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德高
(國家開發銀行深圳市分行,廣東 深圳 518038)
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內生動因為:區域內的分工協作,并以經濟內循環為主、經濟外循環為輔的國家戰略為導引,唯有這樣才能使大灣區協同向縱深發展。根據馬克思“兩大部類”的經濟思想,大灣區內部需在兩大部類間完成價值現實、實物補償的目標,這屬于內循環的經濟發展范疇;同時,還需以香港、澳門為中轉向域外輸出產能,這便構成了外循環的經濟發展方式。在商流決定物流、物流支撐商流的辯證關系下,上述內外循環下的商流特征,決定著大灣區的物流運行特征,進而加快大灣區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同時,以支撐商流為導向,并在區域協同發展的戰略層面,為未來的建設升級提供技術空間和場域空間。大灣區所涉及的城市較多,為了使本文的主題討論更為具體,本文以廣州、香港、澳門這三座代表性城市所構成的城市群為視角,展開對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化模式的探究。
近年來,以大灣區物流發展為主題的研究大量涌現。這里筆者選取代表性的研究觀點給予概述。(1)有研究認為,提高大灣區物流發展質量,需創新大灣區生態系統,強化技術創新,深化第三產業發展,加快物流產業集聚,培養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物流龍頭企業,加強物流技術推廣和應用,加速物流一體化進程,用技術推動物流商業模式和經營業態創新,提升全球供應鏈的組織技術,深化鐵路物流系統改革,加大海關改革力度,發展綠色物流。(2)有研究結合大灣區國家戰略及物流業高質量發展議題,深入分析了大灣區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的比較優勢,梳理出大灣區物流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大灣區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策略。(3)有研究在分析大灣區交通物流一體化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推進粵港澳交通物流一體化發展的思路,該思路著眼于為大灣區打造世界級灣區提供支撐,并為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提供交通物流保障。(4)有研究指出,大灣區應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發展,全面構建現代化、國際化、一體化的大灣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5)有研究在大灣區視域下,分析了肇慶鄉村旅游和物流融合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指明了大灣區建設給肇慶鄉村旅游業和物流業發展帶來的機遇;剖析了物流業在肇慶鄉村旅游中的作用和影響,以及鄉村旅游和鄉村物流融合發展的作用,提出了推動肇慶鄉村旅游業和物流業相結合發展的主要措施。
上述研究觀點為本文的立論提供了啟示,諸如打造物流產業集群,以及形成鄉村旅游與物流業融合發展的態勢等,都為大灣區的物流發展提供了有益探索。這里也需指出,目前主流研究在對大灣區物流發展模式開展研究時,存在著視角碎片化的不足,即各路研究者基于自身的專業背景、行業背景展開局部研究,最終所形成的觀點難免存在盲人摸象的問題。筆者認為,需將大灣區協同發展作為問題研究的背景,從推動大灣區整體發展的角度提出相應的觀點。再者,目前主流研究還存在著“只見物流、不見商流”的現象,這將使研究陷入形而上學的境地,使研究成果陷入自說自話的局面。在本文中,首先對標大灣區內的商流特征,通過遵循商流與物流之間的辯證關系,從區域協同發展的整體視角展開對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議題的探討。
在馬克思“兩大部類”理論的導引下,這里的商流不僅存在于商品市場中,還存在于要素市場中。在大灣區協同發展下的商流特征分析如下。
在大灣區協同發展背景下,需發揮大灣區內各城市和城市群在經濟活動中的比較優勢。廣州作為我國重要的輕工業產品生產基地,以及改革開放以來重要的來料加工基地,其所形成的高質量產能結構,承擔著向香港和澳門輸送普通商品的任務。筆者將該商流特征界定為,內地作為大灣區的產成品供應源。以廣州為代表的大灣區內地城市,在為香港和澳門輸送產成品的同時,大灣區內地城市之間也存在著產成品交換的需要。比較而言,香港一直是國際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金融中心,由該城市定位和場域限制,其主要為大灣區產成品的接收源。同理,澳門的城市定位與場域限制使之主要以產成品接收源的身份而存在。
