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灣區電影發展戰略是大灣區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方面。大灣區電影有著諸多優勢,如曾經輝煌的香港電影、在內地國有電影企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珠江電影集團、連片區域的影視城和后期制作基地、勃興的動漫產業等。但大灣區電影發展更面臨著艱巨挑戰:以往強勢的電影企業日趨式微、產業規模細碎、產業鏈不健全以及缺失頭部企業等。在這種態勢下,大灣區電影應當發揮優勢,利用國家戰略和政策紅利尋求創新,找準自身的定位,努力打造旗艦型企業,取得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大灣區電影 優勢與挑戰 創新理念 自身定位 旗艦型企業
大灣區戰略是新時代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這一重大戰略正式被提出,始于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該《綱要》提出將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9個內地珠三角城市共11個具有各自區位優勢的地區整合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一發展規劃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2020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香港國安法”。2021年4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了《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這些重要的政策文件發布以來,大灣區戰略進一步落地。
具體到文化產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共建人文灣區”,推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音樂、文博、時尚、飲食、體育等多方面齊頭并進。創新驅動是推動大灣區戰略的基本原則,其將推進大灣區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其中電影產業的發展與創新是大灣區文化戰略的重要方面,在當前的態勢中,大灣區電影發展既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也存在著艱巨的挑戰。
大灣區的空間布局中,首先涵蓋了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也包括廣州、深圳等內地一線城市。這一地區的電影發展,曾經有過較為凸顯的優勢,如香港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成為世界電影的重鎮,而廣州的珠江電影制片公司也曾經是內地國有電影制片企業的翹楚,其從美學到產業層面具有諸多優勢。
傳統的香港電影的優勢,是大灣區電影發展所依賴的首要資源。香港電影中的類型美學是其最重要的華語電影美學資源,在世界電影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香港電影中的類型美學,即是指其影片均按照一定的美學范式進行創作,這種范式既有動作、喜劇、懸疑、戰爭、警匪等商業范式,其終極目的是追求商業類型的營造;同時又有情感、青春、倫理、戲曲等文藝范式,其終極目的是追求情感表達。同時,香港電影類型美學又堅守主體類型原則和不濫用類型的節制性原則,這兩項原則亦是保證香港類型電影取得成功的關鍵。至21世紀初,香港電影大規模北上,其類型美學為內地電影的發展插上了美學翅膀,助推了內地電影的騰飛。此外,以人本為中心的港式人文理念、從內容到形式層面的極致化展現以及優生態創作鏈等“港味”美學,也是百年香港電影鑄成的寶貴美學財富,對華語電影的發展乃至世界電影的發展都有重要的美學推進意義。
