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經被譽為“中國影視娛樂第一股”的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自2018年以來深陷連續財務虧損的泥潭。華誼兄弟2021年度財務報表和2022年半年度財務報表顯示,華誼兄弟在盈利上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其主營業務在規劃上出現重大紕漏。公司雖有救市的想法和行動,但無濟于事。本文從華誼兄弟的財政報告入手,探討其發展中暴露的問題,可以明晰當前中國電影行業和上市影視公司面臨的困境。提出適宜的解決措施,以期助力中國電影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為其他影視公司敲響警鐘、給予借鑒。
【關鍵詞】華誼兄弟 民營電影企業 上市影視公司 電影產業
2022年6月,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誼兄弟”)的控股人王忠軍、王忠磊兩兄弟在一月內收到兩次證監局的警示函,公司面臨著被退市的巨大風險。華誼兄弟創始于1994年, 2009年華誼兄弟以中國內地第一家A股上市影視公司的身份,成為中國影視公司行業的標桿。華誼兄弟的主營業務由三大板塊構成,分別是:以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等業務為代表的影視娛樂板塊;以電影公社、文化城、主題公園等業務為代表的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板塊;以游戲、新媒體、粉絲社區等業務為代表的互聯網娛樂板塊。從創始至今,其爆款作品有很多,電影有《集結號》《老炮兒》《八佰》等;電視劇有《我的團長我的團》《士兵突擊》《蝸居》等。華誼兄弟的發展史,是當代中國民營影視產業發展史的縮影,其發展歷程中的波動,與中國電影行業的整體發展息息相關。
以廣告業務起家的華誼兄弟,在1997年后不斷與馮小剛合作,逐步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其不僅開創了中國賀歲片的歷史,還助推了中國電影工業化,創造了商業電影利益與口碑雙贏的局面。2009年上市后,華誼兄弟創新了商業模式,即在當時被稱為“三駕馬車”的業務板塊———電影、電視劇和藝人經紀。這一商業模式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國影視公司的經典業務模式。2009—2014年,華誼兄弟的凈資產收益率基本呈現增長趨勢,公司資產在2014年達到最大值,同年創始人王忠軍提出了“去電影單一化”的未來商業戰略布局,即“影視娛樂、互聯網娛樂、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三大板塊。2015—2016年,華誼兄弟進入了對外投資高峰期,由于長時間的入不敷出,華誼兄弟在2018年后進入了負債時期,王忠軍本人宣稱:“2018年是我個人最困難的一年, 2019年是公司最困難的一年”。從2018年至2022年中期,華誼兄弟已經連續虧損4年有余,并且這種情況還在持續。
2018年以來,華誼兄弟公司一朝折戟沉沙,無力翻身。根據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度財務決算報告顯示, 2019年公司總資產為110. 23億元,與2018年的184. 39億元相比,縮減了40. 22%,負債總額達60. 08億元[1]。2020年負債總額達59. 74億元[2]。2020年負債額度下降得益于電影《八佰》31億票房收入,但是依舊挽救不了其連續三年巨額虧損的狀態。
(一)以資抵債:華誼兄弟2021年度財報分析
華誼兄弟2021年度財務決算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華誼兄弟總資產為70. 94億元,與2020年96. 02億元相比,縮減了26. 12%;公司的負債總額達45. 41億元,與2020年相比縮減了23. 98%[3]。算上前三年,這已經是華誼兄弟連續虧損的第四年。通過數據對比, 2021年華誼兄弟縮減了自己總資產,用來補償欠下的債務。換句話說,華誼兄弟通過變賣公司資產套取現金用來還債。2021年華誼兄弟主控上映的電影有:《盛夏未來》,累計票房2. 5億元;《侍神令》,累計票房2. 74億元;《鐵道英雄》,累計票房1. 42億元;《超越》,累計票房1. 43億元等。從票房數據上可見,整個2021年,華誼兄弟出品發行的電影票房均未達到預期,遠遠不能起到救市的作用。而其他聯合出品的電影如《你好,李煥英》《我和我的父輩》等,雖有傲人的成績,但只是參與投資,回報甚微。財報中顯示, 2021年華誼兄弟的凈利潤為-2. 26億元,占總收入的-16. 15%,與2020年的凈利潤- 10. 75億元相比,盈利利潤增加了78. 99%[4]。