隨著我國沿海城市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升,廣州已成為我國乃至國際重要的品牌產品生產基地。受制于國內難以完全滿足廣州地區對部分原料的需求,所以借助港澳這一國際貿易樞紐,來彌補廣州地區原料的來源不足便成為必然。為此,這里的商流特征可界定為:港澳作為要素市場商流的供應源。根據經濟學原理可知,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屬于“引致需求”,其間接受到廠商所面對的終端市場需求狀況的影響。相對于最終需求而言,在生產要素供給中時常受到商業周期內在波動性的干擾,這種干擾直接反映在生產要素儲運狀態的松緊難以把握。
隨著我國人民群眾消費水平和結構的不斷升級,以廣州為代表的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商流,主要為耐用消費品。在輕工業產品中主要為家電產品、日用電子產品、家私產品等,在重工業產品中主要為家用轎車。耐用消費品的理化特性為,保質期較長,且在合規使用的前提下不易出現故障。將上述理化特性轉換為經濟學語言便是,在單位時間內商品的更換頻率較低,除部分商品具有顯著的精神磨損效應外,多數商品的自然使用壽命應不低于5年。從商品結構中可知,包括家私產品、家用轎車在內的商品可作為家庭的固定資產,其折舊率決定著居民戶更換商品的周期。
由香港和澳門的經濟結構所決定,其并不構成廣州地區生產要素的供應源。但由于港澳兩地同屬于國際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國際貿易發達地區,所以在國際供應鏈的支撐下,能夠為廣州地區提供大量內地稀缺的原材料。如,輪胎生產原料、化妝品生產原材。這里,筆者將要素市場的商流界定為“日化工業品”。上文已經提到了,“引致需求”會增大對生產要素的儲運難度。那么,在商流決定物流、物流支撐商流的關系下,則需在供應鏈視角下便需對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合理規劃。
依據上文所給出的商流特征分析,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如下所述。
這里的配送中心位于銷售物流環節,且選址于廣州地區。理由在于,大灣區的內地城市構成了向港澳輸送產成品的供應源,這就要求需在內地城市群中設置配送中心,該配送中心的屬性為流通性配送中心。廣州作為大灣區內的中心城市之一,并作為內地城市群中事實上的首位城市,產生著顯著的極化效應。在極化效應下,包括江門、肇慶在內的城市中,其人力資源、物力資源都具有向廣州地區流動的動因。為了使廣州在大灣區協同發展中發揮領導職能,還應努力使廣州在城市群中發揮涓滴效應。因此,將配送中心設置于廣州地區,便能使廣州成為商品輸送的樞紐,促進港澳與內地其他城市的經濟發展。
流通加工屬于輔助性加工,其構成了物流運作的重要工作內容,也是物流運營的增值環節。流通加工即可存在于銷售物流環節,也可存在于采購物流環節。存在于銷售物流環節的流通加工,可為下游渠道商的營銷組合策略、促銷策略提供輔助;處于采購物流環節中的流通加工,可為下游廠商提供外包和配套加工服務。在國內國際兩大循環的經濟發展戰略下,流通加工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為內地商品“走出去”提供國際標準化服務,也能為內地日化產品加工提供外包服務。根據工業區位論和大灣區各城市的產業功能分工,可將流通加工基礎設施分布于廣州、深圳、東莞等城市。
在主流研究中,針對大灣區物流發展質量問題的探討,有研究者提出了需走物流集群化發展的道路。對此,筆者表示贊同。結合本文主題,這里提出應加強物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在規劃和布局物流園區時,需綜合考慮區位條件、土地租金、大灣區各城市的發展要求等因素。本文將物流園區功能定位于采購和生產物流環節,這就能夠有效疏解包括廣州、深圳、東莞在內的核心城市物流壓力。物流園區內的功能模塊主要為:倉儲模塊、運輸模塊、流通加工模塊、智能信息化模塊等。在與廣州配送中心相對接,可將物流園區基礎設施重點布局于江門、珠海、中山等城市。理由在于,能降低生產要素向內地輸送的物流成本。
信息化平臺構成了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軟件部分,且也是在供應鏈視角加強大灣區各城市物流聯動的核心部分。上文已經指出,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極易受到商品市場商業周期的影響,而且大宗貨物價格也受到國際期貨和政經關系影響。因此,在布局信息化平臺時需從兩類市場的商流特征出發,分別選擇兩大物流信息化中樞城市。顯然,香港、廣州可作為兩大物流信息化中樞城市。
根據以上所述并基于供應鏈視角,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合理化模式構建如下。
