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英民

平房分局保國街派出所綜合指揮室民警正根據現場情況進行預先分析,主動提供給出警民警相應資料,大幅提升派出所治安防控和打擊犯罪能力
2022年以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公安局全面落實公安部加強派出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堅持大抓基層、大抓基礎導向,堅決打破理念桎梏,全面掃除沉疴積弊,強力推進派出所“兩隊一室”警務模式改革,通過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傾等務實舉措,著力建設“耳聰目明”的智慧公安,激活了公安機關基層社會治理“新動能”,初步實現了基層實力更強、警務效能更高、服務群眾更優的良好效果。
夜晚,派出所綜合指揮室內燈火通明,巨大的電子屏正不停地切換著畫面。“巡邏車組,防洪紀念塔附近有警情,請速出警。”從哈爾濱市公安局政治部“下沉”到道里分局尚志街派出所的女民警曹珊正在認真派警。
曹珊是哈爾濱市公安局下沉基層2271名警力中的一員,10月10日,是她到派出所工作的第200天,從最初“忐忑顧慮”到如今“如魚得水”,用她的話說:“身處警務工作前沿,這種越來越‘接地氣’的感覺,為我帶來了更大的動力。”
2022年年初,哈爾濱市公安局在全方位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牢牢把握派出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結合能力作風建設,直面公安工作“痛點”——“頭沉、腰粗、尾巴緊”的警力配置現狀,通過大力精簡機關、充實基層,全力推動警力向派出所傾斜、向社區前置,以“警力下沉”破局,走出“兩隊一室”建設的“先手棋”。
3月中旬,哈爾濱市公安局率先在直屬單位啟動警力下沉工作,網安支隊26名民警第一批充實到基層派出所;警務保障部11名民警積極響應市局黨委決策部署,紛紛遞交申請書,主動申請到基層派出所工作,立志獻身基層,建功一線。各機關、警種、分縣(市)局聞令即動,迅速落實市局黨委要求,將“警力下沉”作為“一把手”工程抓緊抓實、落實落靠。在兩級機關的全力推進下,僅用1個月時間,全局共有1015名民警和1256名輔警相繼充實到基層派出所,使全市基層警力占比迅速超過分局總警力的50%,且無一“回流”。
隨后,優化警力資源、派出所機構整合、加強所班子建設舉措接踵而至:根據民警年齡結構、能力特長、性格特點,擇優定崗,配齊配強“兩隊一室”崗位警力;全力推進派出所合并、撤銷、變更,盡快實現基層派出所資源整合最優化、警務效能最大化;統籌派出所班子職數配備,按照忠誠可靠、素質全面、擔當作為、公道正派的標準,提拔調整派出所領導班子……基層警力“疲于奔命”的局面很快得到扭轉,人力的優化配置為全面推進派出所警務機制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引下沉民警之“活水”,補基層工作之短板。來自四面八方的下沉警力,紛紛登上嶄新舞臺,以各具特色的專業技能、工作經驗、創新思路,“亮相”基層,注入“活力”。
4月4日,是原法制支隊民警李洋終生難忘的一天,因為他親手偵辦了自己負責的第一起案件。憑借豐富的法制工作經驗,他快速發現一串電詐線索的重要疑點,協同戰友連續奮戰兩天兩夜,挖掘出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的關鍵性證據,并與新同事并肩作戰,將5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捕歸案。李洋說:“以前在法制支隊都是為辦案人提供閱卷幫助,現在自己就是辦案人,心情很不一樣,責任感、成就感更強。”

道里分局尚志街派出所下沉民警在中央大街開展巡邏防控工作

平房分局保國街派出所社區民警張越與南紅社區“冰城紅警”交流近期轄區內發生的各類矛盾糾紛和安全隱患
在推進警力下沉的同時,哈爾濱市公安局兩級機關堅持將警力下沉與思想政治工作同步發力:逐一開展談心談話,卸包袱、鼓干勁,從思想深處激發干事創業熱情;政策傾斜,深入落實職級待遇晉升政策,對自愿下沉的民警提高政治待遇;教育培訓,通過“師徒結對”“業務互助”“背簍送教”,為下沉民警提供業務支持;此外,典型選樹、從優待警、硬件保障等多項舉措一一鋪陳開來,為下沉警力快速融入新環境、適應新角色、建功新崗位,提供全方位支撐。