利潤總額雖然負數增加,但是占比顯著提升,這得益于華誼兄弟在2021年變賣了多項實體資產。其中8月份,轉讓了華誼兄弟(天津)實景娛樂有限公司部分股權,回籠資金2. 25億元[5]; 9月份,轉讓英雄互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份,回籠資金8. 69億元[6]。其他的還包括華誼騰訊娛樂、河南建業華誼兄弟文化旅游、津濱海華誼啟明東方暖文化等資產,回收了部分資金。從以上數據中看到,華誼兄弟變賣的資產基本上是他的實景娛樂板塊。自華誼兄弟提出“去電影化”戰略,大力發展實景娛樂業開始,公司的負債額逐年累加,實景娛樂下投資建設的華誼兄弟小鎮,實際上是做房地產生意,這是2021年國家電影局出臺的《“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中明令禁止的行為。華誼兄弟的實景娛樂,投資大,建設時間長,收益慢,并且遭遇新冠疫情影響,無力回天。
(二)持續虧損:華誼兄弟2022年半年度財報分析
2022年8月份,華誼兄弟披露了2022年半年度報告。報告顯示, 2022年半年來營收2. 11億元,對比去年同期的5. 78億元,營收減少63. 40%;營業利潤為-[17], 944. 53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49. 99%;利潤總額為-17, 931. 41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49. 94%[7]。電影方面,公司參與投資的電影《反貪風暴5》《穿過寒冬擁抱你》于2021年12月31日上映,報告期內累計實現票房成績15. 66億元[8]。公司深度參與投資制作、由好萊塢著名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執導,被寄予厚望的科幻大片《月球隕落(Moon fall)》,上映期內票房僅為1. 58億元。《瞬息全宇宙》《宇宙探索編輯部》《格薩爾王之磨煉》《愛很美味》《殺死那個魔術師》等計劃三季度及四季度上映,管虎導演的《狗陣》、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2》、陸川導演的《749局》、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2》均已進入后期制作階段。此外,田羽生導演的《英年早婚》,以及《網中人》《平行任務》《少年火箭》等多個題材豐富的項目正在籌備開機中。劇集及網絡大電影方面,《消失的孩子》(原名:《海葵》)、《我們的西南聯大》《宣判》《燕山派與百花門》《九指神丐2》《東北插班生》等已完成制作,《警鷹》《回響》《江湖三十年之東北五仙》等也已殺青進入后期制作階段。在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方面,收入47. 17萬元,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99. 11%。此外,華誼兄弟還有29家建成并投入運營的影院,截至2022年6月30日,觀影人次為183. 16萬人次,較2021年同期下降45. 9%; 2022年上半年院線發行及影城放映業務實現收7, 241. 25萬元,較2021年同期下降44. 2%。面對票房的慘淡,華誼兄弟已經退無可退, 2021年變賣了大量資產, 2022年已經無產可賣,只能任由虧損持續。
根據華誼兄弟內部總結,半年來的虧損主要歸因于國內部分地區疫情反復,電影行業處在需求和供給端雙重不利的影響下。的確, 2022年上半年,中國多地相繼遭受疫情影響,在其建成投入運營的29家電影院中,有10家均在疫情區內,占總營業的三分之一。2022年國內電影優質影片供能嚴重不足,進口的影片如《新蝙蝠俠》《月球隕落》等電影都在內地遭遇滑鐵盧。再看半年度的報告中,公司的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財務費用等支出類費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些費用下降的原因,是2021年頻繁的出售與股權變更導致,并不是公司本身在業務上努力的成果。
華誼兄弟持續虧損,與公司的產業布局和公司高層的決定脫不了干系。公司在實景娛樂上的投資傾斜,導致主要盈利的電影業務失去往日的投資水準。過度依賴大導演和公司的商譽口碑,使華誼兄弟持續內耗。
(一)公司戰略布局出現紕漏,實景娛樂入不敷出