以廣州地區作為配送中心的選址區域,其市場定位應涵蓋整合大灣區。其中,配送中心通過發揮集貨效應,將內地城市的商品向港澳地區輸送;同時,又通過分撥功能使內地各城市間的商流發生聯系。由于跨境電商平臺的存在,所以港澳地區的海外商品可借助第三方物流配送至域內消費者手中。為此,需對配送中心內的倉儲模塊進行分區,即分為集貨區和分撥區。在集貨區中需加強貨場建設,以消化從大灣區內地城市所匯集的產成品。分撥區需加強組配基礎設施建設,如在揀選系統建設中引入智慧倉儲系統。由于廣州地區還是諸如家用轎車的供應源,此時可在轎車生產企業、產業園區設置配送中心,或者以儲運一體化功能區為主導提高供應鏈運行效率。
大灣區內地城市消費群體的消費偏好和結構具有相似性,所以銷售物流環節中的流通加工應主要針對港澳消費者,以及海外市場的需要。以輕工業產品作為流通加工的對象,基礎設施的建設重點為:冷鏈物流系統、銷售包裝系統、物流包裝系統、綠色物流系統等。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低碳、環保日益成為當今日用消費的主旋律,所以需在綠色物流系統建設中下大力氣。綠色物流含有“抑制對環境的污染”“充分利用物流資源”這兩大主題,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需首先完善降解、凈化、逆向物流等功能模塊的建設。處于采購物流環節中的流通加工基地,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為模具開發、化工提純設備建設。從目前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實際出發,需重點建設銷售物流環節的流通加工基礎設施。
這里的區域協同主要突出大灣區內地各城市之間的協同,在區域協同導引下來規劃物流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由于物流園區作為物流產業集群的載體,以及聯動內地各城市商流的功能區,需重點建設的基礎設施為:倉儲設施、流通加工設施。在本文中,將物流園區定位于供應鏈的上游階段,所以倉儲設施建設的重點又為冷鏈物流系統。理由在于,內地包括港澳同屬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海產品和輸送至港澳地區的蔬菜、肉制品,都需要在冷鏈物流系統中得以儲運,且上述商流也構成了大灣區內地城市與港澳地區建立經濟聯系的中介。這里的流通加工主要起到對生鮮食材進行分類、清洗、包裝等功能,所以應重點建設加工車間內部的各操作平臺。
上文已經指出,可將廣州、香港作為大灣區物流信息平臺中的兩大信息樞紐城市。廣州作為信息樞紐城市,可以融匯內地城市的產成品生產信息,并統一協調各城市的外貿商品產能水平。香港作為信息樞紐城市,可以獲取廣州所提供的“引致需求”反饋,并及時將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信息傳遞給廣州,進而使內地城市快速作出調整產能水平和結構的決策。信息平臺可嵌入配送中心、物流園區、流通加工基地的信息化系統之中,并建立具有大灣區屬性的信息傳遞、交互標準。為此,加強大灣區物流標準協同和創新性開發,也應成為當前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內容。
從上文的論述中可知,區域倉儲基礎設施建設耗資耗時巨大,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這項工作無法由廠商獨立完成,所以區域政府需起到市場干預職能,以財政專項資金、PPP模式助力倉儲基礎設施的建設。筆者建議,為了增大倉儲基礎設施建設所帶來的紅利,在開展PPP模式中可邀請我國中部、西部的基建企業參與競標,進而使大灣區協同發展中的經濟能量惠及至我國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最后再次指出,在建設倉儲基礎設施的同時,還需在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格局下同一行業信息化標準,進而提升協同的實效性。
本文認為,以廣州地區作為配送中心的選址區域,其市場定位應涵蓋整合大灣區。其中,配送中心通過發揮集貨效應,將內地城市的商品向港澳地區輸送;同時,又通過分撥功能使內地各城市間的商流發生聯系。大灣區內地城市消費群體的消費偏好和結構具有相似性,所以銷售物流環節中的流通加工應主要針對港澳消費者,以及海外市場的需要。由于物流園區作為物流產業集群的載體,以及聯動內地各城市商流的功能區,需重點建設的基礎設施為:倉儲設施、流通加工設施。廣州作為信息樞紐城市,可以融匯內地城市的產成品生產信息,并統一協調各城市的外貿商品產能水平。香港作為信息樞紐城市,可以獲取廣州所提供的“引致需求”反饋,并及時將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信息傳遞給廣州,進而使內地城市快速作出調整產能水平和結構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