2022年3月,哈爾濱市公安局黨委組織成立市、區兩級“強所辦”,匯聚深諳公安派出所業務的專家型領導和民警,圍繞“兩隊一室”改革,研究制定旨在“重塑機制、再造流程、提升效能”的系列工作規范。
哈爾濱市公安局立足深化基層警務模式改革,強化配套機制建設,深度謀劃,結合地區治安形勢特點,創造性推出涵蓋派出所“兩隊一室”警務模式總體框架、職責分工、實施細則的“1520”機制,在深研細究中出臺并下發全局。
“1520”機制構建起科學精準、齊全完備的派出所基礎工作框架體系,按照“做專、做強、做精”的思路,健全了“一室牽動兩隊、兩隊支撐一室、兩隊互為協同”的警務架構,進一步明確了基層派出所“維護轄區穩定、守護一方平安、服務人民群眾、推進社區治理”的職能定位,從組織、科技、人員、業務等方面強化警種支援保障,最大限度地確保“兩隊一室”起步平穩、運行高效、融合互通。
“1520”機制,包含解讀改革指導思想、任務目標、步驟安排以及“兩隊一室”運行模式等宏觀問題的1個指導意見;涉及“兩隊一室”警力、職責、考評及巡邏防控、窗口服務等派出所核心業務的5個工作規范;指導派出所民警建立“群網”“掃樓”清查、“釘釘”打卡、值班備勤、入戶走訪、信息采集等20類工作細則。
2022年8月,香坊分局六順街派出所經歷了“兩隊一室”實體化運行后的首次檢驗。
8月3日16時許,香坊分局六順街派出所綜合指揮室接到110指令:轄區發生嚴重打架警情。指揮室民警立即指派在附近巡邏的案件辦理隊民警趕赴現場。民警通過4G執法記錄儀將現場影像回傳指揮室并開展現場調查。經視頻分析發現,嫌疑人手中拎有某商家購物袋。社區民警立即將這一情況和嫌疑人影像發至“群網”,運用多種偵查手段,快速鎖定嫌疑人身份及住址,僅用3小時就破獲了這起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案。
這是哈爾濱市公安局推進派出所“兩隊一室”警務模式改革后,派出所日常執法辦案的一個縮影。“各警種銜接緊密,巡邏車組、社區群網、智能平臺互相補位,充分發揮出‘兩隊一室’在合成作戰中‘一點有事、整體聯動、高效處置’的巨大威力。”六順街派出所所長張大輝說。
“1520”涵蓋了派出所工作的26個規范,牽涉面廣,內容繁雜,文字總量近4萬字。如何讓民警在短時間內入心入腦、消化吸收、運用自如?
為此,新聞宣傳、教育訓練、戶政等部門聯合制作了警種支援教學視頻,通過警情模擬演練,細化處置場景,明晰處置流程,明確警種職責;開辦12期的“戶政大講堂”,以視頻會議方式詳解“1520”機制,對派出所民警辦案、服務、巡邏中遇到的難點,答疑解惑,全程指導;區、縣(市)局分管副局長、派出所所長、兼職教官紛紛登上講臺,以案釋法,送教一線;香坊分局的“圖表書考”,將“1520”以流程圖、考核表、任務書等形式直觀地呈現出來,便于民警使用記憶,廣受好評;平房分局依托“釘釘”微課堂,形成“學習網上學、理論網上考”新模式,確保民警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自學“充電”;而以東萊街派出所、六順派出所為代表的廣大基層派出所,相繼通過早會、“夜校”,組織民警集中學、突擊問、考試比、競賽練……一系列“實打實”的大學習、大培訓、大練兵,持續強化了民警對“兩隊一室”新機制的理解、記憶、掌握、實踐。
此外,哈爾濱市公安局通過持續調研、拉動演練等方式,反復檢驗該機制的實際運行效果,并逐步調整,不斷完善,使其真正成為貼合實戰、指導工作、激發動能、釋放活力的“善策良方”。
哈爾濱市公安局迅速鋪開“兩隊一室”警務運行模式,從組織、科技、人員、業務等方面,全面強化警種支援保障,最大限度地確保“兩隊一室”起步平穩、運行高效、融合互通,有效激發了派出所的工作活力和戰斗力。
堅持實戰引領,優化升級勤務模式。派出所綜合指揮室精準研判、精確指揮,社區警務隊立足社區、掌控陣地,案件辦理隊有效防范、依法打擊,形成了“一室牽動兩隊、兩隊支撐一室、兩隊互為補充”的基層警務格局。
做專社區警務隊,夯實基層“治理根基”。派出所所長兼任街工委或鄉鎮黨委副書記,社區民警兼任社區副書記或副主任,社區民警與社區干部互動互補,互通互融,捆綁工作。

民警利用移動警務終端查詢信息
做強案件辦理隊,鍛造執法“辦案尖兵”。案件辦理隊民警專門負責本轄區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偵查、調查工作,努力實現更快破大案、更多破小案、更好控發案,群眾安全感顯著提升。
做精綜合指揮室,打造警務“最強大腦”。派出所綜合指揮室發揮“指揮中樞”作用,做到超前預警、動態感知、扁平指揮、科學布防,派出所合成作戰能力和警務資源使用質效大幅提升。
