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新才
2010年,我從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轉業,繼而進入虹橋派出所,成為一名社區民警。一眨眼,已經走過了12個年頭。從當初的守護飛天到現如今守護社區,天地之間,一路走來,有幸堅定了每一次選擇,珍惜著每一處起點。
虹橋社區是我社區工作的起點。這個社區建于20世紀80年代,是典型的老舊小區。70歲以上的老人有410名,其中獨居、孤寡老人有21名。我常去看他們,陪他們聊天,他們也愿意親近我。這些老人家的家長里短、柴米油鹽,在我眼中都是天大的事。患阿爾茨海默癥的陸老生病住院,在彌留之際,他卻只愿意讓我喂飯、擦洗身子、背著上廁所。醫護人員開玩笑地問陸老:“這是誰?”老人一點不含糊地說:“他叫陳新才,是我的警察兒子!”
2012年10月,我調整至躍龍社區工作,也成為更多人的“警察兒子”。轄區老張的兒子早些年因受過刺激患上了精神疾病。老兩口撫養孫子,家境十分艱苦。我經常上門看望,貼補生計、幫助聯系修繕房屋。過年的時候,還會給小孩包一份壓歲錢。轄區還有一位獨居老人,其女兒梁女士兩天沒聯系上她,而自己又在國外一時回不來。無奈之下,便打電話請求我上門查看其母親是否安好。我立即趕往老人家中,發現老人昏睡在地上,口吐白沫。我立即將老人送往醫院救治,并一直照顧到梁女士趕回來接替。

2015年,我和社區志愿者創建了南通市仁眾公益組織,長期結對幫扶特殊困難群體。“我”的個人力量匯聚成了“我們”的團隊力量。除了自己與失獨孤寡老人家庭長期結對幫扶,我還組織志愿者和轄區20多戶獨居孤寡老人家庭、敬老院成立結對幫扶小組。逢年過節,我們就自掏腰包帶老人到周邊景區轉轉。看到他們開心,我比他們還開心。在此期間,我還接觸到了癌癥病人群體——“希愛之家”。為了讓身患重病的居民重燃對生活的希望,我定期舉辦抗癌培訓會,邀請“抗癌明星”分享與病魔作斗爭的經驗。我還組織病友們成立鑼鼓隊、藝術團,多次進社區、下鄉鎮舉辦各類公益演出,在送去歡聲笑語的同時,也讓他們找回了久違的溫暖。
社區是我的“家”,老百姓就是我的“家人”。我愿意被老百姓惦記著,我也惦記著他們。他們把我當成他們的“靠山”,他們又何嘗不是我的“靠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