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奇
“美化嗓音,輕松講課”是一門通過學習歌唱,達到保護嗓音、科學發聲、美化音色、輕松講課的國家級教學精品慕課。這門教學慕課通俗易懂,內容涉及歌唱發聲方法、聲樂教學方法、嗓音保護保健。它不僅適應于聲樂專業工作者、愛好者,而且對于廣大以嗓音工作為主的從業人員以及飽受聲音困擾的人群也有預防嗓音嘶啞、聲音缺乏共鳴、發聲不得要領等保健和指導作用。所以,從聲樂專業工作者到廣大非專業人士,都是受眾群體。筆者作為一名聲樂教育工作者,僅從師者風范和與之相應的聲樂教學角度來分析這門“美化嗓音,輕松講課”在線學習累計達到6萬人次的教學慕課。
執教本慕課的歌唱家林立君現為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歌劇實踐中心藝術指導,福建師范大學學生歌唱協會藝術指導。她是福建省三八紅旗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福建省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福建省音樂家協會會員、福建省音樂家協會聲樂委員會會員、福建省科技工作者協會理事。她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師從我國聲樂教育一代宗師——沈湘教授,崇尚從大自然和生活中尋找教學靈感,加之她早年在醫學家庭環境下的熏陶,使她不僅注重聲樂教學效果,而且鉆研嗓音醫學保健。她所培養的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學生5人10次在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獲獎,其中包括男女五個聲部、三種唱法。另有42位本院學生在省級聲樂比賽中分獲一、二等獎。
觀看林立君教授的教學慕課,可以感受到她數十年如一日,在精益求精的教學實踐中,潛心鉆研、不斷創新、追求卓越的師者匠心、師者仁心以及師者真心。匠心,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是一種一絲不茍、嚴謹認真的精神;仁心,是以學生為本,通過聲樂教學,指導學生學會做人;真心,不僅是以真情投入演唱,從而打動自己、他人,更是以真情投入教學、回報社會,體現愛學生、愛事業、愛百姓、愛國家的情懷。
保有“匠心”,是教育學生在聲樂學習中要勤于動腦、精益求精。尤其重要的是,在聲樂練習中,要遵循自然規律,從生活中學習,以簡馭繁。
內心聽覺規律,即強調以“內心”(內在)的感知聽得自我所發出歌聲的真實與外界聽眾的感受合拍的音質效果,亦即以“化于內”的感知,領悟“成于外”的功效[1]。這里既有對“內耳聽覺”中音色稍暗、音量稍小、位置稍遠(越是高音,聽著越遙遠)的特點的悉知,還有在錄音或演出中,遇到自己無法聽到內耳聽覺特殊情況下的“內心感覺”。這樣才能在內耳的監管下,獲得“松”“空”“通”的發聲感受,達到像給聲音穿上一件裘皮大衣,毛茸茸地按摩嗓音的保健功效,而傳遞給觀眾外耳的音質卻是明亮、圓潤、飽滿的聲音。
在今天,幾乎每個學習聲樂或者從事聲樂工作的歌者都已經聽說過“內心聽覺”這個詞的時候,對這個大家司空見慣、耳熟能詳的詞,再提它似乎已經沒有了新意。其實不然,林立君教授所講授的“內心聽覺”有她自己的特點——將名詞轉化為動詞,即將“內心聽覺”這個名詞轉化為具有行動標準和評判標準功能的動詞,是一套可以操作的行動指標。“內心聽覺”賦予耳朵以“監督員”的角色,而耳朵的監督作用可以幫助歌者形成內在的另一套“稍暗、稍悶、稍遠”的聲音評判標準,和外在聽覺聲音效果相對應、相匹配。由此帶來的成果使歌者可以自學聲樂,可以在離開教師的課堂后,獨立練習、自我指導。所以,內心聽覺是“授人予漁”的關鍵所在。