“讓民警扎根社區、融入群眾,確保社區治理實效。”這是哈爾濱市公安局“兩隊一室”警務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為此,哈爾濱市公安局黨委創新推出了“釘釘打卡”“14+N群網”“日常掃樓”“冰城紅警”等多個“深耕”社區的新舉措。
“釘釘打卡”讓社區民警由“下社區”到“在社區”。在新的警務模式下,為確保社區民警80%以上時間在社區,哈爾濱市公安局創新制定《釘釘打卡簽到工作機制》,依托阿里巴巴“釘釘”軟件,對民警進行精準簽到,有效解決了基礎工作不實、社區民警下片難問題。
“以前,接案子、跑社區啥都干,分工不細,心思不專,工作抓不住重點;現在,每天就圍著社區轉,入戶走訪、安全防范、服務群眾……和老百姓越熟,工作就越好干!”呼蘭分局原野派出所吉祥社區民警張軍戰說。
“釘釘打卡”把民警“釘”在社區,而任務目標則把民警的心“釘”在社區,令出警速度更快、社區治理更細、服務質量更優。
“14+N”群網給民警“賦能”,為百姓“添利”。“把手機里的‘群’用起來,用‘群’的力量來維護安全。”這是哈爾濱市公安局黨委創新研發群網工作機制的初始動因。“群網機制”要求民警充分依托社區副書記、副主任身份,分層次、分行業、分類別建立工作群,主動用群、嚴格管群、規范督群,并充分整合“冰城紅警”群防群治力量,全面開展基礎建設、服務群眾、就近處警、化解矛盾等工作。
近年來,穿警服的社區黨支部副書記毛洪亮成為阿城區河東街道市場社區的“網紅”。因為社區各行各業的人都通過不同的群,結識了他,求助于他,也幫助了他。通過群網,他將最新掌握的信息登記入庫,幫助精神障礙患者辦理了低保和醫保,勸導居民自覺拆除了多處違建,化解了居民王先生和樓上鄰居多年的矛盾……他形容說:“社區民警就像一個忙碌的蜘蛛,以己為圓心織起一張大網。”
常態“掃樓”,掃除隱患“最后一米”。坐落在先鋒路469號的13號公寓是嵩山轄區的治安亂點,日租房多、人員流動快,成為滋生治安隱患的溫床。5月19日,道外分局嵩山路派出所民警在該公寓樓排查時,發現一家公司大門敞開,一些年輕女子正拿著話術稿,對著清單打電話。經調查,這里竟是一處電詐窩點。
《派出所日常掃樓清查工作機制》要求民警以掃黃賭、反電詐、清集資、除隱患為重點,定期開展“掃樓行動”,拉網排查商圈、寫字樓、外來人員聚集區等重點區域,對治安亂象露頭就打。“以前看見小區人來人往,我們都提心吊膽,經過警察的綜合整治,現在放心多了。”13號公寓居民張先生說。
此外,《社區民警與社區干部協作機制》《社區民警入戶走訪工作機制》《“一標三實”信息采集機制》《聯保聯防工作機制》等,也對民警“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一一細化,使工作了然于胸、有的放矢。
統一的腰線、明凈的窗戶,白墻藍牌映襯著鮮艷的五星紅旗……抬眼望去,松北分局祥安大街派出所外觀標識醒目,整齊劃一;室內服務大廳明亮寬敞,各功能區設施齊備、舒適溫馨。“現在的環境比之前好多了,不但所容所貌變化大,民警辦公、生活條件也得到極大改善。”祥安大街派出所所長朱曉野說。
在派出所“兩隊一室”警務模式改革中,哈爾濱市公安局切實按照“強基固本”戰略導向,積極爭得市、區兩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保障下傾強勢推進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在多次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嚴格按照公安部《公安派出所建設標準》要求,以“實用、耐用、夠用”為原則,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精力,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公安派出所基礎設施建設“飛躍式”提升。
在硬件建設中,哈爾濱市公安局統一了全市公安派出所建筑外觀形象,懸掛色彩、樣式一致的公安標識;在派出所內部,設置功能齊備的辦公區、接待區、服務區、辦案區、休息區等。各功能區實現物理隔離,最大限度地方便民警辦公、群眾辦事,確保執法活動安全、規范、有序。
小到洗衣吃飯、細到讀書健身、精到休息娛樂,哈爾濱市公安局全方位謀劃推進派出所生活設施建設,一批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健身房、閱覽室、食堂、淋浴間、洗衣間、休閑區等在全市公安派出所“落地開花”,相繼建成投用,城區派出所全部實現“一警一床”、農村派出所實現“一警一房”的建設標準,充分調動了廣大民警的工作積極性,激發出民警的進取意識、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設完成新建、改建、擴建派出所125個,其中千米以上派出所達46個。
