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瑩,姚彌,劉曼玲,郭發剛,吳江,王寶記,肖寶軍,徐靜,賴艷梅,鄭勁平
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至今已有兩年,截至2021年12月新型冠狀病毒歷經多次變異,目前已有11種變異毒株,包括阿爾法、貝塔、德爾塔、奧密克戎等。其中變異株奧密克戎已在南非、英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流行。相比此前流行的變異株,奧密克戎具有大量關鍵突變,其傳播力和隱匿性更強,且存在免疫逃逸,更容易多點散發或集中暴發。截至2021-12-08,全球共有57個國家和地區報告奧密克戎變異株。截至2022-01-20,奧密克戎波及我國14個省[1]。
城中村因其空間環境、人口結構特征、跨區域流動的特點容易發生傳染病的聚集性暴發,是我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薄弱且需要重點關注的區域。但業界關于傳染性疾病在城中村的防控研究鮮少,說明該區域尚未被重點關注。針對我國部分省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城中村區域情況突出,本文通過采用文獻檢索、輿情分析、基層疫情防控人員訪談、專家咨詢等方法,總結城中村疫情發生特點及防控現狀,分析存在的薄弱環節和重要漏洞,探索適合于城中村疫情防控工作的舉措和相關建議。
1.1 城中村的定義 城中村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階段性的社會形態之一,是滯后于時代發展步伐、相對游離于現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區。城中村既與現代城市相區別,又不同于傳統的農村,兼有城鄉社區的部分要素,體現著農村城市化的過渡性特征[2-3]。
1.2 城中村的環境特點 建筑密度大,樓宇建筑不規整,沒有統一規劃,街巷多而錯綜復雜,出入口通道多而不規范,生活與生產設施比較簡陋,實行城鄉二元管理制度,土地產權不清晰,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城市規劃和管理不規范,生活垃圾、污水未能妥當處理,治安狀況較差[4]。隨著城市化的空間擴展,城市周邊地區被納入城市土地規劃之內,導致大量的農村土地被征用,城中村的改造也納入了城市規劃的范疇。20世紀末以來,各地開展城中村改造,使得城中村的基礎設施和環境得到相應的改善。但物質空間的改造是粗放式的,公共場所的衛生問題雖得到較大改善,然而各地資源投入參差不齊,以上環境問題依然是其普遍的特點。
1.3 城中村的人口特征 城中村人口構成較為復雜,本地居民與外來人口集中居住,人口密度大,聚集著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其中70%來自農村,青中年為主要勞動力,其老人和年幼子女也隨遷居住于此。流動人口普遍缺乏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在城市中更多的作為廉價勞動力,從事經濟報酬和社會評價相對較低的工作[5],多為非固定職業,譬如短工、零工且流動性大,難以摸清人口底數。這類人群白天進城務工,晚上回到城中村生活,跨區域的活動很頻繁。
1.4 城中村居民醫療衛生需求和健康素養 城中村外來人口主要從事低技術體力勞動,工時長、強度大、生活作息不規律,加上工作環境中的有害因素,如勞動損傷、粉塵污染、有毒有害氣體等危害健康,加之生活條件簡陋、居住環境較差且衛生設施不完善、跨區域流動大等問題,導致居民罹患各種感染性和傳染性疾病的危險性增高[6]。隨著社會經濟與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城中村居民群體對維護健康的訴求日益強烈,獲取健康知識的能力和自我保健的意識也在日漸增強,防病治病的健康觀念也在轉變。外來人口群體以中青年為主要勞動力,多有隨遷老人和子女與其共同生活,物質生活雖較從前富余,但家庭健康素養不高,存在營養攝入過剩,重油、重鹽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中老年人多發糖尿病、高血壓及相關并發癥等,傳染病感染個人風險意識薄弱。
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藥店、私人診所均能為城中村居民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居民患病后的應對方式可能與其所受教育程度、環境影響、經濟條件、醫療保險保障方式等有關,人群就醫特點可以概況為“小病上藥房,大病上醫院”,較多居民會選擇藥店購買藥物服用,不見好轉的本地居民會優先選擇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流動人口與常住人口相比收入不高,除去日常生活和養老育幼的開支,能夠用于醫療部分的收入較少,更多優先選擇就醫成本更低的私人診所就醫[7-8]。
3.1 摸底排查量大面寬,是城中村疫情防控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新型冠狀病毒變異株感染潛伏期較長且多為無癥狀感染者或表現輕癥,極容易造成病毒在人群中隱匿傳播。核酸檢測是及時發現病毒感染及使得疫情防控達到社會面清零目標最有效、最關鍵的手段。城中村本地居民和外來租戶摻雜、人員流動頻繁、人口結構復雜,在實現人口清點的困難面前,封控期間采取“敲門行動”,即挨家挨戶敲門落實人員數量摸底、查閱健康碼和核酸檢測的行動,以“不漏掉一戶、不漏掉一人”為原則,盡快找出所有風險人員,實施風險人員隔離管控,做到有效遏制疫情擴散。實際工作中發現,在封控期間城中村人員聚集更明顯,停工停產讓熟人之間有了空閑串門互訪而聚集。此外,由于隔離酒店數量有限,要求實施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但部分居民家根本不具備居家隔離的條件,摸查中發現有健康碼紅碼、綠碼持有者共處同一空間。
