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秉輝
有人說:“走路是最好的運動。”這種說法不錯。不過“閑庭信步”式的走路怕是達不到運動的效果,如果要將走路作為運動,那就應該“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地走,并要達到一定的量。若能持之以恒,對中老年人來說,走路就是適合的運動,對無運動基礎的中老年人而言,那就是最好的運動了。
法國的大思想家伏爾泰說過:生命在于運動。其實運動是世間萬物的基本規律,生命當然也不例外。生物體的生命生生不息,“不息”,就是動。不過這里要討論的是人的體育運動。
據調查,我國居民三分之一以上已經超重了,十個人中就有兩個胖子。那么為什么會超重、肥胖呢?雖然與遺傳有點關系,但主要的還是在于“多吃少動”。如今經濟發達,生活改善,多吃些營養豐富的食物有益健康,但不能過量,攝入過多,消耗不掉,便會以脂肪的形式在體內貯存,從而出現超重、肥胖。這里又涉及一個“消耗不掉”的問題。如今不但生產勞動多以機械化、自動化設備為主,日常生活也是汽車、電梯、洗衣機,幾乎凡是費點力氣的事情都由這些機器代勞了。這個“多吃少動”的問題如何解決?少吃點,是提倡的,但對于中老年人來說,還得多注意些營養,營養不良容易導致抵抗力下降,也不是健康之道。多做體育運動,倒是可以做到。
體育運動依目的分,可分為競技體育與健身體育,民眾所需要的自然是健身體育。依運動部位分,可分為全身運動與局部運動,民眾健身應多做全身運動,使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活動起來。因此,打球、體操、游泳、打拳、跑步都是很好的健身運動。走路,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除了需要一雙適合的鞋,走路無須設備、條件。對缺少運動基礎的中老年人來說,走路是最適合的運動。
要強調的是:若將走路作為運動,也需要達到一定的量,方才有效。“量”和“效”的統一,是基本的科學原理,沒有量,就不會有效。對于健身運動,常提到的“量”的要求,有“三、五、七”之說:即每次運動應不少于30 分鐘,每周運動不少于5 次,運動后每分鐘心率相當于170 減去年齡。每次30 分鐘,是對運動量的基本要求,由于健身運動一皆較緩和,因此需要稍長的時間方能達到鍛煉肌肉、增強心肺功能、促進新陳代謝的目的。每周至少5 次,運動應該持之以恒,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有效。運動后心率的限定是雙向的。太低,運動后“面不改色、心不跳”,說明運動量太小,作用不大。太快,說明運動過于劇烈,“上氣不接下氣”,身體反而會缺氧,于健康無益。
對于中老年人而言,中等速度走30 分鐘,約為5000 步,最近有研究認為,每天走路達到7000 步左右最為適合。因此,若是體力較好的人,每天這樣走40~45 分鐘也許更好些,或者在中速步行的過程中,斷續地做幾分鐘快走,再或者除鍛煉身體的走路以外,再多一些日常生活的走路,如去超市購物、整理花園、打掃房間等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地走,每天至少走上30 分鐘,達到心跳稍快、出點汗,只要能持之以恒,一定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