在產業層面,香港電影更是有諸多的貢獻,其在20世紀30年代就創立了獨特的獨立制片體制, 50年代推出了符合現代化產業發展的大廠體制, 70年代踐行了將大型院線公司和獨立制片公司整合而成的衛星制, 80年代形成了以院線公司為龍頭、推進其產業快速發展的院線制營銷模式。院線制,是香港電影產業的重要呈現,在21世紀初,院線制被引入內地,使得被束縛已久的內地電影發行放映生產力得以極大的解放,為內地電影的發展插上了產業翅膀。內地電影在獲得了類型美學的翅膀和院線制的產業翅膀后迅速騰飛。在這種態勢下,內地和香港電影的融合與互動也在不斷深化,兩地合拍片成為華語電影的品牌,也是中國電影發展的主要動力。而這一主要資源亦會為大灣區電影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以珠江電影集團為代表的廣東電影資源,則是大灣區電影的另一重要資源。這一資源在產業分布層面較為廣泛,既包括曾經的珠江電影制片公司、深圳電影制片廠、廣東電視臺、南方電視臺等廣東地區的國有影視企事業單位,也包括眾多的私營影視出品公司、院線公司等,還有在廣東地區有著廣泛分布的影視拍攝基地及后期制作基地。在美學資源層面,“珠影”、原深圳電影制片廠等出品了《南海潮》(1963)、《七十二家房客》(1963)、《跟蹤追擊》(1963)、《海外赤子》(1979)、《鄉情》(1981)、《廖仲愷》(1983)、《雅馬哈魚檔》(1984)、《少年犯》(1985)、《孫中山》(1986)、《花街皇后》(1988)、《花季雨季》(1997)、《安居》( 1998 )等經典影片,以及《外來妹》(1991)、《情滿珠江》(1993)等優秀電視劇。這些影視劇大都立足于珠三角地區歷史或現實的呈現,形成較為濃郁的廣東影視美學特色,對大灣區電影的美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下,廣東地區的國有影視機構和民營影視企業也推出了許多優秀的粵劇電影如《白蛇傳·情》(2019)、《刑場上的婚禮》(2019)、《南越宮詞》(2021)等,這些粵劇電影都取得了較好的票房和口碑,在各類電影節展上獲得大獎,也是粵港澳電影取得發展的重要美學資源和優勢呈現。
當下眾多的華南地區影視基地,則是大灣區電影的另一重要產業優勢。目前,佛山、深圳、珠海、廣州等地具有大量的影視制作基地,如佛山西樵山國藝影視城、中央電視臺南海影視城、中山影視城、廣東影視城等等。除了這些具有產業規模的影視基地外,大灣區還有諸多南方特色的影視外景取景地,如香港的灣仔、尖沙咀、旺角、九龍灣等,澳門的大三巴牌坊、媽閣一號碼頭、路環、澳門威尼斯人酒店、圣方濟各教堂、沙利文餐廳、葡國風情等,以及內地的廣府、潮汕、客家、碉樓等多處有著鮮明歷史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取景處,所能提供的取景搭配也十分多樣。這些影視基地和取景地已經形成集團產業優勢,其華南特色也是國內其他影視基地所不具備的,是大灣區電影未來發展的重要資源。
動漫產業亦是大灣區電影的特色優勢之一。目前影響較大的國產動畫影視劇及動漫形象(特別是低幼類動漫)大多出自廣東,如生產“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的奧飛公司,出品“豬豬俠”系列的詠聲公司以及出品“熊出沒”系列的華強方特公司均是廣東地方企業,“喜羊羊與灰太狼”等經典的動畫形象也誕生于廣東。而產自香港的動畫形象“麥兜”則憑借呆萌和飽含童真的治愈系故事感動了無數觀眾,擁有治愈人心的強大力量,麥兜也因此成為華語動畫的又一個經典。除動畫片和動漫形象外,大灣區還擁有動漫產業中的其他元素,如作為大陸主要的動漫期刊之一且在中國大陸地區尤其是南方影響度較高的《漫友》雜志、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動漫獎項之一的中國動漫金龍獎、基本囊括國內線上線下最有實力的漫畫運營與制作機構的中國國際漫畫節動漫游戲展等,也都根植于廣州,彰顯出了大灣區的動漫產業優勢。可以說,產自廣東和香港地區的動漫形象、動漫企業和動漫文化活動帶動了“國漫”的起飛,這是國內其他地區很難具備的優勢。
此外,香港、澳門、廣州這三座灣區中心城市都有著既有國際影響、又有自身特色的電影節展。其中,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金像獎以及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均是較為經典的電影節展,在全球都具有較大的傳播度和影響力。創立于2009年的澳門國際電影節也發揮澳門東西方文化匯聚的優勢,集中展示全球的優秀電影。其在鼓勵電影(電視、動漫)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同時,培育本澳電影、電視及動漫從業新人,搭建資本與影視項目對接的平臺,努力打造一流的國際電影節。這些電影節展既是大灣區電影的重要資源,更是其與國際電影交流的重要窗口。
