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明主任醫師余明軍 副主任醫師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主任,體檢報告說我肺里有多發性結節,我自己查了一下,也許這一次又要麻煩您了。”近日,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外科主任接到了小楊的電話。
“肺部CT 提示雙肺有多個結節,部分為磨玻璃影”,醫生結合病史和肺部CT 檢查,面色有些凝重,“肺部結節惡性的可能性很大。”
考慮到小楊的身體原因,醫生為她進行了PET/CT 檢查(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X 線計算機體層成像),結合PET/CT 結果,小楊和醫生心中“最壞的猜測”還是被證實了。
“肺部結節考慮為惡性腫瘤”,可小楊只是平靜地接受了這個結果,進入外科病區,準備接受進一步的診治。
原來,這已是24 歲的小楊在近10 年間第5 次準備與癌癥的抗爭。
“第一次是2012 年春天,那年我14 歲。在一次體育課跑步期間,我突然感覺右邊大腿酸痛。一開始以為只是肌肉拉傷,可這一痛就持續到了晚上,根本睡不著覺。”
在當地醫院檢查后考慮小楊為右側股骨惡性腫瘤,母親趕緊將她送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進行治療。經過診斷,小楊的右股骨骨肉瘤,不得不通過全麻下右側大腿根部截肢來治療。術后病理報告顯示:骨母細胞增生,以巨細胞性骨母細胞增生為主,侵犯骨旁軟組織。手術后,小楊在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開始為期6 次的術后化療。
接受自己失去右腿事實的小楊,一路發奮學習,考上了自己心儀的大學。本以為自己的厄運總算結束了,可在2018 年的體檢中,小楊又發現了左側乳腺腫瘤。醫生為她施行了“左乳肉瘤擴大切除術”,并隨后進行6 次化療。
2020 年,才剛回歸校園不久的小楊,第三次遭遇癌癥。這一次是右側乳腺腫瘤。醫院團隊為她施行了“右乳癌保乳根治+ 切除前哨淋巴結+右側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后病理為浸潤性導管癌III 級,惡性程度極高,比左側的腫瘤更嚴重了。小楊再次接受了8 次化療與放療。
“最近一次與癌癥的對抗,就在2022 年年初,當時我老感覺惡心,上腹部痛,吃東西想吐,經常打嗝、反酸”,很有警惕性的小楊發現了自己的“不對勁”。但可能要面對第4 次癌癥,讓她有些崩潰,直到消化道癥狀逐漸加重,進食后嘔吐宿食,甚至到無法進食的程度,小楊才到醫院就診。不幸的是,胃鏡結果”無情“地提示:胃癌。
多年來,連續的手術、化療、放療,已經讓她的身體十分脆弱。在綜合評估各項條件和風險后,醫院團隊在全麻下為她進行“胃癌根治術+腸粘連松解術”。術后,小楊正在進行胃癌術后化療6 次,可沒想到,癌癥又來了。
如今,身高165 厘米的她,體重只有66 斤,已數不清自己是第幾次住進病房,但她依然對未來抱有希望。病友們時常可以看到單腿的她,拄著拐杖,微笑著進行繞圈鍛煉。“來日并不方長。爸爸媽媽已經不在了,但我要和妹妹活得更幸福,一起做想做的事、想去的地方、想吃的美食……不留遺憾。”
在醫學上,像小楊這樣連續患癌的患者相對比較罕見。與癌癥的轉移及復發不同,這種機體同時或相繼發生了兩個或兩個以上彼此無關系的原發性惡性腫瘤,被稱為“重復癌”,又稱“多原發癌”。
據報道,重復癌的發病率介于0.4%~3.5%。但從臨床上來看,隨著診療水平的提高,癌癥患者生存時間延長,以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重復癌的發現目前有一定的上升趨勢。
重復癌有一定的遺傳性,有腫瘤家族病史的人群,需要特別留心。
遺傳性并不是指父輩患癌,子女也一定會患癌,但是相對常人來說,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癌。這就是“易感性”。如果家中有多人患腫瘤,子女患癌的可能性則會更大。
有家族史的人除了每年一次的常規體檢外,從35 歲開始,每年至少做一次防癌篩查。同時,有條件的可到醫院進行遺傳基因咨詢和檢測,明確是否攜帶缺陷基因,從而更精準、積極地進行預防。重復癌時常被誤診為轉移癌而延誤了患者的及時治療,這種情況的發生很令人惋惜。
鑒別重復癌和轉移癌的意義重大,二者的治療效果截然不同。
轉移癌提示原有癌癥已進展到中晚期,大多數療效較差,而重復癌只要能及時發現,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患者的生命質量和生存時間前景較為樂觀。
對于重復癌患者來說,早發現,早治療,借助日益成熟的腫瘤微創治療手段,積極對待,也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同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完成第一原發癌的治療后,請按醫囑定期到醫院復診,及早篩查其他可能的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