在華誼兄弟構筑的商業帝國中,根據2021年度的數據分析,其在影視娛樂的利潤為4. 37億元,利潤占比為89. 86%;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利潤為3939萬元,利潤占比為8. 09%;互聯網娛樂利潤為-741萬元,利潤占比-1. 52%。從各板塊利潤和占比來看,影視娛樂仍然是其主營業務中的重中之重。但是,華誼兄弟并沒有把電影投資當作關鍵項目,在半年度的報告中,華誼兄弟公司對實景娛樂板塊仍然充滿信心,“公司在鞏固先發優勢和矩陣優勢的同時,對實景娛樂業務進行資源整合和調整,基于自身IP資源與文化創新運營能力不斷拓展優質合作者,進一步聚焦以內容運營為核心的輕資產模式,開辟文化賦能新陣地”[9]。盡管華誼兄弟在2021年為了自保,砍掉了公司大部分實景娛樂資產,但就長遠的規劃來看,實景娛樂仍然是公司要發展的傾向業務。
(二)電影投資思維固化,難以洞察市場傾向
在2018—2022年6月,其主控的21部電影中,只有兩部突破10億元,分別是《金剛川》(11. 27億元, 2019),《八佰》(31. 11億元, 2019);突破1億元大關的包含前兩部在內的有14部,其余7部如《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灰猴》《驚濤海浪》等電影票房均沒有過億。對比2018年的《紅海行動》(36. 5億元), 2019年的《流浪地球》(46. 55億元), 2021年的《長津湖》(57億元)等電影,僅有《八佰》的31. 11億元票房能拿出手,但《八佰》的成功,也主要得益于是疫情后第一部上映的影片。縱觀華誼兄弟近幾年的電影投資情況,其高層的決定已經無法準確預計市場的走向,難怪業界高呼“華誼兄弟老了”。以《月球隕落》為例,這樣一部大制作的科幻災難片,放在往年都是大賣特賣的電影,但是2022年卻只有1. 58億元,實在是令人唏噓。其背后的原因是高層對自己決定的盲目自信,以及對國內電影市場行業的把控不夠準確。“電影遭遇行業性困境,已是不爭事實”[10]。面對波譎云詭的電影市場,華誼兄弟已經喪失了基本的判斷力。
(三)過度依賴馮小剛,年輕導演發展機會少
馮小剛是華誼兄弟進入電影行業的關鍵人物,在馮氏幽默盛行的年代,馮小剛為華誼兄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時代會變,觀眾和市場的喜好也在變化。馮小剛已經多年沒有創造出票房奇跡。先是因為2018年的《手機2》因為陰陽合同未能上映, 2019年的《只有蕓知道》票房僅有1. 60億元。簽署了對賭協議的馮小剛需要賠償約2. 35億元。根據2021年的公告,馮小剛和東陽美拉公司已經完成了賠償,“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的項目進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延遲,未能完成業績目標,按照業績目標與實現的業績差額,應補償金額為1. 68億元”[11]。在2018年之前,華誼兄弟都是依賴馮小剛來拯救市場,如《芳華》(14. 32億元, 2017),《我不是潘金蓮》(4. 84億元, 2016)。然而近幾年,馮小剛導演的票房號召力下降。并且他已經從馮氏幽默中轉型出來,走上了偏向藝術風格的道路。除此之外,華誼兄弟雖然也在發展新人導演,但是票房不佳,使新人導演發展機會變少。
華誼兄弟用了20多年,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廣告公司,迅速成長為電影行業的佼佼者,其經典的商業模式至今仍是許多電影公司的效仿對象。但是隨著其債務危機的持續到來,華誼兄弟亟須改變公司的業務規劃和決策的思維模式,以此來擺脫債務危機,重振雄風。
(一)砍斷冗雜的實體業務,回歸精品電影制作
華誼兄弟經歷了從“電影化”到“去電影化”的發展歷程,在其20多年的發展中,成也電影,敗也電影。自2014年以來其業務重心放在了實景娛樂上,在全國各地布局電影小鎮,號稱建立“中國迪士尼”。而上一個宣稱要建立“中國迪士尼”的萬達集團已經功虧一簣,出售了大批量的萬達廣場來挽救自己。觀照華誼兄弟的實景娛樂布局與當前的狀況,不過是重蹈覆轍罷了。實景娛樂說白了就是投資地產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并且不能保證盈利,就長遠打造IP文化的戰略上來看,實景娛樂是華誼兄弟長久發展的要務,但是就目前的世界形勢和行業形勢,再繼續向實景娛樂投資無疑是飛蛾撲火。此前華誼兄弟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且轉賣了部分資產,但是仍然不夠。華誼兄弟不能一味地進行投資,擴大實景娛樂的版圖,要砍斷那些非盈利、非必要的項目,將資金迅速回籠,只保留幾個發展較好的,精品化的實景產業,以備日后東山再起時繼續投資。最重要的是,近些年華誼兄弟在電影投資上頻頻受挫,公司的主要利潤是電影,切忌做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事情。華誼兄弟應該在電影投資上苦下功夫,深度調查近些年觀眾的喜好,洞窺市場行情,回歸到電影制作本身上來。