除以上的美學和產業資源外,廣東地區歷來是中國電影的第一大票倉,如在2021年,中國內地各省電影票房中排在榜首的廣東省票房高達60. 15億元,占全國總電影票房的比重超過10%,觀眾人次為1. 467億[1],這些指標均遙遙領先于其他各省份,而大灣區中的內地城市是這一票倉的主要貢獻者。香港地區和澳門地區也是傳統的電影市場強勢地區,上述的方方面面構成了大灣區電影的顯耀優勢。
大灣區電影有上述諸多的產業和美學優勢,但在新形勢、新技術和新發展的語境下,大灣區電影更是面對嚴峻的挑戰。從以下方面來看,目前其困境更為顯現。首先,作為大灣區電影的重要組成,香港地域電影雖然有著曾經的輝煌,但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開始下滑,自新世紀初滑至谷底,至今一直處于式微的狀態。2003年底,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簽署《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CEPA),之后較有實力的香港電影企業如“安樂”“英皇”“東方”“寰亞”等將發展重心轉移到內地;大批重量級的香港影人也開始北上內地,香港地域電影在產業層面更是被大量抽取。21世紀以來,香港本土電影的出品數量、票房、觀影人次一直在低位徘徊,包括與內地合拍電影在內的港產片的票房多年來一直未突破2億港元,市場占有率不足10%。2015年以來,香港電影的總體產業狀況雖有一定的好轉,但香港地域電影的劣勢地位并未根本改變,市場占有率一直呈現下降的態勢。澳門電影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其主要還是依托內地的支持,呈現平穩的而非突飛猛進的發展勢頭。
另一方面,在CEPA的影響下,那些北上內地的香港電影企業和香港影人,將北京、上海和浙江地區作為主要落腳點,香港電影的優勢資源主要選擇和這些地方合作,較少涉及珠三角地區和大灣區的其他地區。也就是說,強勢的香港電影資源雖然已經被輸送到了內地,但其光輝基本上沒有照耀到大灣區,大灣區電影至今未被曾經強勢的香港電影資源所眷顧。這些都是大灣區電影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其次,大灣區中內地方面盡管有民營影視企業在崛起,但曾經輝煌的國有影視企事業機構如珠江電影集團、深圳電影制片廠等也長期處于零落的態勢之中,企業規模、制片數量和美學影響力日益萎縮,昔日的領頭羊地位逐漸消失。這也使得大灣區電影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
此外,從產業規模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雖然有眾多的民營影視企業,但這些企業的規模太小,以中小微企業為主,呈現出較為明顯的細碎感。這些企業中的制片公司,既沒有像香港電影中曾經輝煌的“邵氏兄弟”“嘉禾”“新藝城”“銀河影像”等那樣不斷拓展新的產業模式的公司,更缺乏像當下內地制片企業中“博納”“萬達”“阿里影業”“貓眼”之類的旗艦型影視企業和大型互聯網影視企業。在影視城及后期制作基地中,也都是小而散的企業,沒有像“中影基地”“橫店”等那樣涵蓋創作、拍攝、后期制作等全產業鏈的企業。因此,大灣區所能提供的影視拍攝條件在規模和知名度上都比不上上述企業,只能靠粵港澳“三地抱團”的地緣條件作內部消化[2]。此外,其產業鏈不完備,數字化程度不健全,影視制作在其內不能全部完成,在這里完成一部分后還必須轉場到其他基地才能完成。在這一點上,大灣區電影和北京、上海和江浙地區的電影企業相比,劣勢十分明顯。
第三方面,大灣區動漫產業雖然具備一定的優勢,近年來的動畫創作也在不斷提升,但其更多出品是低幼類動畫。該類動畫雖然是“國漫”的重要建構者,但當下國內的成人動畫在迅速崛起,并逐漸成為當下“國漫”的主力。尤其是“霍爾果斯彩條屋”“追光動畫”“玄機科技”等內地以創作成人動畫為主的企業產能迅速提升。而“光線影業”“北京精彩時間”等綜合性影視企業有序入局、布局動畫領域之后,也出品了諸多佳作。近年來,這些動畫公司推出了《大魚海棠》(2016)、《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白蛇緣起》(2019)、《秦時明月》系列(2007—2020)、《新神榜:哪吒重生》(2021)等動畫佳作,在提升國產成人動畫影視劇產能的同時,更使得其藝術提升非常明顯。成人動畫的崛起,使得“國漫”的主體發生了偏移,而觀眾、創作者和其他資源也漸漸從低幼動畫轉移到了成人動畫這邊;另一方面,近年來廣東地區的低幼類動畫力作偏少,某些原來的低幼類動畫品牌如“光頭強”系列逐漸開始向成人化轉變,同時也離開了原出生地向著江浙一帶漂移。在這種情況下,大灣區的低幼類動畫的優勢已不是非常明顯。
