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寧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建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觀念,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構筑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作為一個新興的經濟大國,中國的綠色經濟對全球經濟和諧發展產生深遠影響[1]。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入,加強環境保護,發展綠色國際貿易已在全世界達成共識,綠色貿易成為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
綠色發展和綠色貿易在20世紀90年代被提出并開始流行,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理論性和描述性研究,主要定性探討了綠色發展的內涵、環境保護、貿易對環境的影響、綠色技術標準以及政策性支持等內容[2-4]。由于綠色貿易外部性的存在,單純的市場機制不能很好的對綠色貿易起到支撐作用,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場失效[5],因此需要適當的宏觀調控。于是人們開始關注綠色發展的外部性,從宏觀調控出發討論環境管制和法律政策等內容[6]。同時,也在綠色貿易壁壘方面展開了深入討論[7],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從多個層面探討了貿易壁壘對全球綠色發展的利弊,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參考的意見和建議[8]。近年來,人們開始從更加精細的角度關注綠色發展,探索低碳和綠色經濟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路徑[9],探索國際貿易方式的轉變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等[10]。
以往的相關研究主要從理論上研究了綠色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內涵,環境與貿易的相關關系,以及包括綠色壁壘在內的政府行為對綠色貿易發展的影響等一系列問題;或者研究了單一綠色產品的貿易往來對綠色發展的影響等。然而,當前的研究多數是從定性的層面論述綠色,發展的相關問題,缺少相關的數據支撐來系統、深入、客觀地解釋我國綠色貿易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規律。因此,本文從綠色貿易的角度出發,對我國綠色貿易發展格局進行深度剖析,以我國31省市綠色產品(環境產品)貿易的進出口額為基礎,結合地理咨詢系統(GIS)可視化,分析我國城市綠色環境產品國際貿易發展的不平衡性,對我國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綠色產品又稱環境產品,根據發達工業國組成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早提出的環境產品定義、分類體系及商品清單[11],WTO將匯總的清單根據海關協調制編碼的不同版本,從最初的408個6位稅號的環境產品清單擴展到427個,包括環保科技類、碳捕獲和存儲類、可再生類、空氣污染控制設備類及廢物處理和水污染設備類這五大類環境產品。本文研究采用的數據包括三大類,這三類數據來源于《中國綠色貿易發展報告(2017)》[12]和2001年~2017年各省(市)統計年鑒。
綠色貿易是綠色發展的有機組成和有效途徑之一。人們認識到,資源、環境問題已經越來越制約國內經濟發展,越來越嚴重地威脅到人類安全、健康、生存和發展。因此,以環境產品貿易進出口總額及貿易分類為分析視角,探討我國31個省市綠色產品貿易格局,理解我國綠色貿易發展現狀具有重要意義。
從環境產品貿易總額來看,前十名的省市依次為廣東、江蘇、北京、上海、浙江、山東、重慶、天津、福建和遼寧,進出口總額占到全國的88.28%。環境產品貿易較為發達的省市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西部的四川和重慶,以及東北部的遼寧。環境產業布局呈現出“一帶一軸”特征:即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區域聚集發展的“沿海發展帶”和圍繞長江流域形成的“沿江發展軸”。整體上看,我國環境產品國際貿易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
第一,我國綠色貿易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南北方地理區位差異。我國環境產品貿易進出口總額排名前十的省市中,南方和北方地區分別占60%和40%。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省市的環境產品貿易進出口總額都在排名后十,如新疆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寧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其中,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個城市群是我國綠色產品貿易發展最好的三大城市群,具備地理優勢、人口資源優勢和經濟優勢。
第二,我國綠色貿易發展呈現出明顯的沿海內陸差異。我國環境產品貿易進出口總額排名前十的省市中有8個分布于沿海;排名后十的省市只有海南屬于沿海省市,其他均分布于內陸。沿海省市地理位置更優越,經濟基礎更好,國際化程度更高,發展環境產品貿易具有更好的條件和優勢。
第三,我國綠色貿易的進出口結構表現出逆差和順差不均衡性。整體上看,我國環境產品貿易凈出口總額為順差的省市占全國的70.97%,在剩下的29.03%凈出口總額為逆差的省市中,逆差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其環境產品貿易的進口額比出口額分別高608.01億美元和99.68億美元。北京和上海作為我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尤其是近年來相關部門對環境保護及環境信息化的要求極高,為了更好地滿足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其對環境產品的消費需求高,進口遠超過出口。
WTO將427種環境產品進行分類,分別為環保科技類、可再生能源類、碳捕獲和存儲類、空氣污染控制設備類及廢物處理和水污染治理設備類共五類。從統計數據可知,進出口總額排名前5的城市均為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和北京。分析五大類環境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額及其貿易占比,發現各省市環保科技類產品的貿易額及其在綠色貿易中占比均普遍較高,之后依次是碳捕獲和存儲類產品、可再生類產品、空氣污染控制設備類及廢物處理和水污染設備類產品。接下來分析各類環境產品在各省市的貿易發展狀況。
(1)環保科技類產品