“以前辦公室狹小,現在空間大了,環境好了,硬件軟件設施都十分完備。每天在整潔、明亮、溫馨的環境中工作,讓我精力倍增。派出所真成了咱的‘民警之家’。”平房鎮派出所民警呂志強說。
此外,以樸實、整潔、溫馨為主基調,哈爾濱市公安局科學指導全市社區警務室的建造升級,經過緊張施工,1149個具備“服務區、裝備區、調解區”三大功能的社區警務室,完美融合“標準化與個性化”“美觀與實用”特色,迅速拉近與百姓的距離。廣大社區民警則以警務室為“根據地”,扎根社區,融入群眾,全力做好服務轄區群眾、維護社會秩序、組織安全防范等工作。溫馨的警務室成為聚民力、集民智、務民生的安防“堡壘”。
智能感知設備、智能指揮平臺、智能警務終端、智慧安防小區……派出所“兩隊一室”警務模式改革以來,哈爾濱市公安局依托前沿科技和大數據,傾力打造“屏上指揮、端上賦能、掌上實戰”的新型“智慧警務”,不斷提升“打防管控服”水平,以“科技力量”為管理添智、為服務升溫。
以實現面向實戰、扁平指揮、數據匯集、智能分析等功能為目標,哈爾濱市公安局在全市公安派出所打造了140個智能化綜合指揮室,按照“應接盡接”原則,實現對公共區域、道路節點、重點單位、要害部位的視頻覆蓋和資源共享;互聯網、公安網、視頻專網,“三網貫通”,夯實“大腦”智慧基礎;為一線民警配備4G/5G執法記錄儀、移動警務終端、智能警車,提升信息采集和即時傳輸能力;“一體接報”“一網融合”“一鍵指令”的扁平化指揮,跑出了冰城公安警務運行的“加速度”。
此外,哈爾濱市公安局打破警種技術壁壘,為一線民警按需配備了大數據建模平臺、安防云視頻綜合應用平臺等作戰“新武器”,通過數據共享,大幅提升基層民警打擊破案能力,構建起“智慧賦能、數據分析、多警聯動”的新型打防體系。今年以來,全市派出所刑事立案同比下降38.59%,破獲刑事案件同比上升51.06%,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治安態勢。
“別看它體積還不如巴掌大,功能卻很強大,移動接處警App、矛盾糾紛排查App、巡邏盤查App、轄區信息采集App……一鍵處置、隨處可查、掌上辦公……這可是咱民警打擊破案、服務百姓的‘掌中寶’。”道里分局麗江路派出所副所長劉海濱介紹說。
移動警務終端以大數據平臺為支撐,匯入海量信息,幫助民警實時接收指令,精準分析信息,靈活信息采集、方便群眾辦事……隨著移動警務觸角的不斷延伸,“小平臺”在支撐實戰、提升效能方面,展現出潛力無限的“大作為”。依托移動警務終端,社區民警將“辦公桌”直接搬進社區,改變以往“在外記筆記、回所錄系統”的工作方式,通過拍照、現場錄入,實現基礎信息“一鍵式”“全方位”采集,進一步提升了公安機關的整體打擊能力和工作效率。
“樓上誰家扔的垃圾,太不像話了,差點砸到孩子!”6月的一天,道外分局東萊街派出所教育園社區居民反映,有人往窗外拋出生活垃圾,不但影響小區環境,更給居民帶來極大安全隱患。接到反映后,陳亮警務室民警利用剛剛接入的高空拋物視頻抓拍系統,很快找到拋物居民,對其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并責令寫下保證書。
除了能抓拍高空拋物,教育園社區還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高空攝像頭等技防設施,與派出所綜合指揮室相連,遙相呼應、同頻共振,不僅幫助居民“看家護院”,還能幫助民警利用大數據,“動動手指”就準確地掌握以前靠“鐵腳板”無法獲取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6月以來,為了將老舊小區打造成智慧安防小區,呼蘭分局新民派出所新民社區警務室聯合社區、物業及安防機構,集中將小區內多個無法使用、清晰度差的監控探頭進行檢修更換,在多個安全死角加裝全新的監控設施,對各類違法犯罪形成有力震懾。自安防設施“換代升級”后,社區未發生一起可防性案件。
如今,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冰城公安人正借改革之東風,繼續在探索中求進取,在實踐中謀創新,以科技鍛造護航平安的“神兵利器”,在派出所“兩隊一室”警務模式改革路上踏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