林立君教授在教學中處處遵循射箭必先拉弓,向上跳必先向下蹲,聲音往上送、字就往下說,高音聽著遙遠、低音說得清楚……的反向規律。在教學中,她透過表面現象,總結現象背后的反向規律,所以教學策略精準到位,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被學生理解并獲得最大化的教學效果。例如,在高音難唱這個問題上,她強調“高音加氣息,不加喉肌力”,因為氣息是向下的,所以自然又形成了一對反向力。
林立君教授自幼學習體操,在學校是一名田徑隊隊員,而且她以芭蕾舞專業考入大學。因此,她善于“以動輔唱”,往往一個動作就可以解決學生學習聲樂中的很多問題。如,對于低音發虛的問題,林立君教授讓學生通過模仿“牛叫”“熊叫”的動作,可以很好地解決胸腔共鳴的問題;對于歌唱中向外喊的問題,她用密封的鼓和鼓槌的演示,很好地詮釋了身體的繃緊狀態和歌詞元音的關系,此外,自言自語的動作也是幫助學生體會把身體唱響、不向外喊的另一個教學手段;對于花腔難唱的問題,她帶領學生通過下臺階、咯咯笑的方式輕松解決;對于高音字加重、加寬的問題,她利用舞動絲綢和吹蒲公英的動作來引導學生;對于身體用不上力量的學生,她讓學生搬重物來體會……這些動作使教學通俗易懂、方法好學好用。
從鏡頭里,可以看到在課堂下,她和學生們是非常親密的朋友關系,如一起爬山,呼吸新鮮空氣,在家包餃子……也正是在這樣的師生互動中,引發她更多的動作靈感,讓她的日常生活成為拓展課堂教學的理想場所。如,在山中下臺階的一路小跑,讓學生體會到花腔唱法中輕巧快速、顆粒感強以及氣息向下的感覺。她教學生每天早上醒來,躺在床上偷著樂,這樣既不吵別人,還可以自然而然地調動全身各個發聲器官,比單調的練聲曲更有效。她就是這樣以動輔教、以動輔唱,使抽象的發聲技巧在既形象又有趣的日常動作中迎刃而解。動作的源泉來自生活,生活就是林立君教授科學發聲、以動輔唱教學的靈感來源。
林立君教授在多年的教學中,摸索出許多獨特的小竅門。其中一個竅門是幫助節奏感不好的學生暗中打節拍。她教學生將雙手放于胸前,這是人們歌唱中經常會有的姿勢。玄機在于上下交疊的手,里面手的大拇指可以在另一只手的掌心里暗中輕輕敲擊節拍。第二個竅門是巧妙地揚長避短。如果碰到學生表情不太好、不會笑著唱歌的情況,老師會選比較悲哀的歌曲,正好適合其表情。有的學生善于表演,她會為其選擇能夠彰顯其表情的作品。有的考生低聲區不好,她就選擇一開始就能夠亮出學生嗓子的、起聲在高音區的歌曲;反之,高聲區不好的學生,她也會相應地做出調整。她認為教師要有一肚子的曲目,才可以靈活而有針對性地提供給不同的學生。
細節決定成敗。每個作品在林立君教授眼里似乎都是需要深挖細摳、精雕細琢的雕塑。從宏觀上,她不僅要求學生歌唱要有畫面感,體現歌詞的故事性和歌曲的深層意境;在細節上,她對于每一個音符都要求表演得當,甚至是一個細小的節奏、一不小心出現的滑音她都不放過,充分體現了她對音樂作品中各種要素的更加細致、全面的把握。她認為,作品摳得細一點,學生的成績就能夠再多一點。沒法參加比賽的學生都是因為在一點一滴的失誤中而錯失良機。
在她的慕課中,除了對歌詞、歌譜的精準表達外,她對面部表情也非常注重。這是很多聲樂教育工作者容易忽略的問題。她強調不能因為找高位置而把眉毛也跟著抬起來,這樣影響美觀,進而導致學生無法上電視,因為電視會把任何細節都成倍擴大。所以,她認為唱歌時和說話時的表情應該是一致的,絕對不能因為找發聲方法的感覺而破壞了臉部表情的自然狀態。表情扭曲是因為面部也在跟著使勁,她認為,臉上的力量遠不如身體給力量來得更有效。所以,她在這一細節上,強調把臉部力量放下來,這樣才能夠做到“好看”。
林立君教授的慕課傳遞出一個課程理念——不可以帶著錯誤的發聲問題下課。盡管每個學生的程度不一致,但是在下課前,她都會把學生正確的發聲狀態引導出來,不會讓學生在沒有掌握教師所教內容的情況下草草結課。這也是她教學高效的一個體現。她把學生的很多歌唱弊病和表演問題都總結出來,如:高音擠撐、低音搖晃、換聲卡殼、氣息不足、鼻音堵聲、羊聲煩心、遙聲老化、讀字包聲、聲表不一、聲似警報、喉音堵聲、白聲炸耳、漏氣吃力、沙啞聲音、漏氣花腔、微聲難唱、點頭晃聲、喉結不穩、結尾不妥、怯場失意、節奏不穩、節奏離情、滑音離譜、跑調難忍、動作不符、服裝不符、化妝不符、臺風失度、聲區混亂、錄音慌亂[2],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這些內容不僅在她的慕課小視頻中逐一講解,在課后小資料中也附有許多文本,供學員查閱。