(二)起用新人導演,打造電影精品化戰略
由于過度依賴馮小剛導演及對賭協議,導致華誼兄弟高層將電影業務放手管理。也正是因為如此,華誼兄弟失去了與近幾年成長迅速的新人導演合作的機會,如拍攝《流浪氣球》的導演郭帆,《愛情神話》的導演邵藝輝,《我不是藥神》的導演文牧野等。昔日的大導演們雖然有一定的票房號召力,但是隨時間推移日益衰退。當下,電影本身的質量與口碑成為票房的關鍵,大導演與精品電影之間沒有對等的關系,反觀這些新人導演,思維新奇、跳躍,往往能夠帶給觀眾眼前一亮的感覺,成為票房黑馬。華誼兄弟也應該積極響應國家《“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的號召,多多投身于現實題材電影、科幻電影和動畫電影的創作中,在這些類型方面投入更多的心血,不要盲目制作電影,先做到少而精,再做到多產多銷,實現電影的精品化戰略,繼續創造華誼兄弟的票房神話。
(三)投身新行業,與時代并行
2022年6月23日,在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王忠磊表示華誼兄弟已經進軍元宇宙行業,其核心是制造內容。元宇宙在2021年迅速爆火,目前國內大多數科技、娛樂、影視等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布局元宇宙,搶先占領市場。此前,華誼兄弟已經在互聯網娛樂板塊中布局相關業務,游戲產業是目前元宇宙發展的頭部產業,華誼兄弟的互聯網娛樂板塊雖然處于虧損狀態,但是前景是良好的。新冠疫情加速了元宇宙的生成與建設,與其內耗不如從內部突破,從實體經濟轉為虛擬經濟,未嘗不是華誼兄弟目前解決困境的一個良機。在2017年,短視頻和直播平臺飛速成長,使字節跳動、快手科技等公司迅速成長為國內的大公司。在最初的階段,華誼兄弟沒有趕上短視頻熱度,錯失了這次騰飛的窗口期,但是就目前而言,短視頻仍然是受眾喜愛的主流視頻類型,就連曾經的教育龍頭企業新東方也加入了直播帶貨的行業,華誼兄弟應當開發自身在短視頻、直播帶貨等領域的業務發展。在電影行業不景氣的今天,從其他有利可圖的領域完成“曲線救國”的計劃,不失為一劑良藥。
作為曾經民營電影行業龍頭企業的華誼兄弟,如今正如熱鍋上的螞蟻叫苦不迭。公司本身的戰略問題和社會的不可抗因素,造成其目前負債累累的慘狀。不僅是華誼兄弟,萬達、華策等其他民營電影公司也都有負債的情況,本質原因是整個電影市場的不景氣。華誼兄弟如何擺脫負債危機,不僅是華誼一家的問題,也是整個電影行業目前的困境與急需解決的問題。回歸到電影制作的初心,從電影精品化入手,從其他行業引水救火,都是電影公司可以嘗試的方法,但是想要徹底扭轉國內電影行業的境遇,仍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努力。
注釋
[1]數據來自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度財務決算報告》, 2020-04-28.
[2]數據來自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度財務決算報告》, 2021-04-27.
[3]數據來自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度財務決算報告》, 2022-04-27.
[4]同[4].
[5]數據來自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出讓華誼兄弟(天津)實景娛樂有限公司部分股權的補充公告》, 2021-08-21.
[6]數據來自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出讓英雄互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份的公告》, 2021-09-24.
[7]數據來自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半年度報告摘要》, 2022-08-26.
[8]同[7].
[9]同[7].
[10]劉漢文.電影如何摘掉“特困行業”的帽子[N] .綜藝報, 2022-06-17.
[11]數據來自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關于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2020年度業績承諾補償完成的公告》, 2021-05-24.