外部環境給中資保險企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同時中資保險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也在國際化進程中暴露出來。
中資保險企業在拓展國際化業務的過程中,面臨的投保對象大多數為發展中國家,國別上的風險不受個體與經濟體的控制,在制度、財政、社會安全等方面都具有不確定性,對保險公司的國際業務開展帶來巨大的挑戰。
最新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平均風險報告中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體風險等級處在5.5 級左右(共9 級,風險水平由低到高),風險水平較高。另外,國際市場各國政治經濟關系錯綜復雜、經濟可持續性差、金融形態和發展階段的多樣化都導致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權信用風險防控難度持續攀升。
同時,世界經濟的衰退,也導致了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增加,提高了保險企業的出險率,相關短期業務幾乎處于停滯狀態。保險企業的資產投資業務也因全球經濟衰退而受損嚴重,在資金償付、流通、盈利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當前全球在新冠疫情影響下,經濟發展緩慢,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政治風險增加,逆全球化思潮加劇,部分國家對外資企業抵觸加深,阻礙中資保險國際化市場的進入,具體表現為政府或者民間對于中資企業的抵制。特別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國際上一些國家會將我國保險企業的進入視為威脅。盡管中國一直堅持共享共建的全球化理念,但快速增長的對外投資份額,讓不少國家對中資企業保持敵視態度。
中資保險公司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我國保險主體隊伍不斷擴張,對保險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盡管我國保險公司在逐步提高建設保險專業人才選拔,但中資保險企業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國際化人才培養計劃,相關資產挖掘、風險控制等專業人才稀缺。
尤其是在國際理賠、法律條款等方面上,現行多數沿襲國內保險市場經驗,在客戶群體上也存在以華人為主的問題,國際市場開拓能力較弱,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但同時簡單的國內模式復制、專業人才的缺乏導致中資企業海外業務創新力不足,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保險產品。
目前看來,我國保險海外業務尚處于起步階段,后續對于人才需求缺口將會不斷擴大,專業人才的缺失將會影響保險業務的發展,不管發展速度如何,我國保險企業“走出去”都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指導。
當前,我國國內的保險市場尚未飽和,中資保險企業缺乏國際化的動力和意識,相對于國際業務更傾向于開展國內業務。對比發達國家保險公司的國際化水平,我國保險公司業務涉及范圍小、海外機構布局規模小,缺乏應有的規模效應,在全球競爭中處于劣勢。原因在于我國早期保險業的準入門檻較低,人員隊伍的素質并不高,相比較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更愿意將市場重心放在對業績的規模提高,導致我國保險企業缺乏持久的競爭力。
在國際市場上,由于我國保險企業接觸的程度較低,對于國際市場認識不清,并且缺失國內立法的引導支持,在國際市場上可能會存在與多邊條約相對抗的情況出現,這就會導致引起地區的交易合作矛盾。在海外投資建設中,合作雙方由于對對方的底細不清,常常會伴隨著信任危機,這就需要由中介來進行協調擔保,但這極大地增加了成本開支。尤其在當前的新冠疫情影響下,各國之間的項目交易風險增加,增加了中資保險企業擔保賠償的風險。
中資保險企業國際化面臨著大量的挑戰。一方面,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中資保險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迫切地需要優化內外部環境,增強自身實力,積極地向海外市場靠攏推動中資保險企業國際化進程并加強市場化程度,向客戶靠攏。
國家要切實做好中資保險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保護傘”,加強國家會談,以共繁榮共發展點出發尋求共同利益點為中資企業打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并嘗試一同為“一帶一路”搭建區域性的爭端解決機構,完善對于海外保險投資的配套機制,監管部門也要加強與他國監管機構溝通協調統一的監管標準,讓中資保險公司積極配合雙邊監管,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從而減輕海外國家對中資企業的敵視現象。
我國從海外投資開始到“一帶一路”建設中都沒有相關基本法、單行法內容提到海外投資保險,而發達國家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往往擁有專項或包含的法律指導。由于我國的海外投資保險走在法律建設之前,通過以我國實踐為國內提供立法依據,讓國內法規與多邊條約一同發揮作用,并讓國內與國際法律淵源有效對接,能夠大量減少在海外市場的風險碰撞,為中資保險企業發展護航。
相對于國際保險公司,中資保險公司更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意識,改變單純擴張市場數量的經營思維,將重心放在服務質量和保險風險控制中去,并加快數字化管理建設,依靠保險國際創新力來推動中資保險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提升。尤其是要加強國際合作,尋找海外保險支持,加強保險公司的境外項目的承保能力。
對于保險行業來說,人才是最重要的人力資本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保險業的興衰,需加快行業人才培養。
一方面,通過大學與相關機構聯合培養國際化人才,加強保險國際化項目培訓,打造國際化的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可以幫助企業迅速了解市場動態,強化國際業務管理運作。專業技術人才可以幫助企業發現業務風險,管控風險,并提高企業的國際業務的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在本土優秀員工做好企業本土化建設的基礎上,中資保險企業需要在全球人才市場上吸收境外優秀人才,解決中資保險公司缺少國際化人才的弱點,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加速國際化進程。
目前,中資保險企業的產品大同小異,同質化較嚴重,這也就意味著多數保險公司缺乏核心競爭力。在國際化的保險市場中,西方保險企業大都擁有專門知識中心,除卻開發新的保險項目外,還應建立創新導向保險價值鏈,利用技術為客戶提供高標準的服務,這就意味著中資企業在國際化下必須實現差異化、產品創新化。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社會將會注意到保險的風險管理功能。通過對客戶群體的需求分析來進行保險新產品的開發,類似融入公共衛生體系,與公共健康安全機構合作并推出系統的服務,打造上下游的產業鏈形式,不僅減少風險事件對保險本體企業的沖擊,還能強化產品對于客戶的吸引能力,并實現保險產品的差異化,強化企業的競爭力。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以及外匯儲備參差不齊,市場間的信息也存在嚴重不對等,極大地影響中資保險企業進入沿線國家進行業務開展與投資,在這種信息不對等的情況需要依賴于中介來對信息評判,其不僅成本制約著中資保險企業的發展,也阻礙著實際交易雙方的效率和信任。科技的介入如區塊鏈等技術,能夠有限降低成本并加強合作信任。
同時,人工智能的引入對于當前全球新冠疫情狀態保險業務的申報、理賠方面來說,能夠幫助解決難以提供現場服務的困難,并且輔助的大數據分析能夠智能落實分析項目風險和理賠行為,能夠快速對各類出口企業實現自動分類,為使用客戶提供多類別的、差異化的保險服務與產品,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力、物力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