從環保科技類環境產品進出口總額來看,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為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北京、重慶、山東、福建、四川和天津,進出口總額占到全國的99.52%。雖然北京的進出口總額位居前十,但是北京的環保科技類產品占所有環境產品的占比僅為26.5%,在北京,除了廢物處理和水污染治理設備類的占比較低外(僅為4.3%),其他四類環境產品的進出口總額則分布較為均衡,均在20%左右。我國多數省市的環保科技類產品在五類環境產品貿易中占比較高,沿海及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尤為明顯,比如廣東、浙江、重慶、四川等地區的環保科技類產品的進出口總額占比達50%以上。雖然在西部或青藏不發達地區的省市其環保科技類占也比較高,比如青海、甘肅(占比分別為49.5%、50%),但是這些省市五類環境產品進出口總額相對較低,比如青海、甘肅的進出口總額分別為4.22億美元、11.11億美元。
(2)碳捕獲和存儲類產品
碳捕獲和存儲類產品的使用是為了將化石燃料燃燒排出的二氧化碳進行安全的地理埋存,降低碳的運輸成本并減少大氣中碳的排放量和環境風險。從碳捕獲和存儲類環境產品進出口總額來看,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為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北京、山東、天津、遼寧、福建和重慶,進出口總額占到全國的88.63%。我國碳捕獲和存儲類產品的進出口總額在環境產品中占比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華北平原(如山東省、山西省和河北省的比例分別為:37.2%、28.2%、27.7%)、東北地區(黑龍江和遼寧的比例分別為30%、28.5%)及西部地區(西藏和青海的比例分別為:46.6%、29.9%)。這主要是因為華北平原東部是排放源與地理匹配性最好的地區,東北部重工業區二氧化碳排放量較高,西部地區則具有較好碳存儲條件。
(3)可再生能源類
從可再生能源類環境產品進出口總額來看,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為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天津、浙江、山東、吉林、遼寧和福建,進出口總額占到全國的88.73%。我國大部分省市的可再生類產品在環境產品貿易中的占比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10%到20%之間,特別地,西藏、青海、甘肅、云南、重慶、四川6個省市可再生類產品在環境產品貿易中的占比都在10%以下。這主要是因為,我國西部地區和西南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交通不便利,經濟轉型相對緩慢。而吉林省的可再生能源類占環境產品貿易額最大,達到30%以上。
(4)空氣污染控制設備類
從空氣污染控制設備類產品進出口總額來看,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為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山東、天津、吉林、浙江、遼寧和安徽,進出口總額占到全國的90%。空氣污染控制設備類產品在大部分省市的環境產品貿易占比相對較低,特別地,我國西部(西藏、青海、甘肅)、西南部(貴州、云南)、東南沿海(福建、廣州)等空氣質量較好的省市空氣污染控制設備類產品在環境產品貿易中的占比都在5%以下。西部地區森林覆蓋率較高,降水量大人口密度小、工業SO2排放量低;東部沿海地區交通便利、無重工業區,且受海風影響較大。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空氣污染設備類產品在環境產品貿易占比較高的省市大部分都是我國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比如我國中東部(北京市占比23.5%)和東北部地區(吉林省占比29.2%),這些城市急需提升空氣質量。
(5)廢物處理和水污染治理設備類
從廢物處理和水污染治理設備類環境產品進出口總額來看,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為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山東、北京、福建、天津、遼寧和江西,進出口總額占到全國的88.22%。在全國范圍內,廢物處理及水污染設備類在環境產品貿易中的占比普遍較低,比重在10%以下的省市有20個,主要是因為我國廢物處理行業起步較晚,雖然廢舊物回收利用體系發展較快,但廢物處理市場并不成熟,回收利用體制、機制不健全,資源浪費、環境危害現象嚴重。該類環境產品貿易占比相對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如湖南省、江西省和浙江省的占比分別為16.6%、15.7%、14.2%)和黃河流域(如青海和寧夏的占比分別為12.6%、15%)。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兩大河流的水質有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江段水質惡化,污水排放總量不斷上升,已嚴重影響到沿江城市的飲水安全,特別是在水資源十分匱乏的黃淮海地區,這些地區急需發展此類環境產品的市場貿易。
整體看來,我國綠色貿易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南北部地理區位和東西部沿海內陸差異。我國綠色國際貿易較發達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和西部地區的重慶市和四川省,其中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個城市群具有較好的地理優勢、人口資源和經濟優勢,是我國綠色國際貿易發展最好的三大城市群。
從我國環境產品貿易分類上來看,我國各省市的環保科技類產品貿易更加繁榮,而廢物處理和水污染治理類產品貿易則相對低迷。其中,沿海和經濟相對較為發達的地區的環保科技類產品的進出口規模較高;相比南方和東部沿海地區,華北平原、東北地區及西部地區的碳捕捉和存儲類產品的進出口在五類環境產品中的占比較高;我國大部分省市的可再生能源類產品在環境產品貿易中的占比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10%到20%之間,尤其是在我國西部地區和西南地區,其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部分省市(如西藏、甘肅、云南等)可再生能源類產品貿易中的占比均在10%以下。相比我國西部、西南部、東南沿海等空氣質量較好的省市,空氣污染設備類產品在環境產品貿易占比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我國中東部和北部地區,這些省市大部分都是空氣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
發展綠色環境產品國際貿易,要依據不同地區的地理區位和經濟發展等因素,關注綠色發展水平較低的城市群,進一步鞏固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城市群,實現對各省市綠色貿易的激勵,持久發展綠色國際貿易,推動我國綠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