3.2 沒有嚴格閉環管理,病毒攜帶者未被及時管控,存在疫情傳播擴散風險 凡不具備發熱門診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一律不接診表現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十大“警報癥狀”(包括:發熱、咳嗽、乏力、嗅覺味覺減退或喪失、鼻塞、流涕、咽痛、結膜炎、肌痛或腹瀉)的患者。但凡表現為發熱的患者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具備發熱門診的機構可以接診,不具備發熱門診的就地安排到單人隔離室,并做好相關保護措施,等待接診車輛接送到指定接診地點,全過程實現閉環管理,降低疫情傳播風險。但是部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能由于場地受限、人員緊缺,在預檢分診階段,只是針對發熱就診患者實現了閉環管理,其他9項“警報癥狀”,未給予足夠重視,并沒有對其進行閉環管理而使得潛在的感染者沒有被及時隔離而導致疫情傳播。尤其是城中村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輕癥患者通常更多選擇在私人診所、藥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如果沒有嚴格做到閉環管理,極有可能導致病毒隱匿性傳播及區域暴發。
3.3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院感防控工作不到位,容易發生醫院感染(院感) 院感直接影響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若缺乏有效的監管將會成為院感重災區[9]。當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普遍存在管理組織不健全,崗位職責不明確,核心制度落實不到位、消毒供應室建設與管理嚴重滯后,消毒人員無證操作,器械清洗質量差,院感重點部門環節質量控制不到位,消毒劑未按要求索證,手衛生意識缺乏,手衛生設施、用品配備不全。診所醫務人員著裝不符合要求,無菌物品容器不消毒,無菌操作、紫外線消毒和醫療廢物管理均不規范等情況。此外,院感管理存在主體多元、內容廣泛、涉及領域眾多、知識更新快等問題,需院感管理者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才能更主動指導臨床工作[10]。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院感管理專員存在學歷層次低、新轉崗者多、感控專業能力不足的情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院感防控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來說是較大的挑戰。
3.4 屬地管理原則排查密切接觸者環節存在執行漏洞 《突發事件應對法》中的“屬地”是以行政區域管轄范圍為標準來確定的,即通常所說的“塊”的管理,體現著一種新的應急管理體系與應急管理模式,即以“塊為主型”應急管理體系與“全過程主動式”應急管理模式[11]。流行性疾病調查(簡稱“流調”)可以從患者追溯到傳染源,從而形成傳染源-患者-密接人群閉環管理,不盲目擴大,實現精準防控。對確診患者活動區啟動大規模、多次核酸檢測能篩查出潛在患者,從而切斷傳播的鏈條。然而在排查密切接觸者過程中,流調側重在患者和/或密切接觸者生活區域,而忽略或是受阻于其與生活場所不在同一行政區域的工作場所接觸群體的同時排查,存在疏漏。
3.5 超負荷工作成常態,凸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力缺口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者在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均要承擔起社區健康管理、門診診療、健康教育、新冠疫苗接種、隔離酒店駐守、聯防聯控等工作,社會面動態清零階段具體開展疫情監測和網絡直報,查找傳染源、追蹤傳染源軌跡并切斷傳播途徑,尋找密切接觸者并將其隔離,排查重點觀察對象,交通卡哨點執勤,重要公共場所、密切接觸者設立觀察點,樣本采集送檢,患者生活環境、交通工具、留觀人員住所的消毒消殺,后勤物資供給和有效補充等[12],更顯現出人力資源的缺乏,抗疫持久戰使得大部分基層醫療衛生工作者均處于高壓超負荷工作的狀態。
3.6 健康教育仍需深入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不聚集”已成為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公眾基本要求。百姓對戰勝疫情的信念和防護行為形成率較高,表明前期的健康教育工作和健康信息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效果明顯[13]。但隨著社會面清零,人們容易麻痹大意,掉以輕心,公共場所不戴口罩、人群聚集現象屢見不鮮。