第四方面,從大灣區的整體布局而言,部分城市的發展規劃和有關政策與影視行業之間缺乏對接。比如惠州,國家為其設置的規劃定位是“綠色化現代生態城市”,主打度假和休閑旅游業而非影視產業;再比如肇慶,國家為其設置的規劃定位是“大灣區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主打農業,與影視行業則更是關系不大[3]。如何將這些產業政策對接影視產業的發展,是大灣區電影產業發展的另一挑戰。
如前文所言,大灣區電影的未來發展有著諸多優勢,但也面臨著重大挑戰。作為新時代的重大文化發展戰略,大灣區電影應當利用優勢,化挑戰為新的發展機遇。為此,確應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所指出的那樣,遵循創新發展的路徑。
利用政策層面的有力支持,是促使大灣區電影創新發展的首要方面。當下,大灣區發展戰略中,在“發展世界城市群”的總原則指導下, 11個地區中每個城市均有著不同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這其中的文化發展戰略和目標也不盡相同。各個城市應當充分地利用這些政策,特別是將其與文化發展、影視發展充分對接,尋找到其為本地域影視發展的助力點。其中有些城市的具體策略和發展目標中,與影視產業關系不大,如上述的惠州和肇慶。但這些城市應當在這些政策中尋找到與影視發展的對接點,利用這些對接點制定出明顯的、密集型的影視產業配套政策,發展其影視產業,這種對接即是一種創新。而有些城市的發展規劃和遠景目標中,對文化和影視產業的發展要求較為清晰,如佛山等地。這些城市應當利用這種清晰的政策,進一步制定出連續性的、密集型的配套政策,以保持影視發展的連續性和創新性。佛山市早就出臺了密集的促進影視發展的政策和規劃,如2017年4月,佛山便制定了“廣萊塢”的發展目標,佛山市人民政府、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共建“廣萊塢”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南方影視中心”;至2021年4月,大灣區戰略下的佛山的影視政策提出擬建“粵港澳大灣區影視產業合作試驗區”。這里從“廣萊塢”到“試驗區”便是一種創新和發展,影視企業應當讀解出這種創新,利用政策的支持更好地進行創新。
大灣區影視產業的創新,還要找準自身的準確定位,并將此作為發展的重點,切勿平均用力。香港地域電影的商業優勢和類型優勢在當下已經不存在了,香港北上影人對大灣區電影的影響在短期內也未能確定。因此,大灣區電影創新,不應當盲目遵循以往的香港電影商業和類型路徑,也不宜走以往內地國有制片機構的“主旋律”路線,而應當利用現在大灣區各地的電影優勢,以打造文藝片基地為主,這一定位是大灣區電影今后發展的準確定位。
當下大灣區各地的影視創作特別是電影創作中,文藝路線確是主流,且起到了引領、創新的作用。其中香港地區的文藝片創作較為凸顯, 21世紀之后,香港電影陷入了產業不景氣的態勢之中,但其低成本的文藝片創作卻興盛起來,自2010年以來涌起了兩次小的文藝片“新浪潮”,文藝片已經取代商業類型片而成為香港地域電影的主體,且不斷獲得藝術創新。近年來,香港電影中更是出現諸多具有人文情懷的文藝片佳作,如《五個孩子的校長》(2015)、《一念無明》(2016)、《黃金花》(2017)、《淪落人》(2018)、《家和萬事驚》(2019)、《花椒之味》(2019)、《麥路人》(2020)、《金都》(2020)、《手卷煙》(2021)、《狂舞派3》(2021)、《媽媽的神奇小子》(2021)、《濁水漂流》(2021)、《智齒》(2021)、《還是覺得你最好》(2022)等。這些影片大都出自當下香港青年導演之手,均以當下題材為主,表現香港現實社會和港人心態,掀起了香港文藝片的新高潮。而澳門電影也呈現出了一定的勃興態勢,藝術電影的方陣不斷擴大,特別是近十年來,澳門本地演藝影視人士拍攝了《痕跡》(2014)、《澳門街》(2015)、《骨妹》(2016)、《那一年,我17》(2017)、《愛比死更冷》(2018)、《幻覺圍》(2019)、《而是一人》(2021)等文藝片,澳門的文藝片創作基地已經打造完成。