在聲樂教學中,通常人們認為科學發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好聲音是建立在良好、扎實的發聲功底之上的,而這個功底需要慢慢打磨、逐漸建立,一節課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畢竟,歌唱天才少之又少。然而,林立君教授認為及時糾錯可以避免學生少走彎路、誤入迷宮,甚至喪失學習聲樂的興趣。所以,她通常通過用最通俗的語言,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提出問題解決的原理、方法,對比正確與錯誤的發聲音效,讓學生完全理解之后,憑自己的耳朵監督、檢查聲音的對錯,從而達到當堂課的問題當堂課解決,不留后遺癥的教學效果。
林立君教授的聲樂教學和做人智慧、處世哲學相結合,她把聲樂技巧課升華到了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的哲學境界。即不僅是經師,更為人師。所謂: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她聲樂課中體現出的思想觀點有很多,例舉幾點:第一,演唱要真誠,用真情感動自己、他人;第二,要有德行。如,演出從上場到離場,用心里默默的語言“唱的不好,請多指教”“感謝大家聽我的演唱”……指導學生的表演臺風,讓他們在舉手投足間體現大方、謙虛、謹慎、勤奮、尊重他人的態度;第三,要有主見,依靠自己的頭腦思考、評判。內耳聽覺就是一個獨立思考的例子,學生要在發聲前獨立思考正確的方法,然后才練習,讓內耳成為監督員,聲音永遠不吵自己的耳朵;第四,要懂得未雨綢繆,有的學生高音上不去,她教學生在每一個高音的前一個音就提前做好高音位置的準備,而不是夠著去唱高音;聲音的意念總是早于實際的發聲;第五,做學生的榜樣。她從不間斷學習,尤其是向恩師沈湘、李晉瑋夫婦學習,使學生們從她的身體力行中懂得常懷感恩之心、業精于勤。
從60多節的小視頻教學中,可以看出林立君教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用真情教育學生,用真情對待事業,用真情回報社會,舉辦公益講座,普及科學發聲方法,所以,她被親切地稱為“百姓教授”。藝術需要真情,做人也是誠外無物。
先“演”后“唱”的意思是先啟動人體發動機,即激情、真情,然后再演唱。很多人學習聲樂,首先注意的是方法,甚至在演唱時仍然不停地想方法。由此帶來的外在表現就是表情凝重而變形,影響美觀。而林立君教授的教學,首先讓學生注意表演,尤其是面部表情中眼神的傳遞,而演唱中對方法的考慮最多只占十分之一。由于表演到位后,情感自然流露,聲音反而會更加松弛,表情也因此變得自然好看。即使是枯燥的練聲曲,林立君教授也要求學生像演唱作品一樣充滿快樂、激情地練習。只要學生投入真情表演,聲音就會水到渠成,圓潤而流暢。用林立君教授最通俗易懂的話講就是:好看、好聽。“真”是解決很多發聲、表演問題的靈丹妙藥,也是她教學的終極追求。
林立君教授積極參與各種關于科學發聲的公益普及活動,很多人因此受益匪淺,其中不乏有的學員甚至面臨無法登臺或者繼續教學的嗓音困擾,在實地觀看她的教學或者網絡學習她的慕課后,經過練習,得到了有效地改善。被稱為“百姓教授”的她,以最真的情,投入到她所熱愛的教學和公益事業中,不斷地用自己多年來積累的教學經驗和知識回報社會。她在努力讓更多的人通過歌唱獲得快樂,美化嗓音,輕松講課,增進健康。
注釋:
[1]林立君.“內耳聽覺”與聲樂藝術[J].人民音樂,2001(07):44—46.
[2]林立君.聲樂教學藝術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6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