4.1 增設發熱哨點診所,織密基層“防疫網”,早發現、早隔離,避免疫情擴散 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規范設置發熱診室,有助于將防線前移,是疫情防控期間的一項重要經驗總結[14]。在滿足條件的城中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發熱哨點診室,在城中村通過街道辦或村委會宣傳發熱哨點診所接診,提高居民知曉率,以便按需就近就醫。充分發揮發熱哨點診室在疫情防控中的“哨兵”作用,緩解綜合醫院發熱門診的壓力,提高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發現與預警能力。
4.2 征用出租屋滿足隔離醫學觀察需求 基于城中村居民尤其是流動人口的住宿環境達不到隔離醫學觀察條件的考慮,在隔離酒店數量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征用合適的待出租公寓作為隔離醫學觀察點,規范進行隔離醫學觀察,防范疾病傳播。
4.3 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院感防控 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院感防控更應受到重視。加強院內感染預防與控制,院感管理人員需要專人、專崗、專業,不定期開展院感管理專業技能培訓,提高防控水平。對院內所有工作人員按崗位要求規范穿衣戴帽、戴口罩及橡皮手套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充分配備手衛生措施,強調并落實醫務工作者做好手衛生,并定期對其進行核酸檢測。規范管理無菌物品、容器以及醫療廢物等。嚴格執行接診要求,堅持“四查”,即查體溫、查戴口罩、查健康碼和行程碼、查流行病學史。
4.4 協查函助力屬地管理堵漏洞 屬地管理原則排查密切接觸者環節存在漏洞,對于生活與工作場所不在同一行政區域的密切接觸者,只排查其生活場所容易導致工作場所的次密切接觸者可能存在被感染風險而未能被及時排查而擴散疫情。建議居民常住地所屬區域相關部門與其工作場所所屬轄區溝通,開具協助調查函,與工作場所所屬轄區相關部門配合排查。
4.5 組織志愿者支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隨著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經驗的積累以及物資供應鏈管理日漸成熟,在疫情防控社會面動態清零常態化防控階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發揮疫情防控重要的兜底作用,并保障日常醫療衛生服務的提供,給原本人力不足的情況再添壓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聯防聯控,通過培訓分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工作壓力是可行的措施。組織志愿者維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秩序,引導患者就診,協助“四查”。組織志愿者不間斷開展城中村街巷巡邏,宣傳疫情防控健康知識,確保人員不聚集、不閑逛、不串門。組織志愿者參與助力綠色救助通道,保障慢性病患者用藥和特殊群體就醫。針對群眾關心的醫療服務保障問題,為防止就醫過程中出現交叉感染,對隔離點、封控區、管控區需要緊急就醫的人員,安排志愿者駕駛專車“點對點”送至定點醫院就醫,并閉環接回。其他情況的患者持48 h核酸陰性證明,自行前往醫療機構就診。以上措施能在保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同時較大程度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4.6 增強個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范意識 隨著社會面動態清零,居民容易麻痹大意,掉以輕心,公共場所不戴口罩或不規范戴口罩、人群聚集現象屢見不鮮。面向居民的疫情防控健康教育仍需深入,需強調居民是保持自身健康第一責任人,提高個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風險意識。戴口罩仍然是阻斷病毒傳播的有效方式,即使在完成全程疫苗接種和加強針的情況下,也同樣需要在室內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場所佩戴口罩。觸摸公共場所設施后的雙手不觸碰眼、口、鼻,勤洗手,保持室內通風。做好個人健康監測,如有疑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癥狀則及時監測體溫,主動就診。減少非必要出行,如必要前往,要加強旅行途中的個人防護,降低感染風險。在接診或隨診、隨訪的工作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務工作者也要注意加強患者個人是自身健康第一責任人的覺悟。
基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城中村這一特殊的“城鄉二元”結構區域的特點,分析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防控現狀和不足,找到更及時、有效、可持續的方法,方能為當下及今后城中村疫情防控工作能繼續積極應對,發揮兜住基層網底的重要作用。
作者貢獻:張冬瑩負責研究設計、文獻檢索資料收集、撰寫并修改文章;姚彌負責訪談資料整理;劉曼玲負責組織基層醫生訪談;郭發剛負責訪談提綱制訂和資料整理;吳江、王寶記、肖寶軍參與研究設計、文獻檢索;徐靜、賴艷梅協助輿情資料整理;鄭勁平作為本研究顧問,負責指導研究實施。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