在內地方面,珠影電影集團等國有和民營企業,推出了《白蛇傳·情》《刑場上的婚禮》《南越宮詞》等優秀的粵劇片,還參與創作了《雄獅少年》等動畫電影,使得其文藝片創作的優勢較為明顯。故此可以斷定,大灣區當下的電影主體是文藝片,這是其最顯耀的美學優勢,今后大灣區電影的創新應當立足于這個主體之上而不能過分地偏離;大灣區今后也應當打造成為以文藝片為主的創作基地。當下,大灣區電影應當在廣泛融合的基礎上,打造出更多的具有大灣區文化和地域特性的文藝片,在中國電影版圖上找到自身的準確定位。此乃大灣區電影最為重要的發展之路。
在打造文藝片基地的同時,不斷滲入“新主流大片”的創作,亦是大灣區電影力求創新的另一有效路徑?!靶轮髁鞔笃背蔀楫斚聡a電影轉變發展方式、獲取美學和產業增長點、實現電影強國目標的主要抓手,也升級了內地的主旋律電影?!靶轮髁鞔笃钡陌l生與勃興與香港電影密切相關,該類影片發軔于香港北上影人陳可辛、徐克等在內地拍攝的《十月圍城》(2010)、《智取威虎山》(2015)等新的主旋律電影,經過林超賢等香港導演的進一步美學改造后形成了穩定的美學與產業范式,出現了《紅海行動》(2017)、《中國機長》(2019)、《長津湖》(2021)等更具藝術表現力和市場號召力的文本。其中“港味”美學與內地主流價值觀的對接,賦予了“新主流大片”對主流價值觀的多元化和深度表現;“港味”美學中的類型美學的創新,賦予了“新主流大片”不同于以往常規主旋律電影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作為大灣區電影主要組成的香港電影,在大灣區電影進行“新主流大片”實踐時,無疑會產生較強的創新驅使。
在具體的產業實踐中,大灣區電影在以文藝路線為主的情況下,也不斷在和“新主流大片”結緣,如大灣區的電影企業分別參與投拍了《流浪地球》(2019)、《攀登者》(2019)、《我和我的祖國》(2019)、《我和我的家鄉》(2020)等“新主流大片”。這些影片都是“新主流大片”的力作,對大灣區電影來說,這種參與無疑是具有創新意義的,但大灣區的參與度非常有限,投拍這些作品僅僅是跟風,根本談不上主導。另一方面,如今較多的“新主流大片”,借殼大灣區背景或元素,但能真正展示大灣區人文精神風貌和歷史的電影佳作卻不多。主導并推出具有大灣區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新主流大片”,是大灣區電影實現創新的一條重要路徑。
此外,打造旗艦型電影企業,也是大灣區電影實現創新的重要渠道。大灣區雖電影企業云集,但其中的“銀河影像”等香港電影公司已風光不再,澳門電影尚沒有大型的旗艦型公司,“中影集團”“萬達”“華策”“正午陽光”等制片公司,“橫店”“唐德”“淘票票”“貓眼”等基地企業和大型互聯網在大灣區也一直處于缺失狀態。因此,打造旗艦型電影企業,創立自己的頭部公司成為大灣區電影取得創新發展的關鍵。2020年3月,廣東博納影業傳媒有限公司在廣州與佛山揭牌,宣告大灣區也迎來了國內頭部影視企業的進駐。“廣東博納”一經成立便顯露出了大手筆,參與投拍了《中國醫生》(2021)、《平凡英雄》(2022)等“新主流大片”,取得了不凡的票房和口碑。這樣的進駐和參與,無疑為大灣區影視業的發展和創新注入了信心和動力。今后,大灣區應吸引更多的旗艦型電影企業落戶,并不斷打造全產業鏈,這是大灣區影業騰飛的基礎,也將助推整體華語電影的創新。
作為中國電影的新地標,大灣區電影有著諸多的優勢,更面臨著新的挑戰,而新冠疫情等因素又為其發展賦予了更多不確定性。不論如何,唯有走創新之路,才能在復雜多變而又充滿生機的當下態勢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如何發揮曾經的優勢和自身特色創出一條新路?如何在大灣區打造出新的電影產業集群?如何將大灣區電影發展戰略與電影強國戰略有效對接?這些都是在新時代語境下我們應當努力思考的問題。
注釋
[1]見東方財富網, https: / / caifuhao. eastmoney. com/ news/ 20220129093008843269480.
[2]小保:《大灣區電影產業面面觀》,見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 = 1712833519782559554? = spider&for=pc
[3]小保:《大灣區電影產業面面觀》,見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 = 1712833